|
诗人评传 》 杜甫的文化意義 》
杜甫的文化意義(下)
莫礪鋒 Mo Lifeng
我們說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為什麽評價他為傑出的歷史人物?為什麽評價杜甫為詩聖?我們主要是看他的影響。可以說自從有了杜詩,中國古典詩歌就再也不能擺脫他的影響了,杜甫的影響已經潛在地含在一部詩歌史中間了。
杜甫一生飄零各地,走過許多地方,他的死亡、他的去世、他的安葬至今都是一個謎。他到底是怎樣去世的?他安葬在什麽地方?現在還是學術界討論的一個話題。所以現在在中國各地留下了很多杜甫的遺址,杜甫的墳墓就有八座之多,這些地方的杜甫墓都被當地人認為是真的,爭得很厲害。這說明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非常希望這位偉大詩人是安息在我們這個地方,安息在我們的家乡。
那麽也有人說,杜甫一生信奉儒學,在他生活貧睏的時候,他有沒有動搖過?我們說他有的時候當然動搖、懷疑,感到痛苦。甚至有的時候為自己這樣一種儒者身份感到睏惑,但是不管世界怎麽變,不管怎麽窮睏,杜甫始終堅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從根本意義上講,杜甫對於儒學是始終如一的信念,他沒有根本的動搖過。所以這也是杜甫為後人所尊崇的原因之一。
(全文)
中華文化它最後沉澱的內容是什麽?我覺得這是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的一種陶鑄,就是傳統文化有很多方面。最後都凝聚在我們民族的一個民族性格上面,一種文化性格上面,當然熔鑄成一個民族的文化性格。不是某個人的貢獻,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這是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有很多的人物共同努力的一個結果。我現在要說的是杜甫在這個過程中間他是有傑出貢獻的,他本人的行為、本人的表現、本人的詩篇,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民族性格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下面來講一講這一點。
我想有這樣三點,第一,中華民族極其重視群體利益,極其重視國傢民族的利益。他們崇尚一種把群體利益看得比個體利益更加高的這樣一種精神境界,那麽這一點我覺得杜甫是一個傑出的代表。我們看到杜甫這個人,有一個比較奇怪的舉動,後人經常感到迷惑,感到睏惑。就是他雖然身居下位,很多時間就是身在民間,但是他卻始終對於國傢的命運,對於朝廷的政治非常關心。甚至在那裏出謀劃策,指出很多地方應該補救的,怎麽樣子才能補救,怎麽預防。一句話,他對民族國傢的前途充滿了一種憂患感,而憂患感它的基礎是責任感。他雖然在民間,但他覺得自己對國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宋代的范仲淹有兩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麽前面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我覺得最形象地體現這一句話的就是杜甫以及他的作品,一部杜詩很多作品可以看作是“先天下之憂而憂” 的具體表現,這是中華民族民族性格的一個特點。
第二,中華民族雖然主張仁愛,同時也主張寬容。孔子曾經對他的弟子說過,“吾道一以貫製”,我的學說用一根紅綫可以貫穿它,那麽他的弟子曾參就很好地理解說,“夫子之道其忠恕而已”,就是孔子道的核心內容是忠和恕,恕就是寬恕,中華民族有一種寬容精神。對於異族的文化,對於異族的風俗習慣我們都是用一種很寬大的胸懷容納它,接納它。中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不像很多國傢都有宗教戰爭,中國歷史上很多宗教並行不悖,都傳進來了,但是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這跟中華民族的寬容性有很大的關係。那麽杜甫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你不可否認杜甫對於其他的學說,對於道傢對於佛傢的思想,他都是很尊敬的,他不排道,不排佛。杜甫跟很多道人僧人都有很密切的交往,跟他們結為好朋友。杜甫有一首詩,我覺得很有趣,寫他到一個寺廟中間去聽一位高僧講道理,講一個《止觀經》。佛傢的一個重要經典。他聽得很好,覺得這個經講得很好,道理很深奧,很對。但是他後面說,“妻兒待米且歸去,他日杖藜來細聽”。他說我雖然崇尚你佛傢道理,覺得你講得很透很好,但是我首先回去照顧一下傢人的生活,傢裏的妻兒等待我給他們提供米,他沒飯吃。回去做了這個事情以後,“他日杖藜來細聽”,我將來有空了,再到你這裏來細聽。所以他對於其他宗教的一個態度,就是這樣,很尊重,很寬容。同時,又不違背他以儒傢為安身立命之本這樣一個基本立場,所以這樣一種寬容的態度,我覺得這正是中華民族,民族性格的一個特點。
第三,我們講寬容也不是無原則的寬容。孔子曾經說過,“鄉願德之賊也”就是那些不講是非的,不講愛憎的,沒有是非感的老好人,孔子稱之為“鄉願”。這是德之賊也,這是對道德有巨大損害的一種行為,他是堅决反對鄉願。我們主張仁愛、主張寬容都是要有原則的,在原則立場上的。我們對於那些醜惡的思維應該要憎恨,要批判它、要消滅它,這一點在杜甫的身上也有很好地體現。杜甫因為愛人民,所以他對那些損害人民的勢力,種種醜惡現象,他是不遺餘力地進行批判。哪怕這個批判的矛頭要涉及君主,涉及高官,他一概不回避。因此我覺得在古代詩人的作品中間,批判力度最大的首推杜甫,這一點確實是他的一個光芒四射的一個方面,那麽這一點正是體現着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民族精神。
最後一點,談一談從文化的意義上面來看,從文化的角度上來看一看杜甫對後代的影響。我們說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我們為什麽評價他為傑出的歷史人物?為什麽評價杜甫為詩聖?我們主要是看他的影響。杜甫對於一部詩歌史的影響當然不用我今天再說,這也不是我們的話題。可以說從産生杜甫以後,中國古典詩歌就再也不能擺脫他的影響了,隨便你什麽人,你怎麽寫詩,他的影響已經潛在地含在一部詩歌史中間了。這個我們就不用再談,我們看一看在文化上面,在詩歌以外的一些文化領域的一些影響。
杜甫一生因為飄零各地,走過許多地方,他的死亡、他的去世、他的安葬至今都是一個謎。他到底是怎樣去世的?他安葬在什麽地方?現在還是學術界討論的一個話題。所以現在在中國各地留下了很多杜甫的遺址,杜甫的墳墓就有八座之多,有八個地方有杜甫的墳墓。其中有四個地方就是湖南的耒陽和平江,還有河南的鞏縣和偃師,這四個地方的杜甫墓都被當地人認為是真的,爭得很厲害。大傢都說這裏纔是真正的杜甫的墳墓。這說明什麽呢?說明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非常希望這位偉大詩人是安息在我們這個地方,安息在我們這個家乡。當然更加著名的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我每次到成都去,一定要到杜甫草堂去朝聖。杜甫草堂現在是一個非常美麗的一個花園,一個園林,它裏面亭臺樓閣,花木扶疏非常優美,境界非常好。當然杜甫生前沒有住過這麽好,杜甫生前住的草堂就是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裏描寫的那個破草房。那麽為什麽現在會有這麽一座園林被稱為“杜甫草堂”呢?我想成都草堂呈現着今天這樣的規模,這是後代的人民為杜甫落實政策,就是後代的人民覺得我們的偉大詩人不應該住在一個漏雨的破草房裏。他應該住在一座安靜的、優雅的一個園林裏面,讓他對着花木,對着亭臺樓閣,更好地寫他的詩篇,所以成都草堂已經成為我們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這是杜甫在文化上的一個巨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杜甫的影響也深入到其他的藝術領域,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的書法作品,是寫杜詩。很多的國畫,繪畫是以杜詩為題材,非常多。我在成都草堂裏就看到過五十多種,歷代名人的書畫,都是以杜詩為題材。杜甫的影響或者說杜甫的光輝,還照耀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上面。杜甫一生走過很多地方,寫過很多優美的詩句來吟詠我們的大好河山,當大傢登上山東的泰山的時候,你會看到很多地方都刻着杜甫《望嶽》中間的句子,他的“齊魯青未了”,他的“會當凌絶頂,一覽衆山小 ”。那樣的句子,到處都刻着,很多處。換句話說,即使你沒有刻在那上面,我們一個稍微有點文化常識的人登上泰山,你的心中自然會浮現出來“一覽衆山小”那樣的句子。假如你走到洞庭湖畔的嶽陽樓,看到嶽陽樓裏面,當然馬上就會看到他吟詠洞庭湖的句子,“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話,他所吟詠過的祖國河山,兩者已經結為一體。中國人遊覽山水有一個觀點,總是覺得有人文內涵的景點更有意思,更有趣味。我不喜歡袁枚的詩,但是袁枚有一句詩說得很好,他說“江山也要偉人扶”,就是江山也需要名人的扶持,我覺得杜甫當然也有李白,他們所吟詠過的祖國的大好河山就由於那些傑出的詩篇而有了一種文化的意義,它不再是一個純自然的東西,這是杜甫的一大貢獻。
當然,杜甫對後人在後代的更大的影響是對於後人一種人格塑造或者道德建樹上,這方面的影響更加大一些。一部杜詩幾乎可以用一句話,就是“國傢不幸,詩傢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來概括。就是偉大的詩篇往往産生在不是一個和平幸福的年代,恰恰産生在國傢多災多難的時候。這個時候文學的任務、詩歌的任務纔突現出來,杜詩的意義也是這樣突現出來。因此在後代每當中華民族遭受到危難困苦的時候,這個時候杜詩就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從宋代以後,無數的愛國志士都是從杜詩中間吸取營養。我們看北宋將要滅亡的時候,有一個愛國名將叫宗澤,宗澤因為抵抗金軍沒有機會,朝廷掣肘他,他沒有辦法渡過黃河去殺賊,所以他最後臨終的時候,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吟詠杜詩。李綱,同樣的,在他擔負起保傢衛國的責任的時候,親筆題寫杜詩送給他的朋友,以此鼓勵他的朋友。當然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文天祥被抓到燕京去以後,關在獄中三年,三年始終不屈,始終堅持民族氣節,最後從容就義。他在燕京獄中這三年過程中間,是什麽東西支撐着他?皇帝都已經投降了,太後都已經投降了,傢人都失散了,南宋已經滅亡了,他為什麽還要在那裏維持民族的尊嚴堅持民族的氣節?就是不投降,為什麽?什麽東西在支撐着他?文天祥在他的《正氣歌》中寫道“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我在一個颳着大風的屋檐下面,就是在監獄裏面,展開一本書本來讀。古人的道德光輝照亮了我,這個古人的著作其中首先就是杜詩。所以文天祥在燕京獄中寫了二百首《集杜詩》,把杜詩的原句拿出來重新組合成一首新的詩,寫了二百首,都是五言絶句。這是說明一部杜詩就是支撐文天祥的一個精神源泉,一部杜詩也就是文天祥民族氣節的一個核心內涵。我們覺得這一點是怎麽估價都不為過分的,我曾經聽很多位前輩說過,當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候,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的時候,那時候很多流亡到四川的,在重慶,在成都的前輩大傢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不約而同地吟誦起一首詩,就是杜甫的那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這個時候大傢覺得最能表達我們內心的就是杜詩。
剛纔說的都是限於國內的影響,實際上杜甫的影響早就越出國外。從13世紀開始,杜詩就在我們的東亞鄰國進行廣泛傳播,韓國、越南、日本,到了1481 年韓國就出現了世界上首部完全把杜詩翻譯過去的一部著作,叫《杜詩諺解》,完全譯成了韓文。所以杜甫的影響早就越出國界,他是一個世界文化名人。說實話我對很多日本漢學家的學術成果是蠻尊敬的,他們確實研究得很細很透,但是我一直覺得他們這些人不可親。但是其中一位例外,這個人的名字叫吉川幸次郎,大傢不知道有沒有聽到過?吉川幸次郎是一輩子研究杜詩的一個專傢,他研究杜詩研究了一輩子,寫了很多關於杜甫的著作。在他臨終之前,就是他快要去世的那個時候,大概一年以前或者兩年以前。他專程到中國來,到河南的鞏縣,到杜甫的出生地去朝拜。他專門為此用白布做了一件長袍,是他理解中的唐朝人所穿的禮服,他想是那樣子的。用白布做了一件長袍,他準備到了鞏縣杜甫出生地以後,就穿上這件長袍來行禮。可惜那時候文化大革命還沒有結束,他到了鄭州以後,在那裏停留了好多天提出要求,我們不同意。因為那時候規定,大傢也許不知道,那時候縣以下外國人是不許去的,鞏縣是一個縣。所以吉川沒有能去成,最後很失望地回去,由這一件小事我就覺得吉川教授這個人很可親,說明我們杜甫的光輝已經照亮到那裏。
西方人民當然對我們的古典文學比較隔膜,但是我也註意到,有一個美國現代詩人叫做雷剋斯羅斯,雷剋斯羅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個有名的判斷。這是我們南大外文係的張子清教授告訴我的,他翻譯過他的詩,他說這位詩人提出來,他讀了很多杜甫的詩。他認為杜甫的價值,杜甫所關心的是人跟人之間的愛,人跟人之間的寬容和同情。他又認為衹有這種品格才能最後拯救我們這個世界,最後拯救世界的不是高科技,不是其他東西,就是人跟人之間的愛、寬容和同情。他又認為有這樣一種品格的杜甫,所孕育他的這樣一種文化,當然也就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比孕育了《荷馬史詩》的希臘文化更加偉大,因為《荷馬史詩》中間缺乏這種東西,這當然是外國朋友對我們杜甫的評價,我聽了至少感到很高興。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作為我這次演講的結束語,那就是我引用過的聞一多先生的一句話,杜甫確實是我們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傢。
提問:我想請問的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那麽杜甫他也寫過“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我的問題就是說,杜甫他是不是也對儒傢思想有過一種動搖,特別是他在同𠔌以及在以後的夔州,他窮睏潦倒的時候,有沒有這種動搖過?第二個問題稍微小一點,我想杜甫他可以說嗜酒如命,在傢裏非常窮的時候,他還那麽喜歡喝酒,他的妻子會不會怪他?
我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因為比較有趣一點。說杜甫嗜酒如命,這句話是郭沫若首先說的,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這本書裏首先說出來的,用“嗜酒如命”這四個字。應該說中國古代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宋代蘇東坡是酒量不好而喜歡喝酒,其他的大詩人都是既喜歡喝酒,酒量又大,喝很多酒。所以有人現在說,陶淵明的兒子智商不高,好像杜甫的兒子也未見有什麽好的表現,這就是酒精中毒而影響了遺傳。現在回到郭沫若的觀點,郭沫若那個話是在《李白與杜甫》這本書中提出來的,當然他那個觀點是偏頗的,因為本來說古人喜歡喝酒,古代的詩人喜歡喝酒,尤其說李白和杜甫喜歡喝酒,這都符合事實,這不錯。但是問題是郭沫若的態度我覺得有問題,同樣喜歡喝酒,他說李白喜歡喝酒說明了他跟勞動人民打成一片,因為勞動人民都喜歡喝酒,李白也喜歡。他說你看有一個證據,現在很多的小酒店,那個招子,外面的酒幘上都寫着“太白遺風”,勞動人民都認可李白喜歡喝酒,我們也喜歡喝酒。而杜甫喜歡喝酒,他說杜甫嗜酒如命,是地主階級的腐朽生活形式。這個態度有點問題,我們拋開這個問題不講,我們就講杜甫喜歡喝酒,他有沒有受到妻子的責怪?杜甫受到妻子責怪我們沒有看到,當然我們也沒有在杜詩中間看到像蘇東坡在《赤壁賦》中所寫的,他有了朋友來了,逮到一條魚,想喝酒沒有。妻子說“我有鬥酒藏之久矣”,妻子說我有一鬥好酒,藏了很久了,趕快拿出來。杜甫的妻子沒有這麽賢惠,沒有說藏一些酒,等他需要的時候拿出來,我沒看到這方面的描寫。但是我們也沒有看到說妻子怪他喝酒,杜甫跟他的妻子楊氏夫人關係是非常好的,這可以說是模範夫妻。杜甫一生衹娶過一次,衹結過一次婚,不像李白結過很多次婚。杜甫始終衹愛他的妻子,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想念他的妻子,如果生活過得稍微安定一些,他就寫他跟妻子之間那種相親相愛的生活。寫到“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我的老妻給我一張紙畫一幅棋局跟我下圍棋,寫了很多。說到杜甫的喝酒,應該承認杜詩中間寫酒是非常多的,這當然首先是古代詩人的一個共同習性,其次可能也有藉酒澆愁的意思。他在長安十年的時候,他詩中很多次寫過,他跟好朋友鄭虔或者其他的畢曜這幾個好朋友之間的交往,經常是有了三百個青銅錢,有了一點點錢就趕快買一點酒來喝。“宜速相就飲一鬥,恰有三百青銅錢”。我口袋裏好不容易有了幾個錢,趕快買一點酒,到小酒店裏去喝。這恐怕不是對一種什麽腐朽生活,沒落生活的追求,而確實是藉酒澆愁,酒能使人暫時忘記他的憂慮,是能夠寬解人。很多人喜歡喝酒,我想沒有什麽太了不起的地方,而且我們現在很難估計杜甫的酒量到底是多少,這個裏面沒有。當然詩中間寫得都是誇張的,他寫《飲中八仙歌》,描寫李白他們的喝酒,寫的很有興致,興致勃勃,他本人喝酒當然也有那種情境,但是應該說酒在杜甫的生活中間不是最重要的內容,也不是杜詩中間最重要的內容。這一點跟李白詩中間比例可能有一點不一樣,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多講了,下面講一講你的另外一個問題。
就是杜甫那樣一種對儒傢的信念有沒有懷疑過?有沒有動搖過?當然是有。他有的時候動搖、懷疑,感到痛苦,甚至有的時候為自己這樣一種儒者的身份而感到怎麽回事,為什麽我學問這麽好,我是一個堅持儒傢道德觀念的人物,為什麽現在這麽窮睏呢?他感到睏惑,我的理想沒有辦法實現,杜甫一生以他的儒傢身份而自豪,我統計過,杜詩中間用到“儒”這個字有45次。其中有一次是侏儒,那個不算,就是說身材矮小的人。其他44次都是在儒傢這個意義上用,他自稱是“儒 ”,是“老儒”。有時候甚至稱自己是腐儒,一個很迂腐的一個儒,因為固守這樣一種信念,在現實生活中間怎麽碰壁都不改變。但是不可否認,杜甫有的時候,當他走投無路的時候,當他沒有辦法實現理想,甚至連生活都難以維持的時候,他有痛苦有動搖。你剛纔提到《同𠔌七歌》,最後一首就是這樣子,他有所動搖“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山裏面有一個老儒生以前我跟他老早就認識,現在兩個人見面,大傢都很傷心,講講我們的懷抱沒有辦法實現,這是有的。但杜甫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即使在這個時候,他從來沒有改變過他的核心的,最基本的對於儒學的那種依戀,對儒學的那種理解,對儒學精神的那種實踐。他從來沒有拋棄過,他一直到最後,一直當他從四川出來沿着長江在一葉扁舟上面漂流,後來又到了洞庭湖,到了湘江,在那個境界,當他走到生命的最後關頭完全窮睏潦倒,人生已經沒有任何希望的時候。他依然很自豪地自稱是儒,“天地一腐儒”,我是天地之間的一個迂腐的儒生,“腐儒”這個字表面上看好像是說我自己很迂腐,實際上是帶有一種自豪感。這表現為一種道德信仰上面的執著一種堅决的追求,至死不渝的精神。不管世界怎麽變,不管我怎麽窮睏,我的遭遇怎麽不好,我始終堅持自己的操守,這是杜甫自稱腐儒一個最核心的內容。所以我覺得從根本意義上講,杜甫對於儒學是始終如一的信念,他沒有根本的動搖過。
莫先生您好,我想嚮您請教的問題是,杜甫“詩聖”的稱號是宋人確立的,那麽這與宋代的理學思想之間有什麽聯繫嗎?謝謝。
“詩聖”這個稱號就是詩中的聖人,這個稱號的最後的確立提出來是明人。就是明末的王嗣奭在他的《杜臆》裏首次提出來的,但是這個觀念,這個概念確實是宋人提出來的。宋人對杜甫有很多評價,其中比較主要的一個說他是集大成,他集詩歌之大成。集大成本來在儒傢的術語中間就是聖人的概念,因為這是孟子對孔子的稱呼,孟子說孔子是集大成者。同時宋人也說過,楊萬裏說過杜甫是聖於詩者,在詩歌這個領域中他已經超凡入聖了。同時宋人還說過,杜甫寫的詩像“周公製作不可擬議”,就像周公在政治上那些建樹一樣,你覺得沒有辦法來評價他,太偉大了。所以這幾個意思基本上已經頗近聖人的意思,但最後詩聖是由明朝人提出來的。這個同學剛纔提的主要的意思就是說,它跟宋代的理學思想有沒有什麽關係?這個問題應該說說起來有一些復雜,我簡單地提一提。我本人對宋代理學思想研究不多,但對宋代理學家的文學思想有一些研究,因為我研究過朱熹。我覺得宋代的理學作為一種道德倫理學說,或者作為一種哲學學說,它在我們當代所受到的評價是偏低的。就是大傢現在說到杜甫的崇高地位是宋人確定的,那麽宋人又是受理學思想影響,這樣一種評價會不會有保守的意義在裏面,會不會有不那麽崇高,不那麽偉大的成分在裏面。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大傢所以會有這樣的誤解,可能是覺得理學思想是一種官方思想,是統治階級一種思想的一種表現,實際事實不這樣。
理學思想在整個宋代,除了南宋的最後半個世紀以外,始終沒有成為官方思想,它一直是民間思想,它甚至在朱熹身後還是受到鎮壓的。朱熹死了以後,追悼會都不能開,他的弟子去送葬,都要受到朝廷的追查。完全是受鎮壓的,是一種民間思想。我自己認為,一種思想如果它被確立為統治階級所采納的思想的話,它的生命也就慢慢地停止。最有生命力的思想是在民間,民間思想纔有活力。因為它能發展,而統治階級所采納的思想它是固定的,定於一尊,它由權威解釋,它不能再發展。所以宋人對於杜甫典範地位的確立,應該說確實是跟理學思想有關係,我們剛纔提的朱熹的那番言論,就是一個明證。但是這主要是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表現的,他消極的方面很少,積極意義是什麽呢?在理學家看來,在理學思想看來,對於一個人物,不管是歷史人物,還是現在的人物,對他的評價最主要的一個判斷是道德判斷。你首先是不是一個好的人,然後纔稱得上你是不是好的文學家,是不是好的政治傢。這一切建立在你首先是一個好的人這個基礎上。道德判斷是第一位,審美判斷是第二位。所以宋人對杜甫那麽推崇,當然他是兩個方向同時進行的,既有道德判斷,也有審美判斷。但是最核心的最基本的首先是道德判斷。也正由於如此,所以李白沒有被確立為詩聖,宋人看來李白有很多缺點,而杜甫幾乎是完美的,那首先是道德判斷。這樣一來,我覺得如果說杜甫在宋代所受到的評價跟理學思想有關的話,那麽這種影響,這種關係基本上是積極的,是應該肯定的,裏面並沒有多少消極的東西。
我就想提一個問題,就是他的有一首詩中寫到,“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就是在他的生活中,可以說在他的人生歷程中,他惟一留下來的更重要就是他的詩歌,從這句詩來說,詩在他生命中扮演着什麽角色?一個是他對詩的看法,第二個是他留下來的詩對我們後來如何看待杜甫,這個詩又扮演一個什麽角色?謝謝。
“詩成吟詠轉凄涼”,我想大概說的這樣一種狀況,就是他本來想藉詩來解愁,因為我在生活中間不順利,遭遇不好,我想通過詩歌寫作來抒發我的某種憂愁,但是沒想到,寫好以後,我就更加愁了,覺得心境更加凄涼,大概是這樣一種意思,那麽主要的問題就是說,詩歌在杜甫的一生中間到底是什麽地位,他的寫詩作為他的一生的事業到底有什麽意義,我想,從本質上講,杜甫是一個詩人,我們雖然剛纔說了很多詩歌以外的話,說他在文化上面,但他最本質的價值上說,杜甫首先是一位詩人,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杜甫成為詩聖,成為我們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這絶不是偶然的,這跟他對詩歌那種全心全意把整個生命都融化進去,那樣一種態度分不開,喜歡文學的人不少,喜歡寫詩的朋友也不少,但是很多人僅僅是在某種狀態之下寫詩,或者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寫詩,很少有人說從小到老,一以貫之,而且在任何生活狀態之下,在任何心境之下,都不放棄詩歌寫作,都不放棄對詩歌藝術上的追求這樣的人是很少的,那麽要說有的話首先就是杜甫,他這個人從很小就開始寫詩,他自己回憶說,“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他七歲時候就寫詩,寫一首詠鳳凰的詩,他在長安十年的時候,他嚮皇帝獻賦的時候就說過,他那個時候已經寫了好幾千篇詩了,那時候他纔三十幾歲,就是他從青少年時代就接受了詩歌的熏陶,就開始寫詩,因為這也不奇怪,他的祖父杜審言就是當時的一位大詩人,他說詩是吾傢事,詩就是我們傢的事情,是我傢的一個傳統,一個光榮傳統,所以他從小寫詩,那麽寫到什麽時候為止呢,寫到他最後生命的終結,當他最後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當他到了湖南的耒陽,又泛舟北上,船行在湘江上將要進入洞庭湖的時候,寫下那一首絶筆詩,就是《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那一首詩的時候,最後劃上了一個句號,他一生都在寫詩,而且一生不僅僅是寫詩,作為消遣作為應酬,一生都把詩歌作為他的最重要的事業在進行追求,他在詩歌藝術上真是孜孜不倦,千錘百煉,所以他說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個詩歌如果句子還沒寫到驚人的程度,他是死也不肯罷休,一個人做任何事業,真正要獲得大成功的話,你必須要全心全意地去做,你必須要把自己的整個生命都進去,這樣纔可能做成一番大事業,而杜甫就是一個把整個生命都融化到他的詩歌寫作中間去,這樣一個詩人,在杜甫看來,詩歌是人生崇高的一種職業,做詩人,寫詩是一個崇高的事,這當然也是唐代大多數人共同的看法,詩人在唐代的地位,不是我們今天社會的人所能想像的,我們今天大傢聽到說某人是詩人,還有點調侃,這個人寫詩,是詩人,我經常聽到有的年輕朋友說,散文寫得不通順就去寫詩,這是簡直是對詩歌極大的褻瀆,詩歌應該是最好的最精美的文學形式,用當代詩人艾青下的定義,什麽是詩歌?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就是最具有文學本質的最具有文學功能,最集中的就是詩歌,它是一種最高的形式。詩是中國一切文學的極緻,最高境界就是詩,所以杜甫一生是瞄準了這一點,他確實把寫詩,把詩歌創作看做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業,也就是最崇高的事業,所以他生前實際上早就已經知道,他這一生註定在政治上不可能有所作為,他不可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惟一能夠留給後人的,惟一能夠使自己在歷史上成為一位人物,使自己的一生不白過的事業就是寫詩。所以他說“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雖然是他對他的好朋友李白的評價,也未嘗不可看作他對自己的評價。他自己知道自己身前冷落,身後凄涼,這一切都是註定的。但是他覺得憑藉他的瑰麗的詩篇,憑藉他在詩歌上的巨大貢獻,他將能夠千秋百世地垂名下來。而杜甫這個預言確實也是很準確,他確實憑藉詩歌而活在我們的文學史上,他也憑藉他的瑰麗的杜詩,成了我們中華文化史上的一位重大人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