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 故鄉在紙上:一個村莊的歷史和命運 》
第2節: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潦寒 Lao Han
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夏堅勇
潦寒的書讀完了,是一口氣讀完的。也許因為我是個在饑餓年代長大的鄉下人吧,他的作品讓我想起剛出鍋的烙餅,新鮮、熱香,咬一口有筋道,有餘韻。這樣的聯想雖然粗俗,卻也無傷大雅,汪曾祺先生就曾為他的文集這樣介紹過: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說到底,美食與美文之間總是靈犀相通的。
一本書,40篇文章,將近20萬字,就寫一個叫慄門張的村莊。寫了村莊的歷史和當下,日常生活和婚喪嫁娶,柴米油????和風花雪月,才子佳人和村夫村婦,英雄豪傑和地痞流氓,還有逸聞、疑案、仇殺、偷情。真可謂光怪陸離,洋洋大觀。從表面上看,筆調似乎很散漫,信馬由繮,寫到哪裏是哪裏。可仔細品味,無論是作品的精神指嚮還是語言形式都體現了民間寫作的樸素真誠和原汁原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潦寒的筆下流溢出強烈的悲憫情懷和追問精神,這種精神指嚮又並不是穿鞋戴帽,而是滲透在那"化不開的鄉愁和近距離的傷感"之中,即使是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如果稍稍琢磨與體味,一股淳厚而真誠的情感就會在我們的胸中升騰。在《一個人的消息》中,一開始有這樣兩段文字:
"婦女們天黑以後纔掌燈做飯,在熏得漆黑的廚房裏撲嗒撲嗒地拉着有數十年歷史的老風箱。"
對廚房和老風箱的修飾用語看似尋常,但是我相信,沒有長期農村生活經歷的人是寫不出來的。這是真正的民間生活形態。
接着說到大伯的兒子走失,這樣寫:
"我大伯的兒子也就是從效成傢出來時,手裏拎着碗往傢返的途中走丟的。我大伯的兒子走丟了,碗也丟了。"
文中的黑點是我加的,我覺得這樣的文字很精彩。
可作者還沒有完,在這篇文章的末尾,又出現了這樣一段:
"一個三十多歲的大老爺們兒,晚上九點手裏拎着碗從一百米外往傢返的途中走丟了,如同被蒸發掉一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同時包括他手中的碗。"
黑點當然還是我加的,老實說,這樣的文字衹要讀上一兩段,一個作傢和一部作品的品位就大體有數了。
按照某種約定俗成的觀念,散文被認為是一種很精緻的文體,特別是這些年來,所謂的晚報文體大行其道,那種淺近而抒情的散文幾可鋪天蓋地,而筆底風光,要麽充斥着賀卡式的甜膩和無病呻吟的傷感;要麽就是油嘴滑舌,喋喋不休地賣弄小聰明。看慣了那樣的文字,再來看潦寒的這本書,起先你可能有點小小的迷惑:這樣的文字,一點花頭也沒有,是散文嗎?但隨着閱讀的深入,你得承認,這是一本好看的書。等讀完了全書,你發一陣呆,終於認定:這是一本有分量的書。
好看和分量源於生活本身的魅力,那種不加雕飾的生命情態以及古老鄉村的粗糙感和疼痛感被表現得筆酣墨滿,形神具見。讀過《父親這一輩子》,我們就忘不了那個出自寒門又心靈手巧的"父親",他學習繪畫,是將一張黑漆大方桌當紙,買一瓶墨水摻些鍋黑兌些水,這般因陋就簡打下繪畫基礎的;他學做裁縫,是從村裏老裁縫處用三包煙換回一本舊裁剪書,自己琢磨幾天便學會全部手藝的;裝耬大約是個技術含量相當高的活計,三叔跟着老木匠做了兩年仍不得要領,父親卻衹是獨自搗鼓一陣又去老木匠那兒觀摩一陣,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一張新耬。這種鄉土民間生活標本式的實錄,在潦寒的鄉鄰係列中也有文心獨運的抒寫,例如《二犟》裏凡事論死理的農村青年二犟,《絶唱》裏分不清戲裏戲外的女演員小文,《想象四爺》裏胳膊上跑馬拳頭上站人的熱血男兒四爺,還有《羊的門》中把羊當親人,把羊當命根子的孤老漢綁緊……作者不衹勾畫出了主人公們的一笑一顰,一擡頭一回眸,他甚至還讓我們聽到了主人公內心深處幽眇而悠長的嘆息。這就是潦寒的手藝。尼采說:"藝術傢是一個呈現者。"潦寒就這樣把他的鄉親們一個一個地"呈現"出來,從而完成了他關於故鄉的整體呈現,也完成了他對精神故鄉的深刻憑吊。這樣,他的故鄉就不僅是在紙上,而是以其鮮活的情態走進了我們心湖的深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春風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序一:為責任而寫作 | 第2節: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 第3節:高高的慄木門樓(1) | 第4節:高高的慄木門樓(2) | 第5節:高高的慄木門樓(3) | 第6節:高高的慄木門樓(4) | 第7節:高高的慄木門樓(5) | 第8節: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感動 | 第9節:紙上的痛苦(1) | 第10節:紙上的痛苦(2) | 第11節: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識"(1) | 第12節: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識"(2) | 第13節:傳統的覆滅(1) | 第14節:傳統的覆滅(2) | 第15節:忍耐與善良(1) | 第16節:忍耐與善良(2) | 第17節:與生俱來的高貴(1) | 第18節:與生俱來的高貴(2) | 第19節:家乡的人命案(1) | 第20節:家乡的人命案(2) | 第21節:家乡的人命案(3) | 第22節:在嬗變中沒落(1) | 第23節:在嬗變中沒落(2) | 第24節:在嬗變中沒落(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