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北平的学生不得不分别按计划南下,赵启海便和张瑞芳、崔嵬、徐炜等人组织了一个“北平学生流亡剧团”。赵启海负责歌咏,其他团员负责演剧,每到一城,就立即演出、宣传。张先华曾听赵启海说过,一次他在南京街头演出时,唱了一首《松花江上》,凄楚动人,就连在路旁维持秩序的警察也流起泪来了。但是,政府认为这种街头演出宣传有扰治安,把赵启海他们送到拘留所,一周后才在著名民主人士邵力子先生出面保释下走出拘留所。
一路流亡演出于当年秋辗转来到武汉,赵启海他们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田汉和洪深领导下的艺术宣传处美术音乐科工作,从事抗日宣传和训练演剧队的歌咏等。当时,音乐界许多有名望的人士逐渐集中到了武汉,在冼星海、盛家伦、刘雪庵与赵启海等人筹备推动下,1938年1月17日在武汉成立了全国歌咏协会。该协会的成立,对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不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年年初,赵启海等人又在武昌组织了一个“武昌青年救国会”,下设读书会,歌咏团,早晨运动队,时事讨论会等分支组织,与汉口青年救国会互相联络、呼应。
赵启海还为武昌基督教青年创办了一个少年歌咏团,每天晚上挥舞着指挥棒为孩子们教歌,辛勤培育音乐幼苗。循循善诱的他善于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启迪少年歌手们对歌词内涵和曲调感情节奏的理解,激发其歌唱激情,启发其爱国思想。这些孩子在赵启海的诱导和指挥下,合唱准确、整齐,嗓音清亮,吐字清楚,充分发挥了童声的长处。节奏和高潮的处理恰到好处,其合唱水平不亚于专业文艺团体。
在美国的50多年来,每次的晚会和朋友的聚会,有了赵启海的参与马上气氛就热烈起来。他带头高唱抗日歌曲,让听者无不热血激奋。“那时,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出外散步或是出席同胞聚会时,启海都会唱上几首《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充满激情的歌”,让张先华记忆犹新的是,1985年春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欢送章文晋大使离任回国的联欢会上,满头银发的赵启海即席引吭高唱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引起在场人的情感共鸣,全体与会者都情不自禁地齐声合唱。
其实,早在1989年,赵启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直到1999年到2000年记忆越来越差,朋友来看他时,他总说模模糊糊记不清了,但唱起抗战老歌曲时却一点都没有失去记忆。张先华说,那时在家里任何一张纸上或是一个本子上,都写着赵启海所创作的那些歌;每每一人呆在室内看着这些歌,他都像是在回忆什么———每当想起这些场景,张先华都会觉得心痛。
深深爱恋也深深理解丈夫的张先华非常清楚,对于患病已久的赵启海来说,那些抗战歌曲意味着这个尘世里能启动他心灵的最后一把钥匙。确实,在赵启海所走过的人生中,抗战期间是浓墨重彩大意挥洒的一个篇章,那些抗战歌曲便构成了他如音乐般动人人生的基调。
二与冼星海共度黄金搭档岁月
1938年,赵启海在武汉结识了刚从苏联回国、后来与他联袂创作《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经典歌曲的著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第一次见面,冼星海给赵启海留下的印象非常好,“慈祥和蔼”,而且他曾给张先华描述,“冼星海身材很高,穿着苏联式的制服”。从此,赵启海与冼星海一同开展群众性的歌咏宣传工作,不辞劳累地奔走于武汉三镇,忙于教唱和指挥。
由冼星海谱曲的《在太行山上》,是当时游击队员们最喜欢的一首歌。1938年7月,冼星海在武汉为英勇的太行山游击队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歌写成后在汉口抗敌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赵启海与张曙、林路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求再唱,此后传遍了全国。当时,太行山的游击队以这首歌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句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