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精英 華爾街最後的大亨   》 第2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2)      米歇爾·大衛-威爾 Michelle David - Will

  二
  那段時間我拼命充電。我在萊曼列席金融分析師會議,會上有幾位性格激烈的奇人,爭執起來,場面之火爆匪夷所思,我關註着熱鬧背後的門道……每天晚上下班回傢我都要在心裏嘆一句:"又無所事事地過了一天。"這兩年可把我悶壞了……也讓我學到許多!1958年我通過了金融分析師資格考試,之後來到倫敦拉紮德見習了三個月。對阿爾及利亞石油的開採熱正當高潮時,我來到巴黎,在曾任第四共和國總理熱內·梅耶坐鎮的石油勘探公司歐拉弗萊普待了三個月。又在巴黎拉紮德滿了三個月見習期後,我返回美國加入紐約拉紮德,當時的老闆就是安德爾·梅耶。1961年以前我作為雇員工作,此後以合夥人的身份工作。多年的耳濡目染幫我掌握了業務。
  憑着之前打下的底子,我參與到了拉紮德多個部門的工作中,算是在事業上邁出了第一步。我發現,紐約、巴黎和倫敦的拉紮德互相關聯的部分極少,三傢事務擺在一起顯得千頭萬緒,這三傢還沒有意識到,有些事務是可以協同處理的。放在全球化時代,這一點大概誰都能看出來;但當時並不是這樣。我一直計劃着要將三傢合併起來,就是因為在我眼中它們組成了一個實體。說實話,拉紮德銀行的結構解釋起來顯得有點一言難盡,但也很有意思,它多多少少能讓人聯想到歐洲的結構。歐洲人基於同樣的憂患、同樣的希望和同樣的事業走嚮了聯合,但國與國之間仍然保留着相當的差異。
  三
  追隨安德爾·梅耶使我懂得了,有兩條基本紀律在生意場上必須遵守--都不是什麽難事,一條是要在十二小時之內作出答復,另一條是要始終保持在綫狀態。
  超出十二小時以外都是無謂的拖延。要是在十二小時之內拿不定主意,隨便答復一個"行"或"不行"也比拖着強。這樣可以免去工作夥伴不必要的疑慮。安德爾·梅耶在晚上接到一項提議,次日他就會做出决定。我努力用這個標準要求自己。不過它也不是有利無弊的。有天晚上他要我購入一批證券,第二天他改了主意,可是前晚的佈置有一部分我已經付諸行動了。他對我說:"既然是拉紮德的合夥人在經手,那就沒問題。"沒有一點責怪。還有一次他想請一個上了點年紀的人做合夥人,便打電話約對方見面,同時在電話裏說明了意嚮。那位老兄有些意外,回答說:"承蒙擡愛。我考慮一下可以嗎?"安德爾·梅耶說:"行啊,做這樣的决定當然倉促不得。過兩個小時我再來電話。"我記得,一位客戶來到紐約拉紮德,同我們的决策團隊,還有一位兄弟銀行的專傢一起討論某個項目。最後安德爾·梅耶來了一句:"各個要點都需要進一步的考慮,過幾個星期我們再談吧。"可是兩位來客剛走出辦公室,他就刷地轉過身來對我們說:"我要在明天上午讀到這個項目的計劃書。"在生意場上不爭分奪秒是不行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1)第2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2)第3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3)
第4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4)第5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5)第6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6)
第7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7)第8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8)第9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9)
第10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10)第11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11)第12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12)
第13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13)第14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14)第15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15)
第16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16)第17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17)第18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18)
第19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19)第20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20)第21節:華爾街最後的大亨(21)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