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醜陋的中國人   》 中國人醜陋嗎?-2      柏楊 Bai Yang

  被人指出醜陋之處的滋味並不好受。這使我想起從十九世紀下半期到二十世紀初西方人的“傳教士文學”――也就是那時到中國傳教來的西方的教士所寫的種種見聞與札記。傳教士出於對異文化的好奇,熱衷於對中國文化形態進行描述。在這之中,對中國人國民性的探索則是其中的熱點。被傳教士指出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是相當復雜的。其中有善意的批評,有文化誤解,也有輕衊和貶損;特別是後者,往往與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態切切相關。由於人們對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那段被屈辱的歷史記憶刻骨銘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這些出自西方人筆下的批評。這種傳教士文學倒是對西方人自己影響得太深太長,而且一成不變甚至成見地保持在他們的東方觀中。這又是另一個需要思辨的話題。
  然而我們對自我的批評為什麽也不能接受呢?無論是魯迅先生還是柏楊先生對國民劣根的批評,都不能平心靜氣以待之。是他們所言荒謬,還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觸動。其實任何國傢和地域的集體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並不等於否定優根,否定一個民族。應該說,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優良的根性。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就是我們對國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來。一方面由於國門打開,中西接觸,兩種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較。比較是方方面面的,自然包括着深層的國民的集體性格。另一方面,由於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國一直處於弱勢。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面對這種軟弱與無奈,苦苦尋求解脫,一定會反觀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強的深在於自身的緣故。這便從社會觀察到文化觀察,從體製與觀念到國民性。然而從文化視角觀察與解析國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評精神將國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來需要勇氣。所以我一直欽佩柏楊先生的這種批評精神與勇氣。尤其是這個充滿自責和自警的題目――醜陋的中國人――多容易被誤解呀!但是衹要我們在這些激烈的自責中能夠體會一位作傢對民族的愛意,其所言之“醜陋”便會開始悄悄地轉化。
  如今,中國社會正以驚人的速度走嚮繁榮。繁榮帶來的自信使我們難免內心膨脹。似乎我們不再需要自省什麽“醜陋不醜陋”了。然而一個真正的文明的民族,總要不斷自我批評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窮是富。貧富不是文明的標準。我們希望明天的中國能夠無愧地成為未來人類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記去不斷清洗歷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時站在自省的鏡子裏檢點自己,寬容和直面一切批評,並從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堅實的自信來。
  也許為此,柏楊先生這本令人深省的書重新又放在我們的案頭。
  2008.3.26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中國人醜陋嗎?-1中國人醜陋嗎?-2醬缸國醫生和病人(代序)-1
醬缸國醫生和病人(代序)-2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1)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2)
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3)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4)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5)
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6)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7)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8)
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9)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10)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11)
上輯沉痛出擊-醜陋的中國人(12)上輯沉痛出擊-正視自己的醜陋面(1)上輯沉痛出擊-正視自己的醜陋面(2)
上輯沉痛出擊-正視自己的醜陋面(3)上輯沉痛出擊-正視自己的醜陋面(4)上輯沉痛出擊-正視自己的醜陋面(5)
上輯沉痛出擊-正視自己的醜陋面(6)上輯沉痛出擊-正視自己的醜陋面(7)上輯沉痛出擊-中國人與醬缸(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