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心靈跋涉的歷程:巴金最後23個春秋   》 “13”--一個黑色的日子(1)      竇應泰 Dou Yingtai

  炙熱的夏日把一個頎長身影投映在柏油路上。
  這是個十分清瘦的老人,長長的影子在路面上蹣跚地移動着。他手裏拎着衹半新的鐵飯盒,裏面是空空的,衹有湯勺與鐵盒碰撞的響聲。他就是剛從奉賢五七幹校回上海探望妻子病情的作傢巴金。
  這一年巴金68歲了!
  剛纔,他又一次前往距傢有幾站地的中山醫院,給剛做過手術的妻子蕭珊送去了早點。巴金現在必須回傢,因為他吃過午飯以後,還要再趕回醫院,他發現妻子今天的氣色不好。一種難言的恐慌悄悄爬上了巴金的心頭。
  這一天是1972年8月13日。
  對於早年留學法國的巴金來說,他始終認為“13”是個不吉利的數字。所以今天上午他給蕭珊送了早飯後,就遲遲不想離去,心裏有種難捨難分之感。每當他看到妻子那瘦削萎黃的面龐,巴金心裏就如同沉入冰冷的水中。顯而易見現在的蕭珊,再不是1936年他第一次在上海“新雅”飯店見面的寧波姑娘了。
  時至今日巴金依然清晰記起,那是1935年的春天,當時他正在上海福州路的文化生活出版社裏當總編。一天,巴金從許多讀者寫給自己的信中,發現了一封署名“陳藴珍”的女學生來信。信封上的地址好象是上海愛國女中。這位女學生在信中說,她是讀了巴金的小說《傢》之後,為書中人物的命運備感擔憂,於是纔産生了渴望瞭解小說之外背景故事的想法,於是她就冒昧地給作者寫了一封信。
  巴金對陳藴珍的信很感興趣,並不是因為這姑娘提出的問題特殊,而是陳藴珍的文筆優美,且在字裏行間都透出她對《傢》中人物命運的關註與擔憂。尤其是她對“覺惠”這一人物日後境況所寄予的種種憂慮,不禁讓巴金心中一動。所以,他很快就給這素昧平生的讀者復了一封短信。給讀者復信對於巴金來說,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不久他就淡忘了。可是巴金沒有想到,此後不久,陳藴珍居然又接連寄來幾封信。那時,巴金因創作小說《傢》,在上海灘上已經小有名氣。不過,巴金是個不看重名氣的人,他仍然在緊張的編輯工作中抽出一定時間,盡量對每位讀者的來信都做到有信必復,自然陳藴珍每次來信也會得到巴金的復函。這樣,正在愛國女中就讀的陳藴珍,便開始走進了這位在上海獨身居住的青年作傢生活中來。
  “李先生,我們能見一面嗎?我覺得心裏有許多話,很想嚮別人傾吐。可是,我想來想去,我的心裏話最好是對您談,不知先生是不是同意和我見上一面?......”當1936年早春的光霞透過縷花窗口投進巴金暫住的亭子間時,他和陳藴珍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悄悄的變化。這位女學生在通信中已經知道以一本小說《傢》而揚名四海的作傢巴金,本名李堯棠。所以,她在信裏開始把“巴先生”改作了“李先生”。與此同時她也把自己與一位大作傢的關係悄悄拉近了一步。
  春日照亮了桌上女讀者的來信,巴金記得昨晚他已經讀過。經過一年多的通信,他對這位愛國中學的女生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印象,然而巴金沒想到對方居然會主動提出見面。在一般情況下,巴金是不想隨便與陌生讀者見面的,何況對方還是位正值妙齡的女孩子。然而,當他看到陳藴珍在信中流露出的真誠,巴金就覺得對方的盛情是無法回絶的了,於是巴金决計給她復信,對她的要求表示首懇。
  兩天後,陳藴珍的信又擺在他的桌上。姑娘告訴巴金會面的時間和地點。讓巴金心裏好笑的是,這個天真又大膽的女孩,竟會把他們首次會面的地點選在“新雅飯店”的二樓。而且,她為防止巴金在赴約的時候認錯了人,還在信中附上她本人的一幅玉照。巴金這纔發現,和他已有一年多通信聯繫的女學生,原來竟生得如此端莊清麗,秀色可餐。她那圓圓的面龐上,有一雙嫵媚秀氣的大眼睛,她那眼神裏流露出來的笑意無疑是真誠而熱情的。
  陳藴珍的眼神讓初次見她芳容的巴金心頭一亮,他好象在什麽地方見過她?不不,巴金認真地回想起來,又覺得從來就不曾見過。23歲那年他從四川成都衹身一人來到上海,不久他又飄洋過海去了歐洲,所以,這些年裏巴金接觸異性的機會甚少。相加要想一下自己並不復雜的經歷,他可以肯定與照片上的陳藴珍從沒有過一面之緣。而剛纔他心中驀然泛起的似曾相識之感,也許就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應?不過,巴金當時確實是從這張照片上開始認識了一個叫陳藴珍的女孩子。也就是從那一天起,他和這位在上海愛國女中讀書的少女,産生了扯不斷理還亂的情緣。
  陳藴珍,就是後來巴金的妻子蕭珊。
  “李先生,您來得很早呀,真沒想到您會這樣尊守時間!”時光倒流,巴金盡量不看眼前的嚴酷現實。巴金的意識流頑強而執着地在腦際中涌動,他好象又回到上海北四川路上那有名的“新雅”飯店二樓上去。舊時的景況雖經幾十年的歲月衝涮,然而卻依然十分清晰。
  迄今巴金仍然清楚地記得,那天上午,他準時趕到陳藴珍選定的約會地點,然後就一個人靜靜坐在那雅座的桌邊,獨自慢慢的喝茶。忽然,他面前現出了一片明亮的色彩,巴金擡頭一看,發現雅座門前不知何飄過來一位嫻靜少女的倩影!
  他定神一看,發現那姑娘的衣飾並不時髦,是當時上海最為普通的學生裝。白色上衣,下着一襲黑色百褶裙。青灰色女式布鞋,白皙的面龐,好看的大眸子。特別是她臉上也不施粉黛,在這當時的上海女性中也極為少見。不過,姑娘越是這樣衣飾打扮,越給巴金心裏留下了一個深刻印象:漂亮而單純,嫻靜卻又不失大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悲劇在暮年上演“13”--一個黑色的日子(1)“13”--一個黑色的日子(2)
“13”--一個黑色的日子(3)“13”--一個黑色的日子(4)“13”--一個黑色的日子(5)
彌留時身邊沒有親人(1)彌留時身邊沒有親人(2)彌留時身邊沒有親人(3)
中午噩耗進傢門(1)中午噩耗進傢門(2)中午噩耗進傢門(3)
蕭珊死前的話: "血還是不要輸了吧?"(1)蕭珊死前的話: "血還是不要輸了吧?"(2)蕭珊死前的話: "血還是不要輸了吧?"(3)
與愛交織的訣別愛情起步的地方(1)愛情起步的地方(2)
愛情起步的地方(3)愛情起步的地方(4)花溪,寧靜的婚夜(1)
花溪,寧靜的婚夜(2)花溪,寧靜的婚夜(3)花溪,寧靜的婚夜(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