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 》
第2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2)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狂傲,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就拿他"不称主席"的举动来说吧,即便放在今天,亦堪称动人心魄的独立文人风骨。1931年12月11日,鲁迅先生以"佩韦"作笔名,在上海"左联"旬刊《十字街头》上发表《知难行难》一文,特意谈到了这件事:
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老同乡、旧同事、博士当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称他主席!"
撇开鲁迅借用这件事讥讽胡适的真实用意不说,事情发生三年之后,还能让他想起并引之为据,足见刘文典此举的影响深远。今天的"狂人学者",如北京大学的贺卫方、清华大学的陈丹青、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似乎就没有刘老先生这么好的运气。于是,名人博客成了"狂人日记"。
"狂"其实是一种气节、一种人格。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对于中国文人而言,莫非"气节"二字,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可能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刘文典后来的一些选择,让人们在记忆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1943年春,时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的刘文典,因教员薪金常常不能支撑家中老小生活,于是接受滇南普洱地区盐商的邀请,远赴千里之外的磨黑,"为撰先人墓志",结果引发清华大学解聘风波。
据说,当初力举辞退刘文典的闻一多,在听说云南大学聘请刘文典后,就不止一次地发牢骚:"谓幸得将恶劣之某教授排挤出校,而专收烂货、藏垢纳污之云大则反视为奇珍而聘请之。"
闻一多之所以如此动怒,是因为他与刘文典之间有什么个人恩怨?还是因为他对刘文典此举"失节"实在鄙睨?近些年,随着一些书信和当事人回忆资料的逐渐浮现,关于这件事的是非曲折,已经日趋明晰。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与人们纷纷认为刘文典"气节"失守有一定的关联。
当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站在今天的立场去看,在当时的境况下,刘文典做出这种选择,实在有一种迫不得已的无奈。自己可以"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总不能老是让妻儿一道跟着忍冻挨饿吧!闻一多讥嘲刘文典应该 "度为磨黑盐井人",其实他本人当时也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挂牌刻印卖钱,结果被儿子闻立鹤责问为"发国难财"。
可以想见,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穷要穷得叮当响,每个人对于"气节"的坚守都是异常看重的。其实,刘文典本人又何尝不是?1948年年末,国民党在大陆节节败退,与刘文典素有交情的胡适就曾谋划将他送往美国,并为之找好了"下家",办好了相关证件,但刘文典的"狂劲"又上来了:"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祖国?"
历史与今天的距离,往往只是一张纸的两面。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记忆里,有一些东西是始终存在的,比如文人的骨气。因此,"狂人"闪亮登场,就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保留节目"。
战国时期,屈大夫洁身自守,遭遇谗言陷害,两番被逐荒蛮之地。但他依然且行且歌,啸傲"天问",放言古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最终自沉汨罗。
东晋衰靡,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弃官印,"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他看来,归去也是一种归来,是名利的归去、灵魂的归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1) | 第2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2) | 第3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3) | 第4节:朋友胡适之(1) | 第5节:朋友胡适之(2) | 第6节:朋友胡适之(3) | 第7节:朋友胡适之(4) | 第8节:朋友胡适之(5) | 第9节:朋友胡适之(6) | 第10节:朋友胡适之(7) | 第11节:朋友胡适之(8) | 第12节:朋友胡适之(9) | 第13节:朋友胡适之(10) | 第14节:朋友胡适之(11) | 第15节:朋友胡适之(12) | 第16节:朋友胡适之(13) | 第17节:朋友胡适之(14) | 第18节:朋友胡适之(15) | 第19节:痛斥蒋介石(1) | 第20节:痛斥蒋介石(2) | 第21节:痛斥蒋介石(3) | 第22节:痛斥蒋介石(4) | 第23节:痛斥蒋介石(5) | 第24节:痛斥蒋介石(6)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