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界精英 》 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国商 》
第2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2)
言夏 Yan Xia
张謇4岁时起,父亲张彭年开始教他学习《千字文》。到5岁,张謇已经可以完整无误地背诵《千字文》,于是父亲将他送进私塾读书。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由他的一位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邻近如皋县的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16岁,张謇考中了秀才。
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要求得到一笔高昂的酬金。这一场诉讼延续了几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下来。幸而张謇的老师们爱惜他的才华,为他四处斡旋。当时的通州知州孙云锦也出面为他调解,将此事上报给江苏学政,继而上书礼部。直到张謇20岁时,此案终于告终,礼部同意张謇重填履历,撤销控案,恢复通州原籍。
"冒籍案"结案后第二年,孙云锦调往江宁(今南京),邀请张謇入幕同往。在江宁,张謇认识了孙云锦的世交,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此后成为吴的幕僚。吴长庆对张謇有不可忽略的提携之功,所以张謇一直敬重吴长庆。
1880年吴长庆奉命督办山东海防,张謇随同到了山东登州。第二年,科举不第的袁世凯来到登州投奔吴长庆。吴长庆认为袁世凯学识疏浅,命他在营中读书,由张謇教导他。因此袁世凯当时对张謇行的是弟子之礼。袁世凯初到的时候,因为不得吴长庆重用,颇为郁郁不得志。后来张謇向吴长庆举荐袁世凯,此后张袁二人成为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兵进抵仁川。为了阻止日本吞并朝鲜,吴长庆奉命率兵赴朝平定局势,张謇随同到了汉城。因为身处政治风暴中心的缘故,张謇虽然人在汉城,但是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他所撰写的《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这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便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
在朝鲜不多时,因为李鸿章不喜欢吴长庆,庆军被拆分为正副营。吴长庆率正营回国;袁世凯则率领庆军副营留守朝鲜,帮助朝鲜练习新军,袁氏的崛起就是从这里开始。袁世凯很快转而投靠了李鸿章,这令回国失势的吴长庆更加抑郁,不久病终。张謇痛斥了袁世凯一番,二人绝交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1) | 第2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2) | 第3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3) | 第4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4) | 第5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5) | 第6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6) | 第7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7) | 第8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8) | 第9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9) | 第10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10) | 第11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11) | 第12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1) | 第13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2) | 第14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3) | 第15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4) | 第16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5) | 第17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6) | 第18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7) | 第19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8) | 第20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1) | 第21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2) | 第22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3) | 第23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4) | 第24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5)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