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劉德江 Liu Dejiang

  第一章仁者愛人
  第一節何為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顔淵篇第十二》第二十二章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第二十七章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第六章
  仁者有愛
  《論語》中論"仁"有五十八章,共談到一百零五次,其中孔子的學生問"仁"有九處,但孔子給出的答案每次都有不同。人們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麽每次的內容都不一樣呢?究竟孔子所說的"仁"有沒有一個定論呢?我們可以從他對子貢和曾子所說的"予一以貫之"中看出,孔子對他所推崇的"仁"一直都是有一致的見解的,衹是他從多個方面來作了論述罷了。據文獻記載,可以初步斷定"仁"和"仁人"這些詞是西周人所造的。"仁"字最初源於兩個人相親相愛,"仁人"是一個王朝或是封國建立牢固的統治秩序所不可缺少的。將"仁"的含義規定為"愛人",並建立了一套仁愛的理論,則是從孔子開始的。
  說到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大傢一定會想到四個字,那就是"仁者愛人"。"愛人"是樊遲問孔子什麽是"仁"時,孔子所作的回答。這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包含了很多為人的道理。孔子認為"愛人"要由近及遠,首先要"親親",做到"入則孝,出則悌",然後才能達到"泛愛衆",這與墨子的博愛有所不同了。
  在孔子看來"孝悌"是仁之本。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第一》)。也就是說,做人,在傢能夠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那麽做出悖逆尊長這樣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夠尊敬師長,卻慣於搗亂的人,從古至今這是未曾有過的事。有德行修養的人,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修養,平時居傢孝悌,一絲不苟,日積月纍,那麽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因此,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友愛兄弟,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為什麽說"孝悌"是"仁"之本呢?如果一個人心中有一份孝,那外表就會毫無掩蓋地流露出來這種真切、自然的感情,那麽一個深深地愛着自己父母的孝子必然是心氣和順、和顔悅色的。衹有這樣的人才可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愛。很難想象一個對自己親生父母都不好的人,會懂得去愛人。所以說,孝悌是仁之本。
  或許有的人會認為,要做到孔子所說的"仁"實在是太難了,對自己的父母好是可能,但是還要去愛別人,那就太難了點,要做到"泛愛衆"就更難了,因為人都是自私的。孔子則一直相信仁心仁道都不遠人,求得仁心仁道並不難,正如他所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難的是要真正達到那種他所期望的仁的境界。想必也衹有孔子心中的那些聖人才能達到。
  在孔子心中,他所有的學生中,衹有顔回算得上仁者。下面這則故事,或許能幫我們找到一些關於為什麽說顔回算得上仁者的答案。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路、子貢、顔回三個人陪同孔子出遊,一同來到了魯國邊境的農山。山下是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卻沒有耕種,長滿了野草。由於魯國的國勢衰弱,常常遭到強大的齊國、楚國等國的侵擾。農山下的這塊土地正好是魯國與齊、楚等國的邊境,從這裏出發可以到齊國、楚國,齊國和楚國也可以從這裏入侵,進入魯國。孔子看着肥沃的土地卻因地處交界處而荒蕪,感到十分惋惜。他嘆了一口氣說:"你們三個人就前面這塊荒地談談各自的想法,讓我來聽聽。"
  子路是一名武將。老師的話剛剛落音,他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道:"我願擔當起保衛魯國的責任,敵人的軍隊若從這裏侵入,我就穿上威武的軍裝,高舉戰旗,吹起號角,擂響戰鼓,率領一支軍隊衝嚮敵軍,奪過他們的帥旗,殺得敵人望風而逃。我再乘勝擴大魯國的疆土,使魯國強大起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完畢後,還沒等別人搭話,子路又自豪地說:"這衹有我仲由纔做得到。子貢和顔回,你們就跟在我後邊立功吧!"孔子沒有任何表情,衹是淡淡地說:"真是一名勇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