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2節:天地人之道(1)      於丹 Yu Dan

  於丹《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
  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麽實際意義嗎?
  大傢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傢,怎麽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它就是這麽一本語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
  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傢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我們說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聖神聖,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聖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自然生長脫胎出來,而不是從空而降的。
  中國的創世神話是盤古開天闢地,但這個開闢不是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說拿一把大斧子,啪,劈開,然後金光四射出現一個什麽樣的天地萬物,這不是中國人的敘事情感。
  中國人習慣的敘事是像《三五歷紀》裏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
  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
  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
  丈。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它說開始時“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在裏面呆了一萬八千年。
  後來天地分開了,但它不是作為一個固體“啪”地從中間斷裂,而是兩股氣逐漸分開,陽清之氣上升為天,陰濁之氣下降為地。
  這並不是天地開闢的完成,這種成長纔剛剛開始。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你看,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像一個新生的嬰兒,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着。
  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
  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翺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衹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衹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盤古的變化還在繼續,這個故事還要接着講:
  天地開闢之後,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也“日長一丈”,跟着天地一塊兒長。
  如此又過了一萬八千年,最後是“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為“三纔”。
  所以,在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傢的一種態度。
  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纔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
  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一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孔夫子的這個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來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易中天第2節:天地人之道(1)
第3節:天地人之道(2)第4節:天地人之道(3)
第5節:天地人之道(4)第6節:心靈之道(1)
第7節:心靈之道(2)第8節:心靈之道(3)
第9節:心靈之道(4)第10節:處世之道(1)
第11節:處世之道(2)第12節:處世之道(3)
第13節:處世之道(4)第14節:君子之道(1)
第15節:君子之道(2)第16節:君子之道(3)
第17節:君子之道(4)第18節:君子之道(5)
第19節:朋友之道(1)第20節:朋友之道(2)
第21節:朋友之道(3)第22節:朋友之道(4)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