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杂家 顔氏傢訓   》 教子第二      顔之推 Yan Zhitui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顔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
  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奬,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訶怒。傷其顔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勳業。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纔,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飾,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雲。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
  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
  齊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後並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優僣,不與諸王等;太後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嘗朝南殿,見典禦進新冰,鈎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籲之譏。後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後竟坐此幽薨。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
  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鑒也。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
  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緻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緻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傢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
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
養生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製第二十附:顔氏傢訓序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