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家里书少,经常翻看的,是一册姐姐的语文课本。那是她读书的那所中学自编的教材,所选篇目跟一般统编教材不同。例如选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一般教材大多是《背影》《荷塘月色》,这本教材却额外选了一篇《加尔东尼市场》。
朱自清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旅欧期间,曾在英国住了七个月。加尔东尼市场是伦敦的一家旧货市场,朱先生以他那一贯的亲切笔调絮絮而谈,讲述他在市场中闲逛、购物的乐趣。说到旧书及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儿,还捎带提到价格。像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只花了九便士,才合五六毛钱”;“一个铜狮子镇纸……要价三先令(二元余),还了一先令,没买成”。最后提到一册“大大的厚厚的”贺年片样本,“问价钱才四便士,合两毛多”。“回国来让太太小姐孩子们瞧瞧,都爱不释手;让她们猜价儿,至少说四元钱。我忍不住要想,逛那么一趟加尔东尼,也算值得了。”
如今想来,朱自清散文亲切如口出的文字风格,正是他的平民思想、平民情感的自然流露——文学固然以谈理想、抒壮怀为高,然而没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天籁之音,没有细数柴米油盐的生活之味,文学也便失去了多样性,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基础和生命力。
这篇《加尔东尼市场》至少让我们知道,朱自清先生这位大文学家的内心,不仅为父亲的背影感动过,不只被荷塘的美色陶醉过,也不单因社会的不公而感愤激动过;其中也有对平凡生活乐趣的寻求,甚至不乏因旧货“捡漏”而引发的小小欣悦与满足。我们并未因此减少对先生的尊敬,反而觉得朱先生的一颗心与市井小民息息相通,与我们贴得更近。
一位西方学者总结说:“一部西方小说史,就是一部不断淡化英雄的历史。”此话不仅是对小说而言,也可以理解为对整个文学发展历程的总括:那应是一个脱离圣雄豪杰的神话传奇、不断向平民生活靠拢的过程。朱自清先生的文字,已经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一点。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明代“四大奇书”中,《西游记》说佛论道,离世俗生活甚远,可以存而不论。《三国演义》讲述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略,让下层读者须仰视才见,不免脖子发酸。至《水浒传》讲说民间英雄豪杰的传奇,已经向市井读者大大跨进了一步,不过打虎的武松、拔杨的鲁智深,到底还是身边难觅的超人。至世情小说《金瓶梅》,才开创长篇小说专写市井人物的先河,读者在书中常常能发现左邻右舍的影子,却很难再见割据的雄主、超凡的英雄——作者视点放得越低,文学进步的脚步就越大。这可能就是学者把《金瓶梅》推为“白话小说里程碑”甚至是“真正的小说”的重要原因吧。
详细讨论《金瓶梅》的思想、艺术、文学史地位等,不是这本小书所能胜任的。不妨就让我们选择一个小话题,谈谈《金瓶梅》中的柴钱米价,了解一下古代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以我们平日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平常心,来体谅古人,观照人生,也不失为寻求阅读之乐的一种角度和尝试。
4月里的一天,在山东清河县富商西门庆家中,“五娘”潘金莲斗牌赢了三钱银子,她又撺掇有钱的“六娘”李瓶儿添出七钱银子,让仆人兴儿买来一只烧鸭、两只鸡、一钱银子下饭(佐餐菜肴)、一坛子金华酒、一瓶白酒,另有一钱银子的果馅凉糕。兴儿的妻子把这桌价值一两银子的酒席整顿好,众妻妾在花园卷棚下开怀畅饮、大快朵颐,又拿了酒菜,到假山亭子内下棋投壶、赏花观景,度过了悠闲快活的一天——这是明代小说《金瓶梅》第五十二回中的一个场景。
这一篇看似琐碎的饮食账,让每天难离柴米油盐的读者嗅到浓浓的生活气息,被真实的生活细节所吸引,不知不觉地融入小说人物的生活中去。这正是《金瓶梅》的魅力所在。
的确,《金瓶梅》是一部让人啧啧称奇的小说,它在明万历年间问世后,吸引了众多名人学者的关注,却又遭遇了毁誉不一的尴尬局面。大文豪袁宏道说:“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袁中郎全集》)文学家谢肇也盛称“(书中人物)不徒肖其貌,且并其神传之。信稗官之上乘,炉锤之妙手也”(《小草斋文集·金瓶梅跋》)。清代小说评论家张竹坡干脆把《金瓶梅》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放在“四大奇书”之首(另三部是《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