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培训 全新品牌推廣的快樂之旅:左公關右廣告   》 第2節:品牌定位“新”思維(2)      韓志鋒 Han Zhifeng

  定位論突破了原來作為傳播技巧的範疇,成為企業戰略、個人發展乃至國傢營銷的一個重要環節。1996年,特勞特結合20多年的工作經驗,對定位論的原有方法進行了修正,提出了消費者的五大思考模式和定位的五大技巧,如表1?2所示。
  1?2消費者的五大思考模式和定位的五大技巧
  消費者的五大思考模式定位的五大技巧
  消費者衹能接受有限的信息品牌名稱要好聽
  消費者好簡煩雜産品的類別必須清楚且易於瞭解
  消費者缺乏安全感而跟隨行為研究要抓住重點(掌握對手的策略與消費者認知)
  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不會輕易改變善用公關策略
  消費者的想法容易失去焦點(原有定位因為延伸而模糊)再定位時,必須有適當的推動者,委婉、逐步地改變定位
  註:資料來源:萬後芬,周建設著,《品牌管理》
  另一位定位大師裏斯則完善定位的定義,他認為“定位首創於産品。一件商品、一項服務、一傢公司、一傢機構,甚至是一個人……都可對其加以定位。然而,定位並不是指産品本身,而是指産品在潛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即産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定位”;“定位,就是要替你的商品或品牌找到一個適當的‘字眼’或‘概念’嵌入消費者的心中,而不會迷失在傳播的叢林中”。最終,將定位的方法歸納為三大法則,如表1?3所示。
  1?3定位方法的三大法則
  三大法則法則詮釋範例
  收縮法則在收縮你的焦點後,你的品牌纔會更強大星巴剋——咖啡
  蓋普——日常休閑服飾
  維多利亞的秘密——女性內衣
  詞彙法則一個品牌應該力爭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一個詞語聯邦快遞——隔夜送達
  舒潔——紙巾
  施樂——復印機
  類別法則一個領先品牌應該促進該類別的發展,而不是促進品牌的發展紅牌伏特加——高檔伏特加
  梅塞德斯—奔馳——高檔轎車
  大衆汽車——廉價汽車
  從表1?2、1?3可以看出,無論是特勞特還是裏斯,他們思想的演進無非是想在正確認知自我的基礎上簡化營銷的工作,用一些所謂的“標準答案”簡化定位工作,出發點是好的,卻無法讓我們洞察到過程中的秘密。
  新定位的三大要素
  所有這些傳統的定位方式,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被許多成功的企業和品牌所驗證,但這些傳統和定位方式定位方向寬泛,尤其是單純從消費者角度界定品牌位置與品牌未來的模式,在創新化時代傳統的定位方式已逐漸失去了效力,畢竟在以消費者為品牌上帝的同時,消費者還期待品牌帶給自己前所未有的體驗、産品和效用,如在高科技領域,沒有哪個消費者知道芯片會發展到怎樣的速度,INTEL必須引導他們消費;在食品領域,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産生什麽樣口味和品類的飲料,可口可樂同樣必須引導人們消費。
  沒有哪個品牌可以同時被所有的人群所青睞,即在不同年齡、不同收入、不同信仰和不同職業經歷的消費者中廣受歡迎,所以,我們有必要細分人群。同樣,産品功效和消費者價值感也存在細分的必要,在主張個性化的時代,不斷“細分”産品功效和給予消費者價值感將十分重要。
  為此,我們引入了新定位方式。以“産品品類”、“競爭特質”和“目標人群”三大指標來全方位定義品牌,也就是所謂的三角定位法,這種定位方法將為品牌獲得“三角穩定定律”指出“穩定感”,使品牌定位在實際操作中平衡發展,各營銷工具各顯其能、相得益彰。
  同時,它也將給我們的定位工作增添許多樂趣,如圖1?1所示。
  圖1?1品牌的三角定位法
  産品品類
  通過清晰地界定品牌的産品屬性,瞭解“我的産品”、“我的服務”究竟是什麽。如在青島啤酒的品牌傢族中,“青島”代表的是産品——啤酒,“歡動”代表的是啤酒中的淡啤,這是兩種不同類的産品,不是同類産品的不同價格級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節:品牌定位“新”思維(1)第2節:品牌定位“新”思維(2)第3節:品牌定位“新”思維(3)
第4節:品牌定位“新”思維(4)第5節:品牌定位“新”思維(5)第6節:品牌定位“新”思維(6)
第7節:用産品“謀殺”膠片(1)第8節:用産品“謀殺”膠片(2)第9節:用産品“謀殺”膠片(3)
第10節:用標準教化消費(1)第11節:用標準教化消費(2)第12節:用標準教化消費(3)
第13節:用標準教化消費(4)第14節:內 外 兼 顧(1)第15節:內 外 兼 顧(2)
第16節:內 外 兼 顧(3)第17節:內 外 兼 顧(4)第18節:品牌推廣的多元化傳播(1)
第19節:品牌推廣的多元化傳播(2)第20節:品牌推廣的多元化傳播(3)第21節:品牌推廣的多元化傳播(4)
第22節:公關中的“瞎子摸象”優勢(1)第23節:公關中的“瞎子摸象”優勢(2)第24節:公關中的“瞎子摸象”優勢(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