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界精英 》 华尔街最后的大亨 》
第2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2)
米歇尔·大卫-威尔 Michelle David - Will
二
那段时间我拼命充电。我在莱曼列席金融分析师会议,会上有几位性格激烈的奇人,争执起来,场面之火爆匪夷所思,我关注着热闹背后的门道……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我都要在心里叹一句:"又无所事事地过了一天。"这两年可把我闷坏了……也让我学到许多!1958年我通过了金融分析师资格考试,之后来到伦敦拉扎德见习了三个月。对阿尔及利亚石油的开采热正当高潮时,我来到巴黎,在曾任第四共和国总理热内·梅耶坐镇的石油勘探公司欧拉弗莱普待了三个月。又在巴黎拉扎德满了三个月见习期后,我返回美国加入纽约拉扎德,当时的老板就是安德尔·梅耶。1961年以前我作为雇员工作,此后以合伙人的身份工作。多年的耳濡目染帮我掌握了业务。
凭着之前打下的底子,我参与到了拉扎德多个部门的工作中,算是在事业上迈出了第一步。我发现,纽约、巴黎和伦敦的拉扎德互相关联的部分极少,三家事务摆在一起显得千头万绪,这三家还没有意识到,有些事务是可以协同处理的。放在全球化时代,这一点大概谁都能看出来;但当时并不是这样。我一直计划着要将三家合并起来,就是因为在我眼中它们组成了一个实体。说实话,拉扎德银行的结构解释起来显得有点一言难尽,但也很有意思,它多多少少能让人联想到欧洲的结构。欧洲人基于同样的忧患、同样的希望和同样的事业走向了联合,但国与国之间仍然保留着相当的差异。
三
追随安德尔·梅耶使我懂得了,有两条基本纪律在生意场上必须遵守--都不是什么难事,一条是要在十二小时之内作出答复,另一条是要始终保持在线状态。
超出十二小时以外都是无谓的拖延。要是在十二小时之内拿不定主意,随便答复一个"行"或"不行"也比拖着强。这样可以免去工作伙伴不必要的疑虑。安德尔·梅耶在晚上接到一项提议,次日他就会做出决定。我努力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不过它也不是有利无弊的。有天晚上他要我购入一批证券,第二天他改了主意,可是前晚的布置有一部分我已经付诸行动了。他对我说:"既然是拉扎德的合伙人在经手,那就没问题。"没有一点责怪。还有一次他想请一个上了点年纪的人做合伙人,便打电话约对方见面,同时在电话里说明了意向。那位老兄有些意外,回答说:"承蒙抬爱。我考虑一下可以吗?"安德尔·梅耶说:"行啊,做这样的决定当然仓促不得。过两个小时我再来电话。"我记得,一位客户来到纽约拉扎德,同我们的决策团队,还有一位兄弟银行的专家一起讨论某个项目。最后安德尔·梅耶来了一句:"各个要点都需要进一步的考虑,过几个星期我们再谈吧。"可是两位来客刚走出办公室,他就刷地转过身来对我们说:"我要在明天上午读到这个项目的计划书。"在生意场上不争分夺秒是不行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 | 第2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2) | 第3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3) | 第4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4) | 第5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5) | 第6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6) | 第7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7) | 第8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8) | 第9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9) | 第10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0) | 第11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1) | 第12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2) | 第13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3) | 第14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4) | 第15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5) | 第16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6) | 第17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7) | 第18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8) | 第19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9) | 第20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20) | 第21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2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