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在臺灣-國學大師的1949   》 第2節:前言(2)      周為筠 Zhou Weijun

  歷史進入上世紀80年代初,兩岸關係逐漸解凍緩和,一些文化名人,在兩岸關係的舞臺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他們的文化作品、處世風範被大舉引進。作為通俗文學的代表瓊瑤、三毛作品,伴隨着鄧麗君歌麯和校園民謠在大陸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大陸人,許多大陸人也因此對臺灣印象由白色恐怖轉嚮情意綿綿。其後流亡臺灣的鬍適、張大千、梁實秋、白先勇等,開始陸續在大陸各領風騷。
  本世紀初連戰、宋楚瑜和李敖相繼"登陸",大陸的"臺灣熱"常興不衰,關註臺灣事務的大陸民衆也日益增多,但兩岸長期形成的對峙和生疏絶非短期內就可以消除,大陸人對臺灣的瞭解仍然少得可憐。在"臺灣熱"的喧囂中,這些研究國學的碩學鴻儒除了個別像鬍適、林語堂、錢穆等,多數卻不被大陸人所知曉,使得他們身與名俱被歷史的塵埃所遮蔽。
  在這裏我選取了九個頗具代表性的人物,呈現出這些去往臺灣的碩學鴻儒的別樣人生。他們深厚的學養固然讓人高山仰止,我亦不想在文字裏去深入探究,衹想展現出他們從1949年開始的不為人所熟知的人生和生活。
  書名取為《在臺灣--國學大師的1949》,其實不是很妥帖,因為文字裏1949年衹是很小一部分,而大部分筆墨的觸角是深入他們在臺灣的生活,這兒的"1949"更恰當解釋是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後來想想黃仁宇先生《萬歷十五年》也不單單是1587這一年的那些事兒,東施效顰後也就心安理得了。
  不過給這些偉大的知識分子統一冠以"國學大師"的頭銜,想必讀者總會以各種理由質疑。在如今這個浮華的年代,"國學大師"這頂帽子被濫用得滿天飛,連季羨林先生都要請辭,所以稱他們為國學大師總覺得是一個尷尬的媚俗稱呼。他們流亡在孤島,卻始終保持對中國文化的溫情和敬意,使得國學一脈得以綿延不斷生生不息,我始終無法找到一個更好的稱謂去概括這些偉大的知識分子。
  二
  "國學"之謂乃上世紀初為區別"西學"而誕生,從它問世那天起就面臨着被邊緣化的危機。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打破了中國維持了兩千多年的經濟和政治秩序,洶涌而進的西學新知衝决了國人內心的堤岸,知識階層開始比較東西方發展的差異。為了抵禦外敵、富國強兵,出現了一股"西學東漸"、"中體西用"的熱潮,"國學"一詞也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國學"兩字包括着泱泱中華的一切傳統學術文化,維係着幾千年的華夏禮儀文明,但自上個世紀以來,國學的命運可謂起伏跌宕。
  1895年甲午海戰中國的失敗,不得不割地賠償,委麯求和,自此臺灣被日本侵占長達50年之久。人窮則變,艱難的生存現實迫使人們思考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了中國的貧窮落後,任由帝國主義瓜分豆剖的局面的?戊戌維新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思想的禁地一經打破,疆域總在不斷地擴展之中。李鴻章曾形容這個歷史轉折的經驗是兩千年來未曾有之大變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1)第2節:前言(2)第3節:前言(3)
第4節:前言(4)第5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第6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2)
第7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3)第8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4)第9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5)
第10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6)第11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7)第12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8)
第13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9)第14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0)第15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1)
第16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2)第17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3)第18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4)
第19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5)第20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6)第21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7)
第22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8)第23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9)第24節:傅斯年歸骨於田橫之島(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