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到处笼罩着一种精神浪漫的氛围,这本书的受欢迎是此种氛围的一个反映。在那个年代,国门开放不久,从前被堵在门外的现代西方思潮一股脑儿地涌了进来,人们陶醉于各种新的或似乎新的思想、理论、观念,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海德格尔皆是激动人心的名字,谈论他们成了一种时尚。在回顾那个年代时,学界有不同的评价,一些人誉之为新启蒙,另一些人斥之为躁动,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随着体制的转型和时代场景的突变,人们普遍感到,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原有的理论资源已经不够用,因而对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怀着一种饥渴。与此同时,"文革"后复学的中青年学人经过几年学习和研究,也有了初步的积累。于是,彼呼此应,风云际会,出现了国外思潮涌入的热烈场面。当然,正因为一方饥不择食,另一方功底尚浅,就免不了显得浮躁。
二十年后的今天,时代场景又一次发生巨变。如果说我们这一代学人已从中青年逐渐步入老年,那么,与人相比,时代似乎老得更快。当年以思潮为时尚的精神浪漫,已被今天以财富为时尚的物质浪漫取代,最有诗意的东西是金钱,绝对轮不上哲学。回想起那个精神浪漫的年代,真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那个年代已经成为一个古老的传说。
那么,现在来出版这个纪念版,莫非是为了怀旧?应该不是。尼采所揭示的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问题,包括传统价值的崩溃,信仰的空白,自我的迷失,文化的平庸,在今天并不是解决了,反而是更加尖锐了。如果说在转型初期的当年,我是凭借热情和预感去理解尼采的思考的,那么,在转型日益深入和艰难的今天,一方面,思潮早已消退,另一方面,病象业已明显,人们也许可以更加冷静也更加具体地思考尼采所揭示的问题了。
对于今天的青年,我期待本书会有一种交流的价值。我完全理解你们在今天社会中所承受的巨大生存压力,无意劝你们仿效我们当年的精神浪漫。但是,读了这本书,也许你们会同意,浪漫并不限于物质,在财富的时代也应该给精神生活保留一个位置。一个四十岁的青年在本书中向你们说话,希望你们不做二十岁的老人。
周国平
2007年5月7日
重印弁言
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重印弁言
本书完成于1985年3月,出版于1986年7月,8个月内4次印刷,计9万册。这个数字不能说小,在当时算得上是非常畅销的书了。自那以后,在十年余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再印。现在,出版社决定重印此书,我抚今思昔,心中不免感慨。
从学术上看,这本书并非严谨扎实的成熟之作。事实上,它是我在刚开始涉猎尼采哲学的时候写的,基本上凭的是直观印象,而不是系统的研究。之所以在当时受到广泛注意,甚至有某种轰动效果,大约是因为在那之前,尼采在我们这里长期遭到全盘否定,它是第一本正面评价和热情肯定尼采的著作。同时,我在书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也引起了同时代人的强烈共鸣。因此,若要为这本书寻找一个位置,我相信这位置与其说在学术史上,不如说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史上。
我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听到许多青年人倾诉读了这本书的激动之情。岁月荏苒,当年为之激动的青年都已渐渐步入中年。使我感动的是,当我和其中一些人相遇时,他们仍然会怀念地谈及这本书给他们的影响。还有一些今日的青年,很偶然地读到了别人手中的这本书,也仍然肯慷慨地表示喜欢。于是我想,也许书里描述的我心目中的那个尼采形象还没有过时,而在现在这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里,今日的青年依然是向往生命的热烈和高贵的。我很庆幸自己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写了这本书,现在来写或许会有别的长处,但不可能有那样高涨的生命激情了。
那么,但愿我有理由期望,本书的重印不是多此一举。
周国平
1997年10月9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