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一、王維(2)
閔澤平 Min Zeping
經常同唐室親王交往,王維成為了他們的座上客。這時的王維很年輕,有自己的立場與原則,同《紅樓夢》中賈政身邊的那些門客有很大的區別,能夠對那些親王有所規諷。寧王李憲是唐玄宗的長兄,曾經把太子之位讓給玄宗,看起來很識時務。不過畢竟是親王,尤其是玄宗即位之後,倚仗玄宗的尊寵,也做出了一些巧取豪奪、令人側目的事情。有次,他看見一個賣餅者之婦,長得“纖白明媚”,便不由分說,塞給餅師一些錢,把她載回傢。過了一年多,寧王想知道錦衣玉食的她是否還想念餅師,於是接來餅師,讓夫妻倆會面。結果這位賣餅者之婦見了餅師,“雙淚垂頰,若不勝情”。當時在座的觀衆,除了寧王外,還有王維等十幾個文士,這些文士看到這副場面“無不凄異”。寧王提議說,有景如此,不能無詩,就要大傢以此為題材賦詩。王維才思敏捷,最早寫好詩歌,詩云: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詩歌以《息夫人》為題。息夫人本是春秋時息國君主的妻子,楚王滅調息國後,將她據為己有。息夫人雖然為楚王生了兩個小孩,但始終默默無言,從來不和楚王說話。王維說,小人物雖然無法做出自己的選擇,但不表明他們沒有自己的選擇,息夫人就是在以沉默來抵禦所遭受的屈辱。寧王見王維把他比作荒淫的楚王,有些尷尬,但他有“寵妓數十人,皆絶藝上色”,把強占餅師之妻也視為一場遊戲一場夢,為了表明自己的大度與高雅,成就一段文壇佳話,又將餅師之妻奉還給了餅師。
其實,年紀輕輕就旅食京華的滋味並不好受,有時候為了某種需要,王維還得飄到洛陽。看看王維這一時期所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們大致可以明了詩人那種黯然的心情。不過,為了前途,他也沒有太多的選擇。王維“環謁於貴人”得到的好處,遠遠大於仲永“環謁於邑人”得來的那點口糧。據說,王維的功名就是這樣得來的。
《集異記》說,當時有一個叫張九臯的人,名聲震天響,後來又走上了公主的門路,公主親自寫信給京兆考官,暗示要以張九臯為解頭。王維這年剛好也好參加考試,就把自己的想法匯報給岐王,希望得到他的庇護和鼎助。這個歧王,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範,當時傢裏是名角薈萃,連李龜年這樣的大音樂傢也經常出入他的府上。關於這一點,杜甫可以為我們作證,後來,他在《江南逢李龜年》一詩無比懷念地說“岐王宅裏尋常見”。
岐王聽了王維的想法,感到很為難,如果這個時候幫助不了王維,顯得自己太沒有面子,但公主的來頭又更大,怎麽辦呢?“貴主之盛,不可力爭,吾為子畫焉。”意思是咱們不強攻,衹智取,要王維準備一些詩和一首新的琵琶麯,五天後來見他。王維帶上這些東西,如期而至。岐王說:作為文人,你還有其它的門路去見公主嗎?你現在想清楚,願意聽從我的安排嗎?王維一口答應。於是岐王拿出“錦綉衣服,鮮華奇異”,讓王維穿上,即把打扮成前衛時髦的藝人。這樣,岐王帶着王維一行來到公主宅第,說是要為公主舉行一個藝術沙竜。王維是貴族,身材好得無可挑剔,“妙年潔白,風姿都美”,在這群藝術傢中如鶴立雞群,氣質相當引人註目,一下子就吸引上了公主的眼球。公主立刻嚮岐王打聽王維的情況,岐王故意漫不經心地說他是音樂傢,並讓王維演奏新麯一首。王維手撫琵琶,那手也是“黃金桿撥春風手”,音樂響起,亦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聲調哀切,滿座動容,淚濕長袍。公主十分驚異,岐王趁熱打鐵,說這個年輕人不僅精通音律,還是個才子,寫的詩簡直無人能超過他。公主更為好奇,就要王維把他的作品拿出來曬曬。王維從懷裏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詩歌遞給公主,公主一看,大驚失色,說:“這些我早都見過,還以為是古人之作,沒想到竟然是你寫的呀!”於是馬上讓王維更衣,換掉拿身奇裝異服,意思是不把他看做藝術傢,即“伶人”,而升於客人之列,當作文人對待。恢復文人身份的王維更加自信,在沙竜上揮灑自如,引經據典,倜儻風趣,詼諧幽默,很快以高雅的談吐、卓絶的風姿與廣博的學識徵服周圍的聽衆。岐王瞅準時機,對公主說:“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為解頭,一定會成為國傢的榮光。”公主問:“那為什麽不教他去應舉?”岐王和盤托出,說:“傳聞您已經吩咐下來,要將解頭給那個張九臯。”公主笑道:“我怎麽會管這些小孩子的事,那是因為他人求情,哪是我想給張九臯。”隨即回頭對王維說:“如果你參加考試,我當全力薦你作解頭。”就這樣,在公主的親自支持下,王維做瞭解頭,一舉登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