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孔子的思想一直都十分貼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衹不過在傳統意識中,人們對《論語》的“高山仰止”,將孔子的思想推嚮了常人不可觸及的高處。在南先生的講解中,《論語》這本完成於2000多年前、被很多封建帝王奉為圭臯的著作,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和人性關懷,與我們當今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息息相關,是一本立身、修身、處世的寶典。
在南先生的講解中,孔子的形象與以往正宗儒者經學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徑庭。沒有生硬刻板,沒有簡單說教,沒有不近人情,衹是一位循循善誘、學識淵博的長者在嚮你講述人生的道理,而這些源於他人生與學問的積澱。
“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簡捷,真理往往平凡得像陽光、空氣和水。找不到的時候,覺得真理那麽神秘、那麽奧妙、那麽高不可攀。一旦找到,就會覺得它是這麽親切、那麽平凡,時時刻刻就在你的身旁。”用這形容《論語》對我們的影響再合適不過了。
掩捲而思,常讀常新。《論語》中藴含了許多的人生智慧,其中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最大的就是“仁”與“禮”和中庸之道。這些思想點明了不同層次的人在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為人處世等方面的差異。
例如,什麽是仁?簡單來說,“仁”指兩個人,由二人延伸至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如何處理感情、如何共事。
《論語》中提到“裏仁”,裏仁即自處於仁,象徵了學問的中心在於如何自處,自處即為自立,處人即為立人。仁即如何自處,如何與人相處。自處即完善個人的內心修養,處人即如何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子曰:“剋己復禮為仁。”這就是要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惡的思想、偏差的觀念,走上正確的思想道路,而後達到“禮”的境界纔稱為“仁”。因此,仁有一個實在的境界,並非衹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內心實在的修養。
再例如,什麽是禮?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上的“禮”是社會秩序的禮。“禮之用,和為貴”闡述了禮的哲學,即禮的中和作用,調整均衡。人與人之間總有偏差,事與事之間總有矛盾,而中和矛盾、調整偏差,便需要禮。與人相處、做人做事都必須依“禮”而行。
以“矯枉過正”一詞來理解,禮的中和作用要適度,過分調節便會出現新的偏差,所以“知和而和”,要把握好對人對事的中和之道。
《論語》中有個結論,“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衹有深切理解了古人先賢的話,纔明白如何為人處世,《論語》便是孔子以其人生經驗積纍總結而成做人做事的道理。衹有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達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 | 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 | 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 | 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 | 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 | 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 | 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 | 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 | 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 | 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 | 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 | 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 | 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 | 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 | 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 | 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 | 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