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于后半部情节的探讨:
《红楼梦》后半部内容的探佚,也是红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焦点,但江湖夜雨觉得,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曹雪芹原作思路,就思想性、艺术性而言,未必胜得过现在通行的程高本续书。其中道理,后面将详说。
四、重评《红楼梦》书中的几个人物:
前面说过,好多人哪里是在评《红楼梦》,简直就是和"红楼梦中人"在谈恋爱,热恋中的人哪能冷静地分析人物?当然统统妙极啦!美极啦!全部OK顶呱呱!情人眼里,皆是"西施"。于是,《红楼梦》中人物,老一点的荣誉称号有"封建社会叛逆者"(黛玉、晴雯一干人),时髦一点的有"理财专家"、"管理学家"(凤姐、探春一干人),对众女儿们的痴爱,未免都过于拔高了。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没有点毛病?圣人先哲也不例外,大观园的女儿们更是如此。但正是因为评者在"热恋"中,所以对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都选择性失明。因此,很有必要跳出圈外,才能够看得清多面立体的每个人。
五、重评《红楼梦》中的诗词:
江湖夜雨当年对《红楼梦》中的诗词崇拜得五体投地,然而,现在通读了《全唐诗》之后,才觉得"诗必盛唐"这句话说的十分有理。当年迷恋《红楼梦》中的诗词却正应了书中林妹妹的那句话:"因不知诗,所以见了浅近的就爱"。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不错,但绝不是说篇篇都好,像过去夸得那样好。所以嘛,江湖夜雨重新评一下,好的自然还是好,不好的我们也不必文过饰非。
六、驳某些"红学家"之怪论:
红学之中,历来是非多多。以至有人说红学是"吵架学",有人说红学是"鬼学"。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正是因为某些"红学家"捕风捉影,自行构造出不少"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的故事来,却坚称是曹雪芹的原意,这才算"能解其中味",其实曹雪芹倘若复生,也必将为之惊诧哂笑。这些红学家或者真的走火入魔,或是哗众取宠,误导众生,遗祸非浅。
江湖夜雨深知《红楼梦》是一部千古以来少有的优秀小说,自己活上八辈子也写不出来,也知道"红学"中的水很深,素有"文学黑洞"之称,据传有"十七次论争、九桩公案"之说。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言语中的唐突之处,各位红学家们千万别生气。你们都是大家大儒,年纪也大了,血压也高了,吃过的肉比我看过的猪还多,莫与小辈一般见识。说实话,好多的学问都是江湖夜雨看你们的著作学来的,我心中对你们是无比尊敬的。
江湖夜雨原来也曾非常痴迷于《红楼梦》,小时候家里管教甚严,四大名著中唯独禁止看《红楼梦》(家长的理由是有"少儿不宜"的情节),虽然当时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笑的是,在我家里《红楼梦》却还是"禁书"。唯一开放给我看的就是那本《红楼梦诗词评注》(蔡义江先生著)一书,记得就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一个痴迷颠倒的红楼世界。虽然当时此书中有好多政治套词,比如阶级分析之类的观点(1979年的版本),但《红楼梦》的魅力已让我如醉如痴,本来就喜欢唐诗宋词的我,一见到《红楼梦》的诗词后,更是一下子被迷住。可谓"向来痴,从此醉"。由于不让看红楼梦的全本,我只好从这本《红楼梦诗词评注》中猜测揣想书中的一些情节,这感觉酷似"红学家"们凭借"脂批"探究八十回后佚稿的情景。呵呵,谁能想到在1988年左右,居然有一傻小子凭借一本《红楼梦诗词评注》来"空劳揣想"《红楼梦》的情节?
如今回想起来,可笑可叹亦复有趣。光阴荏苒,江湖夜雨不觉三十已过,浮生匆忙,为利熙攘,《红楼梦》一书未免束之高阁,任其架上生尘。近几年,遍读《全唐诗》、《资治通鉴》诸书,看尽历史上的风云变幻;又参悟老、庄等书,明白了天人化生、万物滋长的要道(^_^似乎是东方不败语),再来读《红楼》时已觉物是人非,无复当年的激情。虽然不至于如同琼瑶小说中江雁容再见康南时那样无比失落,但脱离了沉迷其中的痴狂,平心静气地看去,倒是能更加深刻更加清晰地读出不少以前不曾注意到的东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