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保德州志   》 捲一因革第一      白君琳 Bai Junlin    王秉滔 Wang Bingtao

  殷夢高曰:古今以來,盛衰興廢,勢若循環。開闢之初,循蜚疏仡,所紀不可得而知己。若夫《典墳》《丘索》、《禹貢》、《職方》諸書斑斑可考,至於左、史、斑、範百傢傳記,童而習之。其間惟是天文、地理、星緯、輿圖、百世不改。他如帝室、皇居、名都、大邑,雖創造自聖人,且不免麥秀黍離之嘆焉。大抵因者什一,革者什九,豈非氣運靡常,而人事亦有新故迭乘之勢與!保德之在全晉,僅若黑子之著面,然自戰國迄今,數為用武之地。明室中衰,邊患孔棘,益無寧宇。鼎革時又亟為寇氛所蹂躪,宜其荊棘生而麋鹿遊矣。乃城郭宮室尚堪倚庇,井裏邑市未盡丘墟。若是者,不獨前賢維持補救之功,而亦朝廷休養生息之所致也。享其利者,尚勿為巢幕之安,而益廑厝火之憂。則庶幾乎作因革志。
  建置一之一星野一之二疆域一之三城垣一之四公署一之五學校一之六
  街衢一之七都裏一之八坊表一之九市集一之十津梁一之十一塚墓一之十二
  ○建置沿革
  保德,《禹貢》冀州之域。虞夏為荒服。周初為蕃服。春秋屬晉,為林濤寨。晉三分後,為樓煩所據,名曰林鬍,又名澹林。戰國時,趙武靈王練武收復之,置樓煩郡。《史記趙世傢》曰:"趙西有林鬍"。《匈奴傳》曰:"晉北有林鬍,樓煩是也"。秦屬太原。漢屬雁門郡(今代州)晉劉元海據離石,其地屬漢。後拓拔氏據有北方,屬魏。高氏篡位,屬齊。宇文氏滅齊,屬周。唐屬嵐州(即岢嵐州)五代屬後唐。後屬北漢。宋淳化四年析憲州(即靜樂縣)置定羌軍。景德二年改保德軍(取民保於城,城保於德也)尋立為州。管五裏。與河西麟州(即神木縣)、府州--府𠔌、豐州(今在河套)相表裏,以控製夏人。屬河東道。宋室南渡,金置附廓保德縣,隸府州歷五十餘年。至辛卯復升為州。元初至元三年又省並州--河麯、芭州(在河套)隸焉,屬太原路。明初亦為州,洪武七年改縣,九年復為州,仍轄河麯縣,十四年改河麯縣隸太原府。國朝因之,附所營各一。初,明宣德七年置守禦所千戶。成化間西人為患,山西守巡道來駐岢嵐州,移太原左右衛,小馬兒官軍赴保德防禦。正德間,邊患孔亟,改隸石隰冀寧道。每鼕撥冀寧官軍防禦。嘉靖間邊患愈熾,專置兵備道駐岢嵐州統理之,是為西路。隆慶三年,移岢嵐道駐偏關。罷禦鼕之役。萬歷初,偏關置保德倉,移本州同知監其收放。十六年鼕,撥八角利民官軍三百員名,鼕春更戌,歲以為常。崇禎八年,鄉官王邵請於朝,始設本州營,罷更戍之役,沿至本朝。順治初,以本營守兵把總兼管保德所事。十六年所事又歸併本州。今止存保德營,所久廢。
  鬍洵陽曰:一保德耳,時而輕則為寨、為縣,而且轄於人;時而重則為軍、為州,而且轄乎人。其在於今直駢指視之,殊不知自西淪河套,保德無蕃籬之固。嘉靖間,七被蹂躪。破石掠汾之後,由此渡河回巢,豈非以無兵之故哉?目前雖暫偷安,若一旦事變,則河套之鋒,保德先試之。而岢嵐太汾等處,皆當依次震動矣。鑒往轍而興思,將何所恃以不恐也。
  楊永芳曰:三晉為神京右臂,而保德居三晉之首,西接秦壤,北臨河套,距邊垣僅四十裏。隆鼕河凍,一馬可到,今雖設有營兵,而漸次裁減,反不及昔日所兵之數。起天橋迄馮傢川,渡口八處。沿河一百四十裏,而荷戈者寥寥。每遇隆鼕,又撥本營兵七十餘人,赴唐傢會堡汛守。則此地責任將誰屬也?是在當事者未雨綢繆,安保德以安全晉之屏翰耳。
  本州舊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巡撫諾,題奏地方衝繁,改升直隸州。分屬河麯縣、興縣。雍正八年,興縣士民具呈:興縣由州達省,道裏迂回,途路危險,往來不便。巡撫石奏請興縣仍歸太原府屬。止屬河麯一縣。
  ○星野
  《史記》曰:昴畢冀州。《晉天文志》曰: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趙分野。《唐天文志》曰:胃昴畢大梁也。《天源發微》曰:胃七至畢十一度,酉曰作噩,律姑洗,鬥辰趙分。《金史》曰: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大梁之次。《前志》曰:保德在昴十度之末,畢初度。
  昴宿占井十一度。下為日月中道天之耳目也。昴第七星為旄頭,主北敵。大而盡動若跳躍者,敵兵大起;一星獨跳,餘不動者,敵欲犯邊也;熒惑守其北,燕趙兵起;太白守之,敵兵動。天阿一星在胃東。月一星在昴東。天陰五星在畢柄西。天苑十六星在昴畢南。芻藁六星在苑西。捲舌六星在昴北。天讒一星在捲舌中。礪石四星在五車北。(諸星各有所主,各有占驗。其災祥與保無關係者不載。下二宿仿此)
  畢宿占畢七度主邊兵戈獵。其大星曰天高,一曰邊井,主四彝之尉也。明大則遠方來貢;失色則邊兵亂;動搖邊兵起;木犯有軍功。昴畢間二星曰天街,主國界。金火守之,彝兵起。附耳一星在畢下,主聽得失。星盛則中國微有盜賊,邊堠警動。移則讒佞行,兵大起,邊尤甚。天節八星在畢南。諸王六星在五車南,天漢中。天高四星在參旗西北近畢。五車五星、三柱九星,共十四星,在畢東北。天潢五星在五車中。鹹池三星在天潢南。天關一星在五車南,畢西北,亦曰天門,主邊事。參旗九星在參西五車之間。天旗也,明而希,則邊警不動。流星入,北地兵起。九九星在玉井西南,主邊軍進退。金火守之,兵亂起。天園十三星在天苑南。
  胃星占胃十五度,天之儲藏百𠔌之倉也。明則四時和平,天下晏然,倉稟實;小則𠔌少,有輸邊事;就聚則𠔌貴人流;暗則兇荒。天廩四星在昴南。天十三星在胃南。明而黃則歲豐。大陵八星在胃北。中有一星曰積屍。不見而暗則吉。天船九星在大陵北,一曰舟星,中一星曰積水。主候水災。
  鬍洵陽曰:自星經散佚,黃帝巫鹹之書不可得聞。即古昔賢哲亦多附會穿鑿之弊矣。況星麗於天,靡野不燭,野奠於地,靡星不臨。東西南北固有定位,而天左旋地右旋則星與野恆不相值矣。天運疾,地運緩。則星與野恆不相待矣。且歷數歲差不能盡合分疆,建號不能盡同,必謂某野屬某星,幾十幾度而無分抄之誤,必不得之理也。惟謂星與人事各有所主,能令人動緻祥消之想。庶幾春秋書星變,漢儒言事應遺意焉。守土者尚競競乎修德修救,毋謂渺渺一夫,無關列宿,區區撮土,無當分野。遂無災而戲渝有變,而推諉則地方之福也。
  ○疆域
  保德在太原府西北隅。東西廣一百一十裏。南北長一百二十裏。周圍三百四十裏。正東河麯縣界。東南正南俱岢嵐州界。西南興縣界。正西、正北、東北、西北俱陝西府𠔌縣界。
  東由天橋鋪至河麯縣界三十裏。至城六十裏。由念村至河麯縣交界高地山五十裏。至山岔堡一百四十裏。從此過雁門關,由紫荊至京師一千四百裏。過神池堡,由居庸至京師一千五百裏。
  東南由鬍傢莊至岢嵐州界七十裏。由王傢寨至河麯界六十裏。又五十裏至牛欄村,村係保德地。
  南由大塔鋪至岢嵐州界七十裏。過水峪觀由三道梁至州城西門一百七十裏。由頭道梁至北門一百八十裏。從此至太原府五百裏。由太原至京師一千七百裏。自州治至科舉村八十裏。岢嵐州界至蒼水山一百一十裏。地雜岢嵐州界。
  西南由土門鋪至興縣界九十裏。至城一百八十裏。稍西由馮傢川至興縣界九十裏。至城一百六十裏。河由府𠔌小木山至神木縣一百六十裏。
  西至韓傢川河畔四十裏。河由府𠔌大堡村至永興堡一百二十裏。至窟籠一百裏興縣界。
  西北至柴傢河畔三十裏。河由府𠔌熟芝坪至鎮羌堡八十裏。
  北至河畔一裏。河至府𠔌縣城三裏。至孤山堡四十裏。明時榆林兵馬入衛,從此渡河至州。
  東北至鐵匠鋪河畔十五裏。河由府𠔌至木瓜園堡四十裏。至清水營七十裏。至黃甫川八十裏。
  舊《志》論曰:保德逼河而城,東北至正西皆河也。河外俱陝西府𠔌地界,上下六堡(孤山、木瓜園、清水營、黃甫川、鎮羌、永興)皆兵戈之區,昔日多被侵掠。今內外一傢,可幸戢寧無事矣。西南至正南,皆與興縣接壤。身居興地者遺庸遺調,地為興産者遺草遺糧。昔日屢煩關督,今徭糧早完。可幸招有法矣。正南至東南,皆與岢嵐州接壤。如三道梁諸處,昔日每為盜藪,今道路肅清,可幸防禦有人矣。東南至正東皆與河麯縣接壤。天橋魚磯,昔日屢次爭奪,今樹碑壘石,則經界又大正矣。惟是四顧我疆,皆沙梁陡坡,羊腸魚脊之形。兩邊崖岸旱則易幹,澇則易潰。舊有河灘數處,久被衝沒。故計道路則動稱百裏,而石渠水溝居其過半。行人盤麯山澗,足不得伸,耕夫上下陵,犁不易插。況地僻而商不通,民樸而僅株守。財無所生,將何所倚以為命也。撫有疆域者,披圖警心,憫其苦而恤其生。庶者乃可存活耳。
  附州境內水陸大小路程驛站
  正東大路有驛。自州城東關沙河口過河,往北水路三裏許至陝西府𠔌縣。自沙河口起,一直往東鐵匠鋪,陸路十裏。自鐵匠鋪至年延(舊名碾村),陸路二十裏。撥設驛站馬三十匹。自年延村至高地山,陸路二十裏。撥設驛站馬二十匹,有營房一座,界牌一座,係河麯西南交界。自鐵匠鋪分路,從東北小路石梯子至天橋村二十裏。有石橋一座,亦係河麯西南交界。自鐵匠鋪分路,從東南小路梁傢圪坨至南峁村二十裏。自南峁村轉東仍出大路至高地山二十裏。
  正南大路無驛。自州城南關起,至下流磧,陸路二十裏。下流磧至橋頭村陸路十裏,有資佛寺一座。橋頭村至大塔鋪,陸路三十裏。大塔鋪至界牌村,陸路十裏,係岢嵐州正北交界。
  正西小路自州城西灘起,至楊傢灣村,陸路二十裏。楊傢灣村至柴傢村,陸路二十裏。柴傢村至下川坪村,陸路三十裏。下川坪村至馮傢川村,陸路二十裏。馮傢川村至窟籠村,陸路二十裏。有界牌一座,係興縣東交界。
  東北西北過黃河俱陝西府𠔌縣界。
  西南小路,自州下流磧起,至石堂村,陸路二十裏。石堂村至土門村,陸路二十裏。土門村至南河溝村,陸路二十裏。南河溝村至劉傢村,陸路十裏。有界牌一座,係興縣東北界。
  ○城垣
  保德城係宋淳化間因林濤寨舊垣拓而南者,隨山削險,頗堅固。獨西南臨溝,隨修隨圮。金大定二十一年,知州李晏,退西南城,築木瓜崖。廣五步,袤一百七十步。因宋熙寧間鑿井皆淤塞,創開西門(在孫傢溝稍北今西門之南五十步),以便民汲(有碑記)。元至正間,署州學正劉章甫重修。明永樂十一年,州同尹惟志重修。宣德八年,知州任泰重修。周圍七裏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八尺。南大北小,形如葫蘆。西南各一門,東北、西北各一角門,各建樓於其上。窩鋪六十四座。後西南漸為水嚙,弘治十五年奉文調岢嵐、興縣、靜樂、嵐縣等夫修之。明年秋,為雨所壞。又明年,知州周山改築三溝城於堰口,下用石之,分城中水為四渠(一在金溝,水出城西溝;一在鐵溝;一在新美街,水俱出火石溝;一在學門東,水出厲壇下溝。)懸扁城樓,東曰"望東",西曰"安西",南曰"治內",北曰"來遠"。城製視舊遂不同。嘉靖三十年,東北潰决百丈餘,知州蘭雲鳩工伐石,東北角作一渠,長三十丈,闊二丈,深一丈,水東流。(即今草廠溝)西北角作一渠,長二十餘丈,闊深如前,水正北流。(即今厲壇下溝)正西作二渠,各長十餘丈,闊深如前,水由西溝麯流。(即今苦水、孫傢二溝)門垣女墻,無不完葺。(有碑記)嘉靖四十二年,知洲李春芳磚包南門,移遷西門。(有碑記)萬歷二十年,巡撫呂閱邊至州,勘得本州土城不足恃,撥軍壯五千餘名,磚包。適遇寧夏兵變,不果。萬歷二十九年,兵憲趙至州,慨議磚包,委知州韓朝貢估議,應用匠役四千七百二十名,俱於四路原額修工軍壯內派撥。應支廩給食米、????、菜、木植、鐵料銀八千六十六兩二錢,俱支用在官。雜項銀兩,不費民間一錢一力。轉詳巡撫白,允撥太、汾、平、潞等州縣軍壯包完。高三丈五尺,長一千九十三丈六尺,四門各建一樓,東曰"迎恩",西曰"阜成",南曰"南薫",北曰"鎮朔"。(有碑記)城外遺土崗四處,勢甚凌逼。萬歷四十年,知州鬍楠削平之。又四十一二年,雨潰水道兩處,城圮四十餘丈。申允留本州軍壯修理,於孫傢溝、草廠溝各開一水道,建小樓於上,以憑高禦敵,且補風氣。國朝順治六年,牛逆竊據,大兵緻討,炮擊壞西南城八十餘丈。越歲,知州安世鼎修理。(有碑記)後歷年東、北、西三面塌毀六處,城樓俱圮。狼夜入城。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修完三處,城約數十丈。南樓一座,窩鋪四座,門房二座。餘三處未修去任。二十四年,知州高起鳳奉文修城,改東北角。退故城基數武。修完前壞處各十餘丈,塞故水道。於草廠溝、州治衙,各鑿池貯水,每雨甚水溢,輒從橫流。二十八、九年,東、北城基各壞數十丈,修築未完升去。三十七年六月,大雨,城圮六七十丈,東門外衝成溪壑,行人阻絶。知州唐文德設處修築,而城尚未修,日久益壞。四十六年,今知州王剋昌鳩工修築北城,自四月起工,至九月止,約長三十六丈,高三丈六尺。又四十九年五月,內修築東城一丈五尺,重建東城門樓,補修南城門樓,俱煥然一新。
  護城樓一在東門坡下--今存,一在南門外演武場--兵毀,一在西門外和尚圍--兵毀,一在北城下--今廢。
  南關土城周圍裏許。明崇禎間,鄉官王邵請上創築,今壞。城中井舊有四:一在西門內,一在大寺內,一在所衙前,一在西營後。西營井廢,復鑿孫傢溝一井,草廠溝四井。水俱苦,不可飲。(今俱廢)
  軍火器械明舊設槍、刀、鈎、鞭、盔甲、弓矢、銃炮、炸炮、鉛子之屬,共五萬一千四百二十件。萬歷四十年,知州鬍楠置弓二十張,箭二百枝,盔甲四十四副,火藥一百三十斤。寇亂之餘,蕩然無存。今俱久廢。(井及軍火器械城守必資故附於末)
  鬍洵陽曰:城南北故長四裏有奇,後裁去南城裏許,今文昌閣前尚存故址。演武場即昔之儒學也。(見通志)舊城雖土築,然沿險臨深,形如壺字,殊不受敵。自改三溝,城於堰口下,捨高就卑,遂失古人據險意也。磚包非不巍然金湯。乃分理苟且塞責,西、北兩面了草尤甚,而城下地鄰日肆蠶食,緻城基漸頽,蠹城之禁,在寄專城者,特加之意耳。
  楊永芳曰:設險守國,城垣甚重。況保德為太原北屏,全晉安危係之,尤當加意者。奈年久壞多在,國傢既無動支正項之例,而瘠土貧民又無力可輸,今雖多方設處,修完數丈,然尚多頽垣,無米難炊,憂時每廑長慮,且城中苦涸,武備盡弛,不知何日得享完固之樂也。
  雍正五年,知州鬍廷琦捐俸修西北城角,磚墻長十二丈。
  乾隆二十六年,知州汪如椿,藉領繁費銀兩,補修正東城,土胎長三丈。東南城,土胎長三丈。南城土胎長十三丈。西城土胎長十四丈五尺。西北城土胎長一丈。西北城角垛口墻,長一丈五尺。西城磚墻長十五丈三尺。
  乾隆三十二年,知州段汝舟補修西門甕城,磚墻長十二丈五尺。西城磚墻長五丈。北城磚墻長五丈三尺。
  乾隆三十三年,署知州田進升支用樂輸銀兩,補修南門甕城西角,磚墻長二丈八尺。西城磚墻長五丈。東城磚墻長五十一丈。東城水洞一座,進深三丈。東城外水道一處,長十二丈三尺。三十六年,知州吳名琅,前署州田進升,捐俸修西城,磚墻長四十八丈。
  本州城內舊井久廢,乾隆五十年,知州王秉韜捐俸鑿井,一在化竜橋溝,一在孫傢溝。
  南門外溝井壞,貢生白為欣,民蘇麟等,經修二次。
  保德橋在南門外,康熙間築土城路後,為雨水衝陷,乾隆十一年,州民陳朝幹、韓鳳等募築,東偏麻池栽柳,以固土基。
  ○公署
  察院乃舊按察司地,在州治西南四十餘步。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改建察院。萬歷四十一年,知州鬍楠重修。--今廢
  布政司在城隍廟西,明成化間,知州劉昌移建於州治之東南。弘治十七年,知州周山仍建於舊址。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改草常--遂廢
  按察司舊在州治西南,即察院地。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增修。十七年,知州周山移建於州治之東南。萬歷四十一年,知州鬍楠因其廢址,改建馬明王、文昌、藥王廟。又增書院,名曰"見竜"。--遂廢
  府館即城隍廟西布政司地,明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建。十七年,知州周山仍改為布政司。--遂廢
  州治在中街北集賢坊。(初建姓氏年月無考)元至正十三年,知州許仲傑重修,遍植佳木,正堂三間。明永樂元年,知州宋鎮建。宣德六年,知州任泰、成化十八年,知州騫璇、弘治十七年,知州周山、嘉靖三十三年,知州蘭雲,俱重修。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重修。四十八年九月,知州王剋昌重修,增高三尺,新建捲棚三間。巍煥閎廠,前此未有。又築甬道三條。修皂隸班房二間。穿堂三間。在正堂後,扁曰:"思補"。明正德元年建。嘉靖十七年知州王建中,截去二間,移後樂堂建其上。萬歷三十一年,知州韓朝貢東西各增房三間。國朝順治七年,牛逆拆毀。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仍舊址建三間。四十六年,今知州王剋昌增建捲棚一間。顔其堂曰:"退思"。復於堂右增門房二間。建宅門嚮東後堂三間,在穿堂後。扁曰:"後樂"。東西各有耳房。明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建。喜靖十七年,知州王建中移建穿堂。地址年久朽敝
  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建,四十四年塌毀。
  百可軒三間。齋所、書房各一間。在後堂後宅門內。明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建。喜靖四十二年,知州王世康重修。萬歷三十八年,知州韓朝貢改為內室。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宅門內建正書房三間,西房三間,小書房二間,外廚房二間。宅門外守門房一間。康熙二十七年,知州高起鳳改宅門內書房,建捲棚三間。三十七年,知州唐文德建西書房三間。四十六年四月,今知州王剋昌增建捲棚三間。迤西又建書房二間。書房後又建新樓三間,題曰"賞心"。南對蓮山,北俯黃河,極一州登眺之勝。
  正宅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天啓間,知州戴元改置東嚮,時論譏之。國朝順治七年,牛逆拆毀大半,嗣後官賃民居,殊茲煩擾。康熙五年,署州事河麯知縣田思孔補葺舊捨,建西院書房三間暫居。六年,知州張光嶽重修。新建正房五間,北房三間,南房三間,東廈房七間,西院小房十間,內外一新。(有碑記)年久圮壞。四十七年,今知州王剋昌重修,又建東房三間,南房六間。
  安慶樓在宅內,舊為土臺,竪房一間。明成化十年,知州劉昌建。萬歷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磚建樓。榜曰:"安慶"。
  幕廳三間,在正堂東,明弘治四年,吏目曹正建。十七年,知州周山重修。喜靖四十三年,知州李春芳改作庫房。萬歷三十八年,知州鬍楠仍改正。--後廢國朝康熙十二年,吏目錢萬芳重建。後改作倉房。四十八年,今知州王剋昌復改正。吏目稽曾貽懸一匾,名曰:"贊政廳"。
  吏捨在兵刑工房之後,明弘治十年。知州周山改建於正堂右,舊庫房之西。萬歷二十八年,知州韓朝貢復建於舊址之南。--久廢
  東西六房庫書房倉書房承發司架閣庫國朝順治七年,俱為牛逆拆毀。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嶽新建司房一十二間,值勤宿房二間。
  戒石亭在甬道中,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久廢國朝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嶽建一小坊。四十八年,今知州王剋昌改建牌樓一座,極高聳壯麗。顔其上曰:"天鑒式臨"、"民岩可畏"。
  馬房舊在儀門外,東西兩處。後改社倉。又改收錢糧之所。--久廢國朝康熙五年,署州事河麯知縣田思孔移建於預備倉之前。六年,知州張光嶽建馬棚十八間,中建馬王祠。二十七年,知州高起鳳以馬多斃,改建於舊吏捨之地。去馬王祠。
  土地祠在儀門東,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塑像。
  寅賓館在儀門西,即馬神祠舊址。國朝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重修。
  捕廳在庫書房後,正廳三間,東廚房一座。明弘治七年,知州昝鳳翔建寢室三間,在正廳之東。前廳三間。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建路,由吏房上首出入。萬歷四十一年,知州鬍楠重修,改路由舊倉門出入。國朝順治六年,牛逆拆毀。康熙五年,署州事河麯知縣田思孔、吏目黃茂新,建正廳三間,書役房四間,後廳三間,東房四間,小書房一間,內住房三間,西廂房三間,廚房二間,後馬房三間。(有碑記)二十三年,吏目陳肇虞改路,由儀門外宅後小門,遂滋物議。
  倉舊在儒學門西。明弘治十八年,知州周山請動公帑銀一百八十兩修建。(有碑記)後以官吏俸食改折色,遂廢。積貯俱歸預備倉。
  予備倉在捕廳前。明弘治三年,知州劉淵建大有廒七間。十年,知州昝鳳翔同吏目王宏建歲有廒五間,冰窖一處。十七年,知州周山建路,由倉廠房下首出入。萬歷二十年,知州王甲以原備城磚石,申允修南北廒各九間,東西各四間,門房三間。(有碑記)四十一年,知州鬍楠疏通水道,增修墻垣,改門於儀門外,以門首房為羈候所。國朝順治六年,牛逆盡毀。康熙五年,署州事河麯知縣田思孔建北廒三間。六年,知州張光嶽建南廒三間。四十五年,今知州王剋昌新建東倉五間。極工堅固,名"萬年倉"。
  通濟倉明萬歷三十七年,撫院魏,發銀買𠔌二百七十五石一鬥三升五合零,貯倉備賑。--今廢
  濟民倉明萬歷三十八年,????院陳,發銀買𠔌一百二十六石六鬥四升六合零,貯倉備賑。--今廢
  社倉在城者,始設無考。明萬歷間,積𠔌至一千七百二十餘石。在鄉者,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楠始於郭傢灘、張傢灘、鐵匠鋪及花園、會裏、山頭等村,尚傢、韓傢、寺合等塔,各建社倉一座。每倉給𠔌五十石不等。各僉老人一名,免其現年力差,以司收放。𠔌即貯本村老人窖內。按:鬍公論曰:"𠔌貴則鄉民欲領而不可得,𠔌賤則不領而不可得。而𠔌賤之害為尤甚。蓋始有勾攝,繼有催督,終有補賠。甚有口不沾一粒,而本利取盈者。所賴上之人,量豐欠定行止,不必年年出放。下同於青苗手實而不悟也。"此真仁人之言。今亦遂廢。
  常平倉明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楠糴𠔌三百八十石,分貯馮傢川、土門、大塔、王傢寨等處,春糶秋糴。四十三年,又請設城中常平倉,𠔌一百五十石。又布政司發銀三百兩,糴𠔌七百八十石,亦名為常平倉。(今俱廢)國朝康熙年間奉憲行,於請援直隸等事案內,分貯𠔌四千二百五十五石三鬥一升九合零。又於嚴查常平等事案內,捐𠔌二百石。又於欽奉上諭等事案內,捐𠔌二百四十四石。今知州王剋昌,又自捐𠔌八石利𠔌十石九鬥三升,俱貯本倉,出納如例。
  庫在正堂西。明弘治四年,知州劉淵建。內有地窖。十六年,知州周山重修。正德元年,又建磚庫樓於穿堂後。嘉靖四十三年,知州李春芳撤去庫樓,將正堂東幕廳改為大庫一間,小庫二間,門置堂左壁間。以西庫為贊政廳。--今廢萬歷三十八年,知州鬍楠將原房三間,仍更為幕廳。另置大庫於堂左,製頗完固。其西庫所改之贊政廳又改為儀仗軍器庫。--今廢國朝順治六年,庫毀於寇。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嶽於穿堂左新建庫三間,庫書值宿房一間。四十八年,今知州王剋昌將新庫改入宅內,庫房仍移於大堂之西。撤建一新。
  獄在舊吏捨西。明弘治間,知州周山改於舊吏捨地,建欽恤廳、--今廢蕭相國祠、男女監十間。(後止存東西六間)萬歷間,知州韓朝貢磚房墻,改祠與女監於鐵門外。(有碑記)國朝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嶽重修。(今圮壞)嚮有修獄銀二十兩,康熙十四年裁去。今改在予備倉西北。(止存三間)
  譙樓舊在中街(今人猶呼為鐘樓巷)樓懸一鼓,鐘懸承天寺前(即今承天寺坊基)明弘治十年,知州周山改建於儀門之前。壘石為臺,竪樓於上,左鼓右鐘,臺下為門。(有譙樓記)天啓五年,知州戴元改圓洞、屏墻,突出街心。國朝康熙五年,署州事河麯知縣田思孔重修。二十六年,知州高起鳳於門外創立八字墻,添設石獅二座。四十八年,今知州王重修,前後懸一匾,南曰:"德洽薫風",北曰:"威製雄邊"。
  旌善申明二亭在譙樓東、西。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後改社倉。萬歷間,知州鬍楠附社𠔌於予備倉。兩亭復舊。(今久廢)
  榜房在屏墻東、西廊下,各四間。明成化間,知州劉昌建。弘治間,知州周山改建於中街州治前二十步許。--久廢今地入關帝廟。
  牧愛坊譙樓前。明嘉靖間知州王朝珍建。
  承流坊在譙樓東。
  宣化坊在譙樓西。
  盲民坊在承流坊東,俱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
  集賢坊在宣化坊西,元至正年間建。明弘治間,知州周山重修。萬歷四年,知州周塤改為化竜坊。(今俱廢)
  草廠舊在東城溝內。(今人猶呼為草廠溝)嘉靖十三年,知州李春芳移於舊布政司。其溝內地,給鄉民之願入城而無棲止者。萬歷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移於儒學西州倉舊址。
  養濟院舊在教養巷。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後改建於舊州倉之西,房十間。萬歷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改建於布政司舊址。三十二年,署州事忻州同知常自修,將院西空地,許徐、郭、高三生輸銀為業。其銀申入養廉倉內。而院東空地,則令楊朝鸞輸𠔌蓋房,孤貧棲止。甚隘。三十九年,知州鬍楠倍價贖前地,建房四間。兼買朝鸞房二間,築墻垣,建門樓一座,門房二間。又買張國英儒學前溝東房地三間。悉給帖,令孤貧居祝建先斯亭,立碑以志之。今止存破小房一間,門亭墻垣俱廢。
  陰陽學在舊譙樓之東,明弘治十七年建。--久廢
  醫學在譙樓西--久廢萬歷三十九年,知州鬍楠建藥局四間,(今亦廢)
  僧正司在承天寺。明永樂四年建。--久廢
  監收同知廳在偏關。明弘治三年兵備王璇建,一十九間。(有碑記見舊志今廢無考)
  保德倉在偏頭城內。明洪武年建。草廠在城南關,弘治四年建。
  恆羨倉在河保營城東。明成化年建。草廠在城北。
  廣積倉在老營堡城東。明成化年建。草廠在城北。後添馬站、水泉二倉,俱屬廣積
  倉口。(以上三倉官役俱隸州)
  總鋪在州治東二十步。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萬歷間,知州王甲改為社學。--今廢
  鐵匠鋪在州東北義門都,距城二十裏。下流磧鋪在州南義合都,距城二十裏。石鋪在州東南義合都,距州四十裏。窩弓鋪(後改為大塔鋪)在州東南義合都,距州六十裏。石堂鋪在州南義合都,距州四十裏。土門鋪在州南靜樂都,距州六十裏。寺合塔鋪在州南長樂都,距州九十裏。俱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各房九間,門三間,郵亭一座。紅綽屑一座。萬歷間,知州韓朝貢移鐵匠鋪於天橋墩前。(有碑記今俱久廢)
  驛遞本州舊非驛路,額設裏馬十八匹,傳送文書。後並奉文裁減。康熙三十六年,聖駕西巡,由本州往寧夏,命於一帶經過地方,安設驛站。本州東關因設正站一,驛馬三十匹。念村(今名延年村)設腰站一,驛馬二十匹。凡有使命經臨應副不給,又所設驛馬俱在別州縣協濟。不時替代,人馬奔命,公私不便。四十八年,今知州王剋昌條議,請令各州縣應行協濟之處,將驛遞錢糧拔付本州,代為顧募夫役,置買馬匹等項。上不費公傢庫帑,下不至各州縣替換煩擾,甚屬便宜。已奉府憲俞允轉詳。有原議,見公移。
  演武場在城外東南,本宋時儒學舊址,正廳五間。(見通志)明弘治十五年建。崇禎八年,設立營伍守備衙門。後毀
  國朝順治十六年,署守備郭衍嗣建演武廳三間。康熙元年,守備王在鎬增捲棚,建關帝廟並火神、馬王廟於廳東,築將臺一座。(有碑記)
  鬍洵陽曰:署以公名,皆必不容缺者。土木之興,詎曰得已。惟是徵夫於市,民苦實甚,況偕稱修衙動輒罰贖,是且因為利藪矣。年來,房夫盡蠲,載在石碣,乃公署亦未嘗坐視其圮,豈神力鬼工哉。如無大興作,則安享代耕者,足以辨此也,敢以是為用民力者告。
  楊永芳曰:州署之圮也,官居裏巷,民為蹴賃,既費且擾。又每日莅事,往來街衢,體亦稍褻。今張公葺舊建新,前庭後寢,規模頗具。後之躋此堂者,勿傳捨視之,則相繼有攸寧之慶矣。
  白君琳曰:張公修署當時,民亦嘗苦之。嘖有煩言,卒之,享攸寧之慶,迄今永賴焉。所謂長城厲秦而利後也,傳捨視者,固非然信而後勞,則於仁人有厚望耳。
  州治舊有"安慶"、"賞心"二樓,今俱無。乾隆三十九年,知州虔禮寶藉領養廉銀兩,補修大堂、二堂、會客庭三間。住房五間。
  乾隆四十八年,知州黃因,藉各廟貯𠔌領捐建大堂、西倉十三間。
  乾隆十八年,吏目陸廷捐俸增修大堂後東屋三間。三十四年修內室四間。四十六年,吏目郭炳重修二堂並大門、土地祠。
  本州舊設老號馬五十匹。夫二十五名。東關正站馬三十匹。年延馬二十匹。後因應副不給,奉派別州縣夫馬協濟,不時更替,公私不便。康熙四十八年,知州王剋昌詳請:協濟之永寧州、祁縣等十六處驛遞錢糧,撥付本州。代為雇覓夫役,置買馬匹。共改本州馬九十二匹。夫四十六名。後奉文陸續撥驛馬七十八匹。夫三十九名。實存額馬六十四匹。夫三十二名。
  東關馬號,舊在大街北,租賃民地。乾隆三十八年,為河水漂沒。署知州蘇泰,賣街南民地改修。
  保德嚮無考院,雍正六年,知州王清詳請建立考院於文廟之西。生員白為誠、王瑗等募闔學公建。本州舊入學八名,升直隸州入學十二名。廩生三十名。
  保德營都司,舊無衙署,乾隆三年,知州薛子璋奉文買置民宅一所,前後三院。在南門西大街。並建千總衙署於舊所遺址。
  ○學校
  儒學在舊城東南隅(見通志)宋熙寧初,知保德軍高煥創建。後毀於兵火。金大定年,剌史高懷貞改創於州治之西。明昌年,刺史王嘉言、泰和年,刺史張令臣,俱重修。(有砷記)元大德年,知州王濟、至正年,達魯花赤慎得斤、知州許仲傑,俱重修。(有碑記)明知州任泰、陸庸、朱黃裳、鬍楠、李勝之、張世熙,俱重修(有碑記)國朝順治十年,知州楊士、學正劉衍民重修。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捐俸募金重修。二十年,知州高起鳳,學正衛大衡重修。三十二年,學正劉瀚捐募增修,積工數年,煥然更新。
  先師殿五間,康熙二十三年,御制先師及四配、十哲贊,命大學士張玉書書,頒發直省學校刊刻。今書扁懸殿上各神座。
  兩廡各七間。
  戟門三間。康熙二十三年,御書"萬世師表"扁額,今懸門上。又門墩石左石上有古跡鎸字,雲:"池中古柏凌空翠"。康熙間,進士劉祖舜對:"城外長河接地靈"。今並刻於石。
  欞星門三座以上俱元皇慶元年重修。明成化十年,知州騫璇重建。國朝康熙四十三年,學正劉瀚補修。
  啓聖祠三間舊在明倫堂右。
  敬一亭三間在堂左。俱明嘉靖十三年建。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楠改建西齋之後。天啓元年,改敬一亭於尊經閣左,啓聖祠於尊經閣右。國朝康熙四十二年,學正劉瀚重修。
  尊經閣三間在明倫堂後。明弘治間,知州周山建。萬歷間,知州鬍楠重修。國朝康熙四十一年學正劉瀚刻御制《訓飭士子文》,竪碑其中。又四十三年,知州唐文德增前後上下門窗。
  文昌祠舊在東廡下。明弘治十七年,知州周山改為名宦祠。祀文昌於尊經閣下。--後廢國朝康熙十年,學正張鳳羽於東齋之北募建正祠三間,廄廈一間。四十二年,學正劉瀚重修。又開神路於東齋房後,建門樓、化竜坊,並立屏墻一座,移蛟竜雲雨碑置其中。前竪舊竜鱗石。
  魁星樓舊在儒學門外。後改建於學之西。明萬歷間,知州王甲又改建於先師殿東。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學正劉瀚於尊經閣後,接小樓一間,移魁星祀其上。又一在儒學南觀音閣。又一在南關文昌閣南。(係新建)
  名宦祠舊在東廡下。明弘治間,知州周山改文昌祠建。--後廢改戟門外,神廚為之。
  鄉賢祠舊在西廡下,明弘治間,知州周山改緻齋所建。--後廢改戟門外宰牲所為之。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楠以兩祠南嚮非製,申請修改。國朝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改東嚮西,西嚮東,始協規製。
  緻齋所舊在西廡下,明弘治間,改為鄉賢祠,遂廢。國朝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建於鄉賢祠下。四十四年學正劉瀚重修。
  祭器庫即東齋下截地。後通名進德齋。--遂廢國朝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建於名宦祠下。四十四年,學正劉瀚重修。
  神廚三間嚮在名宦祠地。--久廢今改置啓聖祠西。
  宰牲所三間,嚮在鄉賢祠地。--久廢今改置《玉振坊》西。
  泮池明天啓元年,知州張世熙創開(有碑記)
  尊賢育纔二坊在欞星門外東西兩邊。明成化間,知州騫璇重修。弘治間,知州周山改"尊賢坊"為"德配天地","育纔坊"為"道貫古今"。(後復廢)國朝順治七年寇毀。十一年,諸生醵金新建。顔曰"金聲"、"玉振"。兩圍磚砌花墻與屏墻合抱。屏墻外大墻一面。明萬歷二十八年,知州韓朝貢建。四十二年,知州鬍楠重修。天啓間,諸生呈請所兵層築溝,千戶楊世鄉督工修理。(有碑記)相傳此墻蔽前溝衝風,於庠最利。三十五年,學正劉瀚捐俸增修,並將廟西舊學宅空地,周修土墻七十餘丈,斷行路往來,學宮肅清。
  祭器舊儲帳幔五副。銅爵一百四十九衹。銅香爐一座。鐵香爐大小七八座。鐵花瓶三對。磁香爐大小三十二座。燭架六副。年久敝損,所存無幾。明萬歷三十九年,知州鬍楠各製新幛舊規,凡籩豆簋之屬,每祭迫令磁戶辦送。鬍公令生員耿毓英往五寨如式製木器大者四十八件,小者一百五十四件。立案發學給祭圖一軸。令為式止留磁臺一座,磁型三座,永除磁戶苦纍。又查出祭器虛冒價銀。增入祭燭內大燭四枝,枝五斤。中燭六十枝,枝四兩。小燭一百二十枝,枝二兩。祭畢驗跋。後木器復廢無存,仍用磁器。崇禎八年,學正利萬鐘鑄大鼎一座。國朝順治間,添造帳幔五副,銅爵四十七件,鐵香爐一十七座。--今存康熙七年,知州張光嶽虔設祭品,督諸生肅將祗事,時稱盛典。三十四年,學正劉瀚正殿內增製新帳十副。生員張溥、閻泰、佾禮生白慶,製鐵燈臺二座,鐵火盆二座。--今存附康熙三十八年,禮部復準每學設樂舞生六十四名,歌章四人,樂生二十二人,執麾一人,引節一人,舞生三十六人。(今俱全設)
  明倫堂三間明弘治間,知州劉淵重建。東"進德"、"修業"兩齋,西"成賢齋"祭器庫。東"治化本源",西"文章淵藪"二柵,俱弘治間知州周山建。萬歷間,知州王甲將"明倫堂"增築臺基重修。又撤去"成賢齋"、祭器庫,改為東西兩齋各五間。東曰"進德",西曰"修業"。又改東西二柵曰"禮門"、"義路"。順治間,知州楊士、學正劉衍民修補。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二十七年學正衛大衡俱重修。四十二年,學正劉瀚,東柵建"元魁坊"。中道建"治化本源"、"文章淵藪"坊一座。兩邊磚砌小墻,留小側門。
  儒學門三間在文廟東。前有"青雲得路坊","化竜坊"樹其左。萬歷間,知州鬍楠石水道,改而新之。國朝順治六年,寇毀。十年,學正劉衍民修葺門樓。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門內增甬道。三十三年,學正劉瀚增建屏墻。四十二年,又建宮墻,大門一座。
  竜鱗石(州東臥竜溝石)初置州宅,萬歷二十四年,知州朱黃裳移置明倫堂左側。建蛟竜雲雨碑一通。二十八年,知州韓朝貢移置禮門外。康熙四十一年,學正劉瀚竪於蛟竜雲雨璧前。
  儒官門在欞星門之西。--久廢
  學正宅舊在文廟西,儒官門裏,訓導宅之中,久廢不修,官止賃居。明萬歷間,知州鬍楠創建於明倫堂後,尊經閣兩傍。天啓間,鄉官(王所用、陳嘉藎)生員(王邵、馬上行)復建文廟西。(有碑記)後毀,今仍賃居民房。
  訓導宅在文廟西,學正宅之兩傍。(後訓導裁久廢)
  號房舊在先師殿兩傍,知州昝鳳翔改建於明倫堂兩傍。--久廢
  射圃在明倫堂號房之西。長二十五丈,闊四丈。內有"觀德亭"三間。明知州周山建。後知州李春芳廢,給鄉民之願入城者。知州高岡鳳又移州治後,樂籍居之。殊屬非體。
  典籍前代頒《尚書》、《毛詩》、《禮記註疏》、《禮樂書》、《貞觀政要》、《朱子語錄》、《真西山讀書錄》、《刑統》、《列女傳》;--久缺明頒《四書大全》、《書詩禮記》、《春秋大全》、《性理大全》、《為善》、《陰騭》、《孝順事實》、《勸善書》、《五倫書》、《冠服圖》、《正祀通考》、《通鑒摘題》、《聖門人物志》;萬歷四十年知州鬍楠續添《四書主意二三撤、《程墨翰苑》。內《春秋傳大全》知州劉希臯攜去。餘俱散失,今止存《製誥》、《為善》、《陰騭》,共三册。又《鄉飲讀律》二本,《鄉飲圖》一軸。
  石碑舊存殿前四通。敬一亭內九通。戟門內外十二通。明倫堂內五通。尊經閣下御制訓飭士子碑文一通。魁閣後檐前底一通。文昌祠門外一通。學門外一通。
  樹柏十九株。榆、柳四十餘株。牛逆砍伐殆盡,後學正張鳳羽、劉瀚多栽植。今止存柏樹十株。榆樹三株。青楊樹二株。桃樹一株。杏樹一株。柳樹二十餘株。
  學田明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楠用價二十三兩二錢,買西莊賈名都等神堂峁、煙墩梁、上下梁傢、窯峁、車道坪、陳傢塔、嫂嫂峁、小塔子、小黃石峁、王書兒峁、榆林坪,共地一十二段。載糧四鬥九升五勺。每年除完糧外,納租𠔌六石。又用價銀二十四兩三錢,買陳乾濟道溝上葫蘆旦、井峁後截、李傢坪上下截、李傢坪橋頭梁、斜嶺子、秦地麯、陳傢捨窠。又用銀三兩五錢,買王旌下葫蘆旦。又用銀一兩,麥三鬥,𠔌二石,買陳自登捨窠相連地,並桃樹,共地一十二段,載糧七鬥四升九合。後清出餘糧抵除外,實糧二鬥八升三合七勺九抄五撮。每年除完糧外,納租𠔌一十二石六鬥六升三合。載在石碑。今地荒,學戶賠糧。
  附廩糧存裁數目
  本州廩生三十名。舊每名支餼糧、膳夫銀十兩八錢。順治十五年,奉文裁三分之二。康熙元年盡裁。止存膳夫銀四錢二分。二十四年,餼糧、膳夫復支三分之一。在州領一半,在興縣領一半。
  學倉在明倫堂西。明弘治十年,知州昝鳳翔更建號房。十七年,知州周山建於訓導宅後。--久廢又萬歷庚戍,學道王公行,令動學倉支剩銀,買𠔌一百五石二鬥。令減價而糶,增價而糴。為諸生荒年之需,名常平倉。--今廢
  養廉倉明萬歷辛醜,按院趙公發銀三十兩,令春放秋收,加二行息。利給諸生,本仍收放。三十二年,署篆忻州同知常自修,增賣養濟院空地,銀一兩一錢六分。三十八年,按院劉增銀十兩。四十二年知州鬍南增𠔌五十石,亦加二取息給諸生。(今俱廢)
  社學一在太平巷。(見通志久廢)一在教養巷。--久廢明嘉靖間,知州高岡鳳於城中、鄉外,遍建社學。立章程、撰詩歌,躬為督率。在城者,一在西門內,匾曰"育纔"。(即今土地廟)一在寶積寺東,匾曰"化竜"。(後改為趙公韓公祠)一在城隍廟西,匾曰"啓蒙"。萬歷間獨此尚存。知州鬍楠延師教課。(後亦尋廢)後改為固山刑部生祠。(今祠亦廢)順治間,署州事學正劉衍民,以藥王廟前街房,申請為社學。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嶽、十七年,許國柱俱延師教課。二十七年,知州高起鳳改蘆公生祠為義學,在大寺鬍同口北。後三十三年,知州唐文德、四十五年,今知州王剋昌俱延師設教。
  鬍洵陽曰:廟以妥聖賢,學以儲英俊也。姑無論宋室右文加意修茸,而金元高、王、張、許四公亦皆聲施於今。乃本朝二百年,自任公泰、陸公鏞、騫公璇、周公山、王公甲而外,未見其人焉。殿廡傾圯,學博賃任民間,敝之極矣。今申請上臺,一大治之。後之君子垂念本源,而增修未備,則斯文之幸也。
  王瑞庭曰:士者,凡民之俊秀也。保德自古風氣淳樸,人文迭興。上以名節為雅化,士亦以名節自砥礪。歷稽往牒,若子玉之豪俠,東山之剛正,伯順之蔚為儒宗,凜凜高風,光照史册。豈非士林之翹楚而後進之法程乎。不然喪心穢行,總掇巍登,猶之凡民焉耳。奚俊之有然,則士貴自勖哉。
  高鵬南曰:保德縉紳盡出,坊市村疃寥寥,蓋由社學久廢,村疃子弟不知讀書,是以每試童不滿百,頗知行文者纔一二十人而已。嗟夫,薪之源不廣,又何望科目多得人哉。野處者不昵秀,豈村疃無美質耶。誠酌地遠近,延師教訓,我郡人才庶幾乎斌斌矣!
  張絳州曰:學宮設有專官,則署之不可缺也。必矣。乃數年來莅是任者,僦居民屋,朔望瞻拜,奔走道路,宮墻門戶,闃其無人。嗚呼!州雖小,豈力獨嗇於學校乎,當事者若肯加意於斯,豈惟青氈享安宅之樂,其有裨於聖廟豈淺鮮哉。
  附書院
  見竜書院明萬歷四十年,知州鬍楠為諸生雷起蛟因按察司舊址,建文昌祠三間,後書房十間,前書房四間,--今廢中門一間,前門一間,俱入關帝廟。
  白眉精捨明萬歷四十年,知州鬍楠為諸生馬上覲建於關帝廟後。前後兩院共九間。--今存
  文廟年久未修,乾隆八年,學正梁溥,捐俸修補尊經閣。九年,知州邵其德,重修欞星門。十九年,學正白瀎修補正殿院、明堂、泮池,及周圍墻垣,煥然一新。
  州南城上文星閣,乾隆二十二年,知州言如泗,偕本州紳士創建。四十七年,署知州嚴慶雲,偕紳士移建於城北城隍廟後。
  州東門外坡間文昌洞閣,乾隆二十二年,知州言如泗建。貢生徐安現、生員閆介和、王以震、白鄉約陳朝幹等督修。
  節孝祠,舊在城隍廟西,乾隆二十三年,知州言如泗改建於文廟之省牲所遺址。為養局。
  學正宅,乾隆十九年,學正白瀎增修東書房五間。儀門一間。
  現藏典籍:《廿一史》一部。《十三經》一部。《康熙字典》一部。《四書講義》一部。《朱子全書》一部。《書經傳說》一部。《詩經傳說》二部。《春秋傳說》二部。《性理》二部。《周易折中》二部。《明史》一部。〈駁呂諸義》二部。《周易述義》一部。《詩義折中》一部。《春秋直解》一部。《斯文精萃》一部。《綱目三編》一部。《聖諭廣訓》二本。《憲皇帝上諭》二十四本。《御制文初集》一部。《詩初集》一部。《詩二部》一部。《欽定四書文》一部。
  ○街巷
  中街自州治抵南門。
  東街自州治抵東門。
  西街自州治抵儒學門。
  新街南口通東街,折而西通州治後,抵北門。在州治後者,舊名弦歌街,為樂籍所居。明嘉靖間,知州高岡鳳移於通和、親賢等街。此為民居,因包城退後,街道甚隘。
  長春巷在儒學西北。在西者,舊親賢街;在北者,舊通和街。嘉靖間移樂籍居此,改今名。
  辛傢鬍同舊名教養巷。西口通中街,東抵草廠溝。
  草廠鬍同舊名吉士巷。西口通中街,東抵草廠溝。
  張傢鬍同西口通中街。東抵承天寺後臺。
  鐘樓巷舊鐘樓在此,故名。西口通中街。東抵喬傢壩。中有一小巷,至承天寺前。
  東營西口通中街,東抵三清觀。
  所營中巷通東營,西抵所治左,東抵掬圪沱。
  戴傢臺舊名鐵山,在草廠之南,西通鐘樓巷。
  大寺鬍同舊名裏仁巷。東口通中街,西抵西頁巷。
  觀音巷中有閣,塑觀音,故名。今改塑文昌、魁星像,以其與文廟對建也。南通西頁巷,東抵大寺後,西抵土地廟,北抵苦水溝,迤西灑樂坡抵西門。
  西頁巷舊名富民巷。東通大寺鬍同,北抵文昌閣,西有何傢臺,南通西鬍同。
  西鬍同舊名世宦巷。東口通中街,西抵孫傢溝。
  崔傢鬍同舊名格心巷,東口通中街,西抵孫傢溝
  倉巷舊名多士巷,東口通中街,西抵馮傢十字巷。
  孫傢營南通馮傢十字巷,西有下營坡,抵孫傢溝。
  馮傢十字巷東通倉巷,西抵臭水坑,北抵孫傢營,南抵白傢鬍同。
  白傢鬍同舊名太平巷。東口通中街,西抵西營。
  娘娘廟鬍同舊名修文巷。東口通中街,西抵娘娘廟。
  西營東口通中街,折而西抵白傢鬍同。
  鬍洵陽曰:街巷在城中,譬人之血脈,各有名號。在人口碑強有力者,塞而專之,今已去其五六矣。街居者,壅陽溝而不行疏决,巷處者,且壘土以自固其墻基。緻水衝街巷之中,日趨於下。有司者不問將誰諉也。楊永芳曰:州城,僅一派山崗耳,自南而北,中街差成衢市,其餘街巷,長者百步,短者數武。然聞在昔,居民櫛比,貨市鱗次,猶有可觀。自逆賊盤踞,逾鼕歷夏拆屋為薪,高樓大廈盡於爨下。迄今鋪房或存或廢,墻戶或有或無,雖休養有年,而未復也。況三溝水潰,日就崩頽,而尤甚者:喬傢壩、掬圪坨、孫傢營,橫成溪壑,究無底止。浸及城垣,岌岌將傾矣。居民蹙額無計,每逢天雨,夜不安枕,與民同憂者,將何以處此也!
  ○都裏
  宣化坊
  城東三裏康傢塔康傢灘俱六甲
  五裏賈傢梁二甲樊莊五申
  十裏大黃坡八甲十五裏鐵匠鋪(七甲內有靜樂都五甲義合都八甲)
  三十裏西莊二甲俱陳傢寨
  東南三十裏賈傢峁--有一二三九甲董傢梁--二甲
  四十裏太峪溝--一甲六十裏窯圪臺--九甲
  一百二十裏楊傢圪臺--八甲俱王傢寨七十裏白傢梁--八甲廟溝寨
  十裏吳傢梁--十甲
  城南五裏西南溝--三甲二十裏學塔--一甲
  十五裏高傢溝--三甲劉傢圪臺--七甲
  崔傢灣--八甲楊傢灣--五甲
  楊傢塔--一甲三十裏趙傢莊--四甲
  城西二裏下園頭--六甲有長樂二甲--四裏王傢灘--四甲內有義門都六甲
  十裏牛圈村--八甲十五裏段傢溝--七甲內有義合都五甲俱秦峁寨
  四十裏小圪都--四甲五十裏孫傢--三甲俱新畦寨
  十五裏霍傢沙坡--一甲六十裏林遮峪--三甲又云靜樂二甲
  七十裏圍兒梁--七甲八十裏捨兒塔--七甲俱寨
  西南八十裏劉傢梁--九甲一百二十裏廟上張傢村--四甲俱禪房寨
  楊傢圪臺--八甲叢林溝寨雷傢灣--見舊志今無
  --十裏太平村--見舊志今無今太頭或是太平頭五甲
  長樂都
  城南十五裏王傢梁--十甲秦峁寨
  城西六十裏杏林古樓圪堆--俱六甲
  九十裏子梨坪--六甲孫傢嶺
  西山頭--俱五甲--〖DW3〗八十裏圪遼塔
  楊傢嶺--俱一甲--〖DW3〗八十裏沙梁上
  曹傢莊禪房--俱一甲
  八十裏扒樓溝李傢梁
  皮花嶺南河溝
  丁傢塔寨
  楊傢楊傢梁
  棗林兒楊傢溝--俱二甲
  八十裏東莊喬傢塔--俱三甲
  大塔王傢裏--俱五甲
  八十裏蒿榭塔神樹梁--俱五甲
  九十裏甘草焉--一甲安傢山--二甲
  九十裏榆樹嶺八十裏紅花嶺--二甲
  一百裏高傢寨寨裏村--俱五甲
  九十裏石橋塔--五甲偏橋塔--六甲
  竜堂--七甲宋傢塔--九甲
  九十裏南溝--二甲蒿則塔
  袁傢溝--三甲一百裏韓傢塔
  寺合塔柳樹溝
  寨峁--俱八甲南
  雷傢峁--俱二甲一百一十裏尚傢塔--三甲
  長繩--五甲馬傢--八甲
  上下趙傢--二甲一百二十裏楊傢山
  拾人坡--俱三甲野人山--五甲
  姜家莊--六甲
  西南八十裏神山--二甲九十裏前馮傢川--即鴨頭川
  後馮傢川--俱四甲一百裏高傢溝--四甲
  武傢塔韓傢嶺--俱七甲
  田傢塔武傢溝
  沙坪党家嶺
  翟傢塔土崖塔
  衣謝塔馮傢--俱九甲
  高傢寨--五甲高傢塔--十甲
  一百二十裏松樹圍--四甲張傢--五甲
  窟籠--五甲武傢梁--九甲俱屬禪房寨
  水泉--今無長城村--今無
  靜樂都
  城東七十裏界牌後--俱七甲
  一百二十裏王傢河馮傢河--俱三甲
  城南四十裏楊士坪--三甲傅傢圪臺--十甲
  五十五裏趙傢莊--一甲秦傢寨--六甲
  桃樸嘴--七甲新畦
  化樹塔--俱十甲袁傢莊--一甲
  土門--義合都二甲王傢裏
  張傢溝郝傢塔--俱四甲
  桑林--六甲羅傢塔
  北山溝地塔--俱八甲
  七十裏白草梁潘傢
  郭傢偏梁--俱二甲雷傢山--七甲
  趙傢山--寄莊--八十裏衣村--七甲
  南溝--八甲--九十裏王傢梁--四甲
  一百裏泉溝--二甲秦傢河--四甲
  賀傢山澗坑--俱八甲
  後山裏--八甲--一百二十裏上下蒼水--八甲俱新畦寨
  牛欄--三甲屬叢林溝寨
  (西南四十五裏)頭豆塔--一甲
  麯八塔窩--俱七甲
  五十裏桑園塔寨溝裏--俱一甲
  沙坪大連溝--俱三甲
  暮雨塔--六甲--六十裏黃金山--二甲
  下川坪--四甲水元塔
  六十五裏南嶺--二甲大塔--三甲
  柏樹--二甲--七十裏林遮峪
  四井頭西蔓嶺
  潘傢元傢山--俱二甲
  劉傢塔霍傢塔--俱三甲
  郝傢莊玉竜嘴
  郝傢溝沙嶺--俱四甲
  劉傢梁--六甲大嶺--七甲
  高傢嶺--四甲宜村--七甲俱鏟鏟寨
  城西十裏王傢--九甲二十裏山頭
  王兒塔--俱五甲崔傢
  柴傢--俱五甲花園--五甲九甲有義合都八甲
  禮賢--九甲前會--四甲九甲
  中會--九甲十甲嶽傢灣--三甲
  三十裏下塔官局--俱一甲
  四十裏杜傢灘--五甲俱花園寨陽陽村--見舊志今無
  義合都
  城東四裏郭傢灘--一甲十裏梁傢山--一甲
  陳傢梁--五甲樓子坪--十甲
  二十裏産燠--五甲腰莊--五甲
  三十裏劉傢畔--十甲俱屬陳傢寨二十裏高傢溝--五甲
  二十五裏白傢莊--一甲桑園兒--三甲
  三十裏橋頭--五甲崔傢
  崔傢嶽傢溝--俱七甲
  吳傢--八甲冀傢溝
  山莊頭張傢峁
  念趙傢溝--俱九甲
  四十裏井兒--五甲崔傢梁--九甲
  蘆子坪--十甲劉傢溝
  王傢溝郭傢溝--俱三甲
  柴傢溝--四甲後--七甲俱屬廟溝寨
  城南三十裏韋樹腳--三甲崔傢峁--十甲
  三十五裏青草灘果塔子
  東角--俱二甲上崔傢甲
  下崔傢甲--俱十甲四十裏王傢偏梁
  餘林峁石塘
  馬廷獻村莊立村
  嶺上--俱二甲四十五裏牧塔--四甲
  六十裏土門--二甲青草溝--四甲
  七十裏白草梁--二甲郭傢偏梁--二甲俱新畦寨
  二十裏東裏孫傢溝
  下流磧馬蒲頭--俱五甲
  南坡蘇傢嶺--俱一甲
  劉傢溝--十甲二十五裏韓傢塔--二甲
  三十裏白傢莊郝傢裏--俱一甲
  餘鐵溝寨上
  橋溝--俱七甲屬秦峁寨
  西南四十裏趙傢莊--三甲屬寨
  城西二十裏故城--三甲屬花園寨赤泥村
  全家坪頭子村
  羊頭村鬆林村
  馬頭村李傢
  菜地--舊有今無
  義門都
  城東十裏張傢灘--四甲二十裏前蘆子溝--四甲
  後蘆子溝--八甲二十五裏臥竜溝--八甲
  三十裏狄傢溝狄傢
  天橋子--俱一甲青石盤--七甲
  義門--五甲內有七甲柏森--六甲
  白榆泉--八甲俱陳傢寨路傢圪臺--一甲
  窯峁余家溝
  袁傢嶺--俱二甲武傢溝--三甲
  凡地咀劉傢峁
  南峁王傢峁--俱六甲
  趙傢寨--八甲嶽傢梁--十甲
  五十裏姜家山田傢溝
  六十裏王傢寨王傢坪--俱十甲
  一百一十裏馬傢坡竜尾咀--俱十甲屬王傢寨
  六十裏王傢寨--十甲
  城南十五裏劉傢--六甲屬秦峁寨
  城西五裏上王傢灘關傢溝--俱六甲
  鬍洵陽曰:昔五都,共九十村。今二百九十一村。非和市日久,生齒漸繁之一驗歟。初不知每村不過二三傢,多亦不過一二十傢。相距俱五七裏,或一二十裏,號召不相及,聲勢不相倚,且岩居穴處,一望不見人蹤,盡一片荒涼境界也。觀曰溝、曰、曰塔、曰峁、曰嶺、曰,別無美稱焉。情見乎名矣
  楊永芳曰:舊志二百九十一村。今不甚減、亦邇來時和年豐,乃漸復其舊也。考之崇禎初年,王嘉胤倡亂,保德實為首難地。城雖未陷,而四鄉劫掠,村落丘墟。加之王剛、短毛子、棒槌會諸盜,奄忽而至,殆無虛日。居民穿掘崖窨,冀全性命。而死於鋒鏑者,殆居其半。諺所云:"十村九無煙"是也。鼎革以來,山僻未嘗被兵。及牛逆之變,盤距二載,搜軍括餉,傷害為烈。又大兵臨境,供應騷然。雖渠魁授首,而元氣損傷,休養政未易耳。
  ○坊表
  德政坊在州治前。為元知州袁公建。知州騫璇、周山俱重修。
  掇英坊在義合都。為明洪武丁卯舉人王杲建
  文奎坊在靜樂都。為明永樂乙酉舉人韓修建
  梯雲坊在靜樂都。為永樂乙酉舉人郝隆建。
  凌雲坊在城中街。為永樂戊子舉人吳韞建。
  步蟾坊在康傢灣。為永樂戊子舉人康寧建。
  折桂坊在城上街。為永樂甲午舉人賈祺建。
  奪錦坊在城集賢街。為永樂丁酉舉人趙秉彝建。
  飛黃坊在靜樂都。為永樂丁酉舉人呂忱建。
  掇科坊在長樂都。為永樂庚子舉人張輔建。
  化竜坊在城東街。為永樂癸卯舉人曹寬建。
  衝霄坊在長樂都。為永樂癸卯舉人喬木建。
  登雲坊在城上街。為明宣德己酉舉人白圭建。
  繼美坊在城中街。為明景泰丙子舉人吳從敬建。
  武英坊在城上街。為明成化戊子舉人劉永建。
  紹宗坊在州治前。為成化戊子舉人曹鳳建。
  攀竜坊在城上街。為成化丙子舉人張忱建。
  附鳳坊在城上街。為成化丙午舉人朱完建。
  聚奎坊在城中街。為明洪武朝舉人王杲等建。
  高攀月桂坊在南門內。為正德癸酉舉人楊應辰建。
  繩武坊在富民巷。為正德癸酉舉人劉鼎建。
  雲程獨步坊在鐘樓巷口。為明嘉靖庚子舉人李士元建。
  鴻臚坊在城上街。為明序班韓銳建。
  肅儀坊在大寺口。為明完縣知縣康永修建。
  烈女坊在南關。明崇禎年為陳烈女建。
  興市、迎恩二坊在南郭。俱明弘治十八年建。
  以上坊,俱年久廢毀。又經寇亂,遂無復存。
  新牌坊在太平巷口。明山西御史陳純德,為崇禎辛未進士王邵建。(德邵典楚試所取士後督學京師殉甲申之難。)今存
  千秋祀坊
  萬古精忠坊
  以上二坊俱在下街關帝廟左右。國朝康熙間,郡人韓富為關帝募建。
  ○市集
  州市在城內。元至正大德間立。明弘治間知州昝鳳翔復興。正德間知州周山以街東、中、西,分各行。每月九集。萬歷間知州韓朝貢定令五日輪流上下,匝月而周。今城中僅糶米粟,不拘上下街市。
  東溝集每逢二七貿易雜貨。一月六次。國朝康熙間知州張光嶽立。
  南關集每逢七貿易。月凡三次。而改東溝集逢七為逢九。康熙二十七年知州高起鳳立。
  下川坪集樓溝集馮傢川集石塘村集
  桑園市俱明季立。舊規僉報集頭印,給官簿,收管稅課。鄉民每含少隙,動以漏稅相詰。裏胥持之,村疃騷然。萬歷三十九年,知州鬍楠申革集頭。弗計漏稅。貨物鱗集,鄉民交易稱便。陝西府𠔌縣沿河六堡,皆取貨於州。今俱久廢
  王恆曰:日中為市,民之所以通有無也。州近邊鄙,富商大賈絶跡不到。然麻縷、棉絮之類日用所必需,東溝立集,農民喜其便宜,市民惡其攙奪。必如何調停而後可也。往者,陝西府𠔌沿河一帶,物用皆取於州,今府𠔌頗有客販彼此相資。說者謂,地氣之有轉移,果信然乎。
  ○津梁
  下園渡在州西一裏。明正德前,設官船四,水手五十名。以通秦晉。後以延綏兵馬,由唐傢會入衛,撥去船三衹,餘俱廢。萬歷十四年,延綏兵馬改由此渡,題準陝西府𠔌縣設官船二衹,本州設官船三衹。派坐靜樂縣、岢嵐州、興縣各船一隻,十年一打造,五年一修補。各設水手一名,工食銀九兩。至二十六年,靜樂縣申令本州代彼造船,會本府嚴禁,不果。三十五年復議解銀一百二十兩,令本州代造。知州趙繼清爭之不得,竟以去官。三十九年,興縣王知縣申請比靜樂例議,補造銀三十兩、造打銀一百兩,編入均徭,解令本州代為修造。知州鬍楠備述官船顛末,轉詳撫院,允照舊例施行。(原議略見藝文)今渡改東溝。
  東溝渡在州城下。
  花園子渡在州西二十五裏。
  故城渡在州西二十裏。
  柴傢渡在州西三十裏。
  韓傢川渡在州西五十裏。
  神山渡在州西六十裏。
  馮傢川渡在州西南九十裏。
  桑園渡在州西五十裏。
  水寨渡在州東北十五裏。
  天橋子渡在州東三十裏。
  以上渡,止東溝係官渡。餘俱無船。陝西府𠔌民間有以小船私渡者,本營各設兵防守。
  化竜橋在城內儒學門東。阻城中水使北流。萬歷四十二年改修。
  保德橋在南門外。明弘治十四年,知州楊光澤修。久廢。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州人募築土橋始成周行。
  惠民井橋在城西南井溝。明正德八年建。屢修屢圮,橋圮井亦壞,州人苦之。國朝康熙十六年,鄉官白眉重建。三十三年知州唐文德重修。(有碑記)
  石梯橋郡人王立本建。(有碑記)後為水衝,商客郝展移入後溝復建,未完又為水衝。
  天橋在倒回𠔌口。金貞元三年僧法利(又呼纔公)募建。𠔌口石岸寬平,直抵河心,望之若可一躍而過。實闊七八丈,每鼕積冰成橋,人遂呼為天橋。明弘治總製文公,欲於此立橋。疏上不報。正德十四年,都御史張檜奉旨營度,不可,遂已。
  餘鐵橋在餘鐵村--久廢
  橋頭橋在橋頭村。係入省大路,每暴雨水阻,行人云集守候,至有遲三五日者。明萬歷間,郡人陳天和募建。二十六年,大水衝沒。四十年,知州鬍楠捐俸募義復建。四十三年,水復衝沒,改修峽口之中,今亦廢。國朝康熙三十二年,廩生王體乾募建,不果。
  石橋在鷹窠嶺下。宋嘉佑六年,商人王繼宗建--久廢
  白君琳曰:橋梁關係甚大,所賴歲時葺理,以無俾速壞。乃花宮梵宇、丹堊金碧,競勸喜捨。而橋梁之修,反靳焉,吾甚惑之。
  ○塚墓
  宋
  趙寧墓(在柏森村桑林坪治平中敕建塚官楚三材曾三省鄒天成營建地五十餘畝今翁仲石獸猶存)
  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裏折窩村即楊業妻折德女詳見古跡)
  九女墓(在柏森村詳見古跡)
  元
  天水郡伯墓(在西莊村即狄元昌詳見鄉賢)
  狄司馬墓(在天水郡伯墓左即元昌子琮詳見鄉賢)
  狄同僉墓(在天水郡伯墓右即琮子東山)
  狄大尹墓(在西莊村即狄珍詳見薦舉)
  狄主簿墓(在西莊村即狄西山詳見薦舉)
  郭朝請墓(在南門外即郭汝翼詳見鄉賢)
  王御史墓(即王友賢)
  王知州墓(即王友聞)
  王中書墓(即王巨淵)
  王吏部墓(即王永淵以上四墓俱在沙坪梁一云在下流磧俱詳見薦舉)
  李學士墓(在城南秦峁寨山即李謙詳見鄉)賢
  明
  劉御史墓(在西嶺即劉永詳見歲貢)
  高職方墓(在神堂梁即高已升詳見鄉賢)
  賈知州墓(在西嶺即賈祺詳見舉人)
  趙別駕墓(在閻羅殿山即趙秉彝詳見舉人)
  王別駕墓(在王寨峁山即王鼐詳見歲貢)
  白縣尹墓(在西嶺即白璧詳見歲貢)
  劉別駕墓(在西嶺即劉永詳見舉人)
  張孝子墓(即張綬詳見孝子墓未詳或云在西嶺)
  崔車駕墓(在西嶺梁即崔士成詳見進士)
  韓縣尹墓(在牧塔村即韓溫詳見歲貢)
  馬孝子墓(在西嶺即馬化竜詳見孝子)
  王贈君墓(在西嶺即王所用詳見封及恩拔)
  王太史墓(在東廓山陽塔即王邵詳見鄉賢)
  韓中憲墓(在神堂梁即韓友範詳見忠臣)
  薑都督墓(在沙坪即薑名武詳見忠臣)
  陳都憲墓(在故城新墳即陳奇瑜詳見進士)
  馬烈婦墓(在西嶺詳見節婦)
  陳烈女墓(在西嶺梁見敕封)
  國朝
  薑鴻臚墓(在沙坪即宗呂詳見封)
  劉秋官墓(在西嶺即劉𠔌詳見恩拔)
  白二府墓(在東廓山即白眉詳見恩貢)
  述庵先生墓(在城南柏圍梁即祖舜詳見進士)
  薑少宰墓(在王傢梁即薑詳見進士)
  楊貢士墓(在扒樓村即楊永芳詳見歲貢)
  附漏澤園
  一在城西和尚圍。
  一在城南沙坪梁。明萬歷二十九年,廉訪趙公,檄知州韓朝貢建。義民吳學禮,輸地三十畝。(有碑記)
  一在城北坡下。明萬歷四十二年,知州鬍楠買崔登科地,為孤貧建。
  一在城南下沙坪。天啓三年,署州事田所賦建。(有碑記)
  一在西嶺岫坪。萬歷間生員張堯仁輸地建。共數十畝。
  一在南郭外官道西。國朝順治十年,知州楊士奉文建。
  一在城南沙坪。康熙四十年,知州唐文德買武生王煥地一段建。(有碑記)
  一在城南夏傢莊。康熙四十一年郡進士劉祖舜輸地十畝建。(有碑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首捲一因革第一捲二形勝第二捲三風土第三
捲四田賦第四捲五聖澤第五捲六官師第六捲七選舉第七
捲八人物第八捲九附記第九捲十藝文第十(上)捲十一藝文第十(中)
捲十二藝文第十(下)校點說明保德州志附錄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