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閱世編   》 捲二      葉夢珠 She Mengzhu

  ◎學校一吾生之初,學校最盛。即如上海一學,除鄉賢奉祠生及告老衣巾生而外,見列歲科紅案者,廩、增、附生,共約六百五十餘名,以一府五學計之,大概三千有餘,比昔三兩試,科入新生每縣六十餘名,歲入稍增至七十,其間稍有盈縮,學臣得以便宜從事。是以少子弟,援筆成文者,立登庠序。一時傢弦戶誦,縣試童子不下二三千人,彬彬乎文教稱極隆焉。順治乙酉,江南初定,學政悉仍舊製。至三丙戌,始裁定入泮額,大縣不過四十名,中三十名,小二十名。學臣恪遵功令,不敢稍逾一人矣。然鬆郡俱為大縣,縣學四十名,縣又取二十名撥入府學,則猶有六十名,去舊額不遠也。其後,論者追理二前案,謂與新例不符,將照新額以外者謂之溢額,並令學册除名,幸而已捷省解、中南宮者,不及追論。
  其在學者,無故被黜,士林不無惜之。至十六己亥,又裁入泮額,大縣不過十五名,中縣十名,小縣七八名,如吾邑大縣,連撥府學,每試所入不過二十名耳。
  然而新進稍差,郡材無恙,宮墻猶有色也。迨十八辛醜,又以江寧撫臣朱國治奏銷一案,合蘇、鬆、常、鎮四府並溧陽一縣,共黜諸生史順哲等一萬一千三百四十六名。蘇、鬆糧最重,故詿誤者最多。本鼕,學臣鬍在恪歲試,所存在册與試者每學多者不過六七十人,少者二三十人,如嘉定學不過數人而已。鬍公唱名,為之墮淚,以為江南英俊,銷鑠殆盡也。自十六裁額,即定歲入泮而科不入泮之例。康熙改元,學臣孫天閑胤驥承鬍歲入之後,復試童子,考取入學,被論部駁,幾至不測。賴有中州學使者同事,並力輓回,始準作將來歲入。故江南自壬寅鼕入學之後,直至康熙六丁未,方復童試,入泮之難至此極矣。故以後學子喪氣,甚者改業,每逢縣試,不過二三百人耳。十二癸醜,復行歲、科兩試入泮之例,學者甫幸進取有機,旋以四方多故,國用告匱,總河臣王光裕建議暫停一歲一科考試,俾童子納銀入泮以濟河工。部議僉謂捐納既有入監之例,則入泮無容再納,惟更裁其額則有志者盡並入監,亦足用之一法也。於是裁定歲、科入泮,大縣不過四名,中縣三名,小縣二名,幾於停試矣。十六丁巳,始從江南督臣阿公席熙議,以為入泮之額既窄,則多才淪棄可惜,合於四名而外有志上進者,不拘額數,納銀若幹兩,即準入泮,庶幾於國用人材兩得。章下所司,議定每名納銀一百兩,準作生員。於是多者每縣納至數十名,少者二三十名,幾過當舊額。然而中人之産,尚難勉從,單寒之傢,力豈能辦,徒為富民進取之捷徑,於真纔無益也。至十八八月,上因地震修省,群臣紛紛上書,鹹請亟停
  捐納生員,仍復入泮舊額,得邀諭旨。於是歲、科兩試畢復,仍得康熙十五以前大縣十五名,中縣十名,小縣七八名之額,考取入泮,後學始復有進身之階矣。
  十九春,又因安徽撫臣徐國相言,令學臣科試入泮,照康熙十五以前舊額進取外,倘有情願急公者,仍許納銀一百兩,準予進取新生一體送學,再候歲、科兩試。後停止捐納。
  二十八己巳春,御驾南巡。詔江南、浙江二省,人材日盛,入學之額宜廣,該督撫酌議應廣之額數以聞。於是議定府學增廣五名,大縣增四名,中縣增三名,小縣增二名,與原定康熙十五以前進取額一體取中入泮。奉旨準行。
  ◎學校二太學之選,明初最重,或由庠序拔入,或由胄於思蔭,天下之英才畢集焉。
  故歷朝除官與進士等。自景泰以後,納粟之例行,而太學遂濫,士林亦漸忽之。
  馴至啓、禎之間,俊秀雖列衣冠,官長視之,殆與富民無異,積輕之勢使然耳。
  本朝定鼎,革除援納之例,太學為之一清。厥後,因事間開,然而例銀頗重,隨開隨止,非大有力者不敢問,故終順治之,選拔多而援納少,誠慎之也。康熙之初,一秉舊章。三四間,納銀入監之例尚停。其後以城工、河工相繼,舊例始開。既而淮上水災,流離接踵,又開賑饑之例。比昔例銀尤重,庠生二百兩有差,俊秀三百兩有零,納者猶未衆也。自十三甲寅以後,軍需告急,事例廣開,或納米菽,或納馬草,或納鳥槍,種種不一,近而本省,遠而秦、楚,更遠而閩、越,總歸大堂,計其所費,俊秀不過百餘金,廩、增、附生,不過幾十金耳。於是一時嚮風,急公恐後。有司承旨,多方勸諭,禮貌有加,太學生員增至數十萬人,而名在藩籍未咨到監者不與焉,成均之盛,從古未有也。然而進身之途既雜,流品不無難辨,所以暴客之子、捕盜之役盡列橋門,緻大司成特疏糾參,抑亦學宮之玷矣。惟是恤其資斧,不必坐監,可以謁選,各就本省,可以鄉試,稍有才力者,鹹共便之。第恐仕途壅塞,解額未廣,窮變通久之方,又所當亟講耳。
  康熙二十辛酉,以南蕩平,四方無警,詔凡因軍興所開各項各省捐納事例,盡行停止。惟嚮來舊例,生俊援納入監者,照康熙十四以前納銀入監,於是賢關有清汰之機矣。
  二十八己巳,因畿輔及山、陝、淮南、淮北歲荒,御史周士星題請天下郡縣修立常平倉,令職官得納粟升級及生員俊秀得納粟入監,各貯本地常平倉,以備饑荒賑濟。既而科臣譚條奏,沿邊郡縣,陸運多費,請照各省捐納米𠔌數目
  量減,以示鼓勵。奉旨準各衙門合議,各省俊秀納米二百石或𠔌四百石,廩、增、附生員以次遞減至米八十石,或𠔌一百六十石,準作監生。其直隸及山、陝沿邊郡縣,減半捐納,其納銀舊例,暫行停止,俟常平倉積貯既足,督、撫題請重開。
  ◎學校三前朝學校最盛,廩貢最難。凡歲、科兩試,不列一等一、二名,無望補廩,甚或有一、二名而無缺可補者;廩生非二十之外,無望歲貢,甚或有三十四,頭童齒豁而始得貢者。蓋材多則難以見長,人衆則艱於須次,理勢然也。然一登廩册,即歲食餼銀一十八兩,令長欲給印串,即扣本戶田糧,而本生尚不願領,以為糧銀可以漸輸,廩餼分應取盈耳。一叨歲薦,即給旗匾銀一百二十兩,可作赴京廷試之資。廷試後,教職可立授也。本朝之順治九、十以前,歲貢銓選
  與進士等。其後以度支告匱,而廩餼遞減,銓政壅滯,而歲貢停選,諸生非中式,無由進身,沾升鬥之祿矣。馴至十八奏銷而後,學校幾空,遂有今補廩而明即貢,未二十而登歲薦者,貢之易,從來未有也。府學廩缺至三十餘名,縣學缺至十七八名,歲、科一等之末而亦得遞補者,廩之易,亦從來所未有也。自康熙十三軍興而後,廩餼盡裁充餉,廩與增、附無異,歲貢開援納之例,不論廩、增、附生,俱可歲貢,監生亦如之。大概由廩起捐者,納銀三百兩,由增者四百,由附者五百。既欲銓授教諭者倍之,訓導稍差。今日取庫收,明日即報貢;今日納急選,明日即註銓。而廩生之挨貢者,旗匾盡裁,不納急選者,終無銓授地方之期,即急選之中有先用、有先先用、有急急選、有即用,苟非即用,亦在須次之列。歲貢與廩生無異,極盛而反,又勢使然,是又廩貢之變局也。自康熙二十,海宇蕩平,停止各項援納之例,獨歲貢仍許生員捐納。至二十六丁卯二月,禮部題請停止歲貢,廷試竟令本省學臣考試,匯集試卷,造册報部,不必到京,以免老長途資斧之費。其銓選訓導,照舊挨選,人亦便之。是五月,又以兵科給事中王紳疏請停止歲貢捐納之例,戶部奏覆邀準,歲貢之途始清。
  ◎學校四前朝惟京師有武學,郡邑無之。凡應武科鄉試者,雖謂之武生,要皆學業粗疏,負材矜氣之子弟;或原屬軍籍而學書不就者,則習武經,學弓馬,中式則為武舉,不中則依然齊民耳,無所謂武生員也。崇禎之季,始詔郡邑考取武生員,並入學宮,令督學考校。然而積習輕武,苟有志者,不屑應試,學臣亦視為具文,或有無多寡,不拘定額也。迨本朝順治之初,猶未舉行。九、十之間,始照舊例增設,而應試者尚無其人。十一甲午,石仲生申以翰林侍讀督學江南,檄行郡邑,考送儒童,猶未及武童也。時惟欲假衣冠以便衙門出入者,或浼縉紳嚮學臣批案行學而已。故雖有武生員之名,而人不知之。丙申以後,始命文武生童一體考校,而應試者稍稍間出。迨十四丁酉以後,裁定入泮大縣不過十五名,武亦如之。於是不得於文者,翕然應武,有司亦明知其故,假以禮貌,殆與文生等,而從事者益衆。至康熙十五丙辰,又裁入泮四名之額,而應文試者愈難,武則仍舊,歲入泮而科則否,十五名之原額,猶未減也,宜乎求進取者盡入武科矣。而丁巳之歲,求得武學者反緩,直使二十名之額,過半出於單寒,是亦人情之所不可解。越二己未,應試者復多,幾至額不能容,豈盡由司衡之故哉!
  十九庚申,令學臣暫停武生入泮考試。武童有志進取者,每名納銀五十兩,準為武生員,惟納一次即行停止,以後仍舊考取。
  ◎學校五考規之嚴久矣。聞之前輩,悉如《會典》所載,即如縣試童生則有蓬廠、有供給,彬彬乎甚可觀也。等而上之,府則視縣三倍矣。再等而上之,學院則又視府十倍矣。府、縣試之寬簡,自禹修方公守郡始。方公守鬆十四,予初應試,猶及見之。其蓬帳雖上不加幔,下無板鋪,而高猶數丈,明窗軒豁,也不搜檢、不望、不編坐號,然而覆試最嚴,弊竇肅清也。而且簡竿牘,絶苞苴,每一案出,前列數十名,皆真纔也。若學院則供帳之盛,擬於王侯,為諸上臺冠,而規矩嚴肅,視場屋有加焉。諸生府、縣季試,則有供給、有激賞,而規矩全寬,錄科則嚴肅矣。學院賞銀:一等每名一兩二錢,首名倍之;二等八錢;三等三十名內則備紙筆。花紅俱在外也。供給每人餅餌八,時果數枚,擺列無虛席也。他如各上臺之觀風最多,自撫院代巡而外,巡差、巡屯、巡江、巡漕,下逮監司,莫不各有供給。湯飯茶點,一如郡縣。季試賞銀,一如學憲,而惟????臺為更豐。
  即不當堂給發,吏胥罔敢乾沒也。本朝定鼎,因之者十餘。後以軍興,節省錢糧遞減,應試者日少而規矩亦日寬。賞銀供給之薄,府、縣蓬廠之卑陋,自學臣改道始。賞銀供給之盡裁,府、縣試之不蓋廠,自奏銷以後入泮減額始。是時,各縣院停差,觀風賞銀俱廢矣。至康熙十三,戶部酌議損省,而後修廠、協濟,派及諸生。諸生試卷以及學臣供應,並發價自備矣。猶憶昔,每遇歲、科兩試,水次停泊,舳艫數裏,高鯿畫舫,多如櫛比。今皆小艇,數亦寥寥。稍可容膝者,每逢上臺徵舡令下,縣邑得而封解之。亦可見物力之日艱,人心士氣之不振,而時勢之多故也。並記於此。
  小試之提調,嚮以府、縣印官為之,猶鄉試都下用京兆尹,各省用方伯,重其事也。昔外省學臣,俱屬監司,守令猶必親提調之任,南北兩畿學院更無論矣。自順治十一甲午,總製馬公國柱建議,以時方多故,正印官不應輕離地方,每逢學臣考校,始以府佐提調,以後遂為定製。然而試畢考察,猶親到焉。後改學道,無考察之體,府、縣印官罕至,惟有事相幹者,間一到耳。
  縣試之整肅,惟崇禎七甲戌,劉念先先生潛來宰吾邑,最為有法。是時,應試童生不下二三千人,先期蓋廠北察院中,藉取總甲棹杌,編號排列,用竹木綁定,不得動移,將儒童姓名,編定次序,如院試挨牌之法。各路巷柵,先遣官役把守,朝不得早開,獨留學前一路。諸童俱集廣場聽點,自擁高座,以次唱名給捲。領捲畢,即嚮東轉北,由東柵入試院,捲上編定坐號,入場對號而坐。又分號出題,題即密藏捲後。既封門,方示以題之所在。外無擁擠之擾,內無傳遞之弊,亦吾生所僅見者。其後婁縣初分,真定李雪生老師浣首來為宰,以三月二十五日縣試,二十八日覆案,全案並出,覆試二十七名,正取二百五十名。初一日內衙覆試,弊竇肅清,試卷隨交隨閱,面定甲乙,縉紳薦剡不及進,胥役上下無所施,故餘列覆案二十五名,拔置第二名,由此入學,亦縣試之良法也。
  府試之嚴肅,惟順治四丁亥,盧公士俊守鬆時,搜檢望,坐號點名,一如學憲之製。是時,法令森嚴,人畏盧之嚴,罔敢紊越。後康熙六丁未,張公升衢守鬆亦然。要皆官備棹杌,故可使之恪遵規矩,其他令童生自備棹杌而欲其守法者,斷未有能從者也。
  新生之撥入府學,發案時不之知,迨紅案轉,方行分撥耳。自順治戊子,蘇次公銓科試入泮,始於發捲拆號時,即撥明府學,另列一案,在各學之前。其後或先撥,或後分,各隨學使者之意,不得以舊例拘矣。
  舊例:諸生入泮必取府、縣考試原捲與入學試卷一並連釘,覆試之日,給發新生,令覆試所作文即謄於入泮試卷之後,以對筆跡異同,防頂代也。順治丁酉,予初入泮猶然。至康熙初,始廢連三試卷之例,令新生另備試卷覆試,然而入泮原捲猶於試朝發新生閱視,府縣試原捲,提調官猶帶至公寓以備吊取也。自援納之例興,並入泮原捲亦不發出,遑問連三試卷者。猶憶明季,予初應試時,入學案發後,凡府取童生院試落捲並發出,令人自閱,以示至公。諸童生不入泮者,並馳驅而往,覓視落捲以驗己之得失,國初猶然。順治五六後,此典遂廢。嗟乎!所取非所好,所好非所取,捲之上下,主司已不堪自問,焉堪問世耶?是亦考試之變局也。
  號房自鄉會場以及學使者考試,俱列東西,兩文場南面而坐。至康熙十八己未,劉文宗木齋果,歲試於昆山,吊考蘇、鬆二府生童,忽改面北而坐,亦一變局。坐號舊例,於唱名給捲時,當堂印浮票上,出場交捲時揭去,故必俟拆開折角彌封,方知編號姓名。今坐號先印捲面,給捲隨即印點名册上,一望然,不必拆號而先知姓名矣。舊例發案時,上書所編坐號,下填姓名,其後徑填姓名,不著字號,已覺太簡略矣。自康熙十七,捐納生員始不榜明姓名,案上止列所坐字號,自各記認。至十八己未,劉文宗歲試,發案陸續懸挂,前後名次,俱不可辨,又一變也。
  童生府取,在吾生之初,已無公道。凡欲府取者,必求縉紳薦引。聞之前輩,每名價值百金,應試童生,文義雖通,苟非薦剡,府必不錄。當時入泮,每縣六七十名,府取不過百餘名,文理稍順者,竭力營謀,府取入泮,直如拾芥。故當
  日童試不難於入泮,而獨難於府取,謂之府關。自方禹修先生來守鬆郡,始拔真纔而取額亦漸廣,然每縣所拔孤寒無過二三十名,而取額直多至三四百人,故府取之價,縉紳傢亦自貶。方在任十四間,自五十遞減至一二十兩。
  本朝順治之初,郡守考校,大概如方。惟李茂先先生守郡,力破情面,概絶竿牘,獨府取略事通融。時兩旁勢要縉紳,每薦不過二三名,以故價亦復昂,每
  名增至三四十金,後此遞減至二十金,以至數金。至康熙之初,入泮額減,府取
  照舊,故每名所值不過三四金。及捐納例開,入泮減至大縣四名,府取價值愈賤。
  馴至十八己未,劉木齋宗師無不收之,府取價值每名不過一兩,甚至有五六錢者,府取之濫,至此極矣。十九庚申,戶部等衙門會議科臣餘□疏內一款,凡應試童生,每名納銀四兩,該州縣給與本生印票,赴道投捲應考,不必更由府、州、縣錄送,省其資斧,以濟軍需,是或一道,特真正孤寒,四金亦不易辦耳!
  趕積者,賫貨隨學憲所在開市。惟崇禎十三庚辰,陝西張公鳳翮督學南畿,歲試臨鬆時最盛,古玩珍異,比戶而列。是,因試院東西房租過昂,乃約會俱開市於對河莊老橋南北街上。一傢陳列,至值幾千百金者。鼎革而後,兵燹之餘,日漸遞衰。來積市上,惟書鋪尚多,然亦無甚價重之書。其餘不過略陳尋常應用之物,古玩絶響,亦世風之一變也,因附於此。
  舊例:童生入泮,於覆試後一日,即着公服,各學師率領嚮文宗謁謝,行師生禮。文宗躬率新生先於試所文廟內參拜,然後各回本籍。俟發紅案,發各府、州、縣,擇吉迎送入學,國初猶然。自順治七八後,新生進謁文宗畢,始令各學師率領謁廟,而文宗躬送之禮遂廢。康熙而後,並學師亦不率領,諸生各從師友,或三或五,先後到廟而已。
  舊例:上海縣試童生附南匯所,如金山衛附於華亭之例。納捲、命題、出榜,俱別於本縣,府取入泮,總歸於金山衛學。極盛時,南匯縣取二三百名。崇禎八乙亥,予姊夫羅尚暗,名士傑,南匯首名,猶仍舊也。本朝順治二,科試時,人驚風鶴,應縣試者總計不及一、二百人,無願屬南匯者,以後仍之,此案遂廢。
  今惟華亭仍帶試金山衛學如故耳。
  ◎禮樂傳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禮樂者,馭世之大防,而致治之原本也。三代以降,禮樂不可問矣!孔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周季且然,況今日耶?以予所見,玉帛鐘鼓之文,三四十間,又不無變遷之異,故略舉數端,以概其餘。若夫製作之大,中和之微,更非草茅管見,所敢議爾。
  冠禮,古人最重。予幼聞父執行冠時,尚邀冠賓,三加元服,一如古禮。及予所見,初冠者出見親長必拜揖,親友見之亦必揖而稱喜。餘冠於順治之初,猶習舊文也。近來三歲童子即加元服,與成人無異,不擇吉日,不謁傢祠,其設香案,參天地,拜父母,盛服筵賓諸禮俱廢,古製蕩然矣。
  婚禮隆殺,以予所見,大概如常。獨迎新彩轎日異。當崇禎之初,輿服止用藍色綢,四角懸桃紅彩球而已。其後用刺綉。未幾而純用紅綢刺綉。又未幾而用大紅織綿或大紅紗綢滿綉。輿上裝綴用大鏡一面當後,或左右各一,後用數小鏡綴於頂上,更覺輕便飾觀。今俱用西洋圓鏡,大如橘柚,雜於五彩球中,如明星煌煌,綴彩雲間,華麗極矣!輿上左右,嚮各懸染紅彩篩,不知何所取義。順治以來,踵營中之俗,篩上各加箭三枝。今則不懸轎上,而以兩人執之,夾輿而行,尤為馴雅。
  喪禮不古久矣!然餘幼所見,猶不盡廢。凡守製而稍加禮者,三之內,衣冠必麻,間用白布,不緝不縫,不與吉典。縉紳輿服,必以白布或麻,居傢器用不用彤□。治喪之後,凡祭奠者必致胙,出謝親友必徒步,不乘轎也。今則衰麻幾廢,間用白布為袍,出見賓客必加黑色外套。白輿之上,蓋以雨衣。帽上惟去紅纓,或用白布為頂,亦惟初喪則然。若期功之服,幾置不問矣。縉紳之傢,治喪不致胙。非縉紳之流,謝孝或乘肩輿,嫌其喪服,反以徒行為不雅,相習成風,恬不之怪,是風俗之變也。
  祭先大典,所以致其誠也。以予所見,吾邑縉紳之傢,如潘、如陸、如喬,傢必立廟,設祭品,四時致祭,主人必公服,備牲牢,奏樂,子孫內外皆謁廟,自歲時以迄朔望皆然。喬氏傢祠內,椅桌亦按昭穆不移易,如夫婦二人者一桌二椅相連,三人者一桌三椅相連,左右各分屏障,代不相見,雖非古禮,亦見專誠之意。其餘祭器之不他用,更可知已。諸士林之力薄者,或不能備物,要之稍知禮法者,必盡其誠。今則縉紳傢不立廟,亦不備物,而寒士無論庶民,亦益無論矣。
  古樂不可見,其來更久。予幼時尚聞郡庠、學宮樂器猶備。每逢春、秋丁祭,鐘鼓、管、笙簧、琴瑟、兆磬、祝圄之類,悉出陳列。舞則朱幹、玉戚、鷺羽、鷺,俱令黃冠羽士服皮弁黃衣,按歌出舞,畫地為佾,庶幾古風。自鼎革之際,樂器失亡殆盡。順治中,予嘗入廟觀祭,惟編鼓、鐘磬、簫管、琴瑟之屬,僅存什一。至於巨業、崇牙,無從復問,黃冠畫地而舞,徒存其意,鷺羽、鷺,不可得見矣。廟祭如此,傢樂可知。他若尊彝之屬,亦俱散盡,反不如吾邑學宮尚完。然而樂器、樂舞,邑庠更不可見也。其在民間之樂,嚮來如常。近有西洋琴瑟之類,俱用銅絲為弦,彈之聲甚淫麗。昔於江上聞邊關之調,悉用鬍琴朔管雜弦索而奏之,頗異時音,軍中往往以此為樂,民間尚未習見也。最可異者,邑城近習,苟非縉紳官長在座,則歌兒奏技皆列坐彈唱,是雖無關於樂要,亦樂工之變局,惜未有起而正之者。
  初喪殯殮,昔雖縉紳之傢,概不舉樂,惟服孝日,用鼓樂耳。今則中人之産,殮時必鼓樂發炮矣。報赴鄉紳,惟以知事傢人出名。具呈郡縣,不刊訃單也。
  其後以白全帖印訃單報親友,自縉紳之喪始。數以來,始用全幅涇縣連泗紙刊刻大字,不獨縉紳傢行之矣。其喪中孝帖,嚮用連泗紙。今蘇俗改用奏本白全,而吾郡尚仍舊製。恐幾之後,好事者又將效其尤耳。
  前朝縉紳大老之喪,但有行狀。墓志、墓表及神道碑、傢傳皆藉手於名公鉅袞,無孝子出名之行述也。行述行略之刻,自順治中始。其初縉紳大老傢間用之,其後凡屬縉紳皆用。今則士流亦效之。恐日後濫觴,流及市井輿隸之溫飽者,從風而靡耳。更有身後稱待贈者,必其子孫列於士林,或已入仕籍而未蒙綸誥者,親友從而頌禱之。後則概用,若為固然。今則子孫自稱之矣,習焉不察,可發大笑。
  婚姻六禮,貧傢久不能備矣。至於納采、問名,庶民寒陋者,亦所不免。以餘所見,順治戊子,民間訛傳朝廷將采女童入宮。城鄉有女之傢,婚配者紛紛,無論齒,不擇門第,朝傳庚帖,晚即成婚,儐相樂工,奔趨不暇,自早至暮,數日之內,無非吉日良時,陰陽忌諱,略不講擇,然而是時婚傢亦不見幹犯不祥,始知選日合婚,徒多炫惑耳。至康熙壬申十一月,復然。然朝廷正選旗下女童,不及民間也。先是六月中,昌兒傢信內雲:晤禮部郎陸曾庵先生雲:將有如漢製選侍之舉。至八月而不聞,將謂中寢矣。不意十一月望後,舉國若狂,然而婚嫁者因此盡削繁文,亦便民之事,故當事者不禁,亦聖人從儉之意也。
  ◎科舉一〔原闕〕◎科舉二舊製:以辰戌醜未二月八日設科會試。獨崇禎十六癸未,以流寇充斥河南,已停壬午鄉試。各省計偕舉子道阻難集,改至八月會試。故事:會元大概非鼎甲即館選。惟崇禎庚辰會元楊瓊芳邁中式,不得入詞林,皆會試之變局也。
  逮乎本朝順治丙戌會試,一仍舊典。尋以開創之始,加恩士子。是秋,再舉鄉試。
  次丁亥春,再舉會試,又出常格之外。至九壬辰,會元程周量可則以文體被論,不準殿試,至康熙中始復。十五戊戌,以滇、黔新定,計偕士子,不能如期到京,詔緩一旬,於二月十八日始試初場。是時懲丁酉之役,禮闈嚴肅與棘闈等。四書三題,皆奉欽定,於試朝特命大臣賫至貢院,繕刻頒發,中式者四百人。
  次己亥,又以海宇悉平,需材正急,秋八月,再行會試。吾裏朱岵思錦,由此掄元入館職。自十八辛醜,會元陳鐵山常夏始補外缺。其後,康熙甲辰會元瀋昭子珩,丁巳會元黃礻乃緒俱不得登翰苑。庚戌會元宮宗袞夢仁,以冒籍被論,雖旋即辨明,而不及與殿試。及至癸醜會元韓元少,丙辰會元彭凝祉定求,相繼取大魁而宮亦與登館選,是亦本朝前此所未有也。康熙二十四乙醜,會元陸肯堂亦狀元及第。欽定會場四書題目,始於順治十五二月,御史趙祥星題請。
  至康熙二十四乙醜,禮部請仍照戊戌科例,欽定第一場題目,於試期前一日午時密封付試院,其餘考官擬出。以後順天鄉試亦然。至康熙二十六丁卯八月初一日上諭:順天題目,竟自主考出,不必請旨,試卷竟取,亦不必進呈。
  從來會試分南、北、中捲。順天府、延、保二州,盛京之奉、錦二府,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為北捲;江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廣五省,江南之江甯、蘇、鬆、常、鎮、徽、甯、池、太、淮、揚十一府,廣德一州為南捲;四川、廣西、南、貴州四省,江南之廬、鳳、安三府,徐、滁、和三州為中捲。後因滇、黔、川、粵道梗,會試至者甚少,自康熙丙辰去中捲,止分南北。二十四乙醜,臺臣劉□題請復中捲,奉旨該部議奏。
  二十七戊辰,禮部以皇祖母太皇太後喪,請展會試期於三月初九。上念舉子貧者資斧難繼,命緩十日,於二月十九日初場。又從臺臣陸祖修議,考試官閱捲,舊例鄉場無過九月朔日,會場無過三月朔揭榜,恐內簾官草草塞責,緻有遺珠之嘆,特並寬期十日,務俾細心校閱,以拔真纔。至於謄錄所苛求細故,貼出不謄之弊,亦行禁止。除真草不完篇及題目差落以至七夫七蓋七結字相同等,照舊貼出,其餘小過及犯試官名字,俱不準貼。若墨塗油污捲面甚者,稟明監臨給換。
  康熙庚午,順天同考試官俱聘知縣,不點中、行、評、博,從上左都御史董納議也。嚮例十五房,是科因任縣知縣賀勳聘而不到,內監臨糾參,並春秋為一房,止十四房,從正主考王請也。
  ◎科舉三臨軒策士,鼎甲最貴,鼎元尤貴焉。然其間遭際亦有不同。崇禎庚辰,魏公藻德,鼎元不二而大拜,何驟貴至是也。迨甲申都城陷,而卒為闖賊所害。是科下第舉人及歲貢生俱蒙召對,稱旨者數十人,並賜進士。進士亦召對,稱旨者即授科道,亦變局也。癸未鼎元楊冰如廷鑒,不半載而遭國難,且罹清議,終身廢棄。是科榜眼為溧陽陳百史名夏,歸附本朝,不三、四戴(載)由少宰而大拜,究不剋終。探花宋其武之繩,亦附本朝,官不過編翰耳。即以本朝之鼎甲論,惟順治丁亥之呂公宮由狀元未幾而大拜。其餘即有位列大僚者,皆未登揆席也。他若鼎元戊戌科孫扶桑承恩,辛醜鼎元馬章民世俊,俱屈於短馭,不剋大展,尤可惜焉。惟韓,彭二元之會狀聯綴,玉峰徐氏立齋元文,首中順治己亥鼎元,伯兄健庵乾學,繼中康熙庚戌探花,仲兄果亭秉義,又中康熙癸醜探花。同胞兄弟,三登鼎甲,亦間世一見者耳。
  康熙二十八春,徐元文以戶部尚書拜相。
  殿試嚮於會試後三月十五日,至康熙壬戌,因駕幸奉天,五月鑾回,部議九月初七日殿試,特旨改九月初一日。至初四日,傳臚賜蔡升元、吳涵、彭甯求等及第,出身有差。
  康熙乙醜科,三月二十日殿試,賜會元陸肯堂狀元,第二名陳元竜榜眼,黃夢麟探花及第。因是科會榜前十名,皆主考官閱擬,將朱捲重謄進呈,請上親定名次,於揭曉前一日封付貢院,同諸中式試卷,公同拆號填榜故也。上定陸肯堂為會元,禦批示主考諸臣曰:朕未習時文,覽其大概,此捲時文格局醇正,二場
  工穩,三場議論好,猶恐未妥,卿等細加斟酌。皇上之虛懷延納蓋如此。
  ◎科舉四進士一科,鼎甲而外,最重館選。由庶常教習,養成宰輔之器,非泛然進士
  之比。前朝不由庶常,不入詞林,惟崇禎末間有之,推知行取入詞林者。不由詞林,不入內閣,自嘉靖後間有以外官而入閣者,要知皆非常格也。是以舊製殿試後,於新進士中,妙選少美質,學富纔優者,命學士為館師,俾教習之,課滿之日,以留館為貴,外補科道猶怏怏焉。本朝因之,始用點選。然每科得人,亦惟此為盛。第來留館者少,外補者多,外補科道者少,補部曹者多。康熙之初,會元如陳、如瀋、如黃,俱不得館選,惟宮以下科殿試,反始得之。庚戌而後,天子右文崇道,每選庶常,必采一時文望,故凡解元之登會榜者,必獲館選焉。
  然而求賢若渴之心,惟日不足,故於康熙十七戊午,特開博學鴻儒之選,命中外大僚各舉所知,無分山林朝野,在任在籍,並得應舉。詔以八月會集京師,上將親試之,後以道裏遼遠,事故不一,不能遽集,直至次己未三月朔禦試,取
  己亥進士彭孫通等五十人,分為二等,充纂修明史官,有職者照原官補翰林院侍讀,無官者悉除授編修、檢討,是又擴館選而大之矣。
  康熙壬戌,以殿試改期,館選至十月初八日始點。
  從來翰林官無每外轉之例。康熙二十五丙寅,上從部臣言,仿吏部屬官及科道每外轉之例,每掌院學士指摘四百員,會同吏部列名上請,候旨降外。
  自修撰而下對品外調,修撰調府同知,編修調知縣及三司首領,甚而有革職者。
  是,侍讀高萊以不謹革職。編修馮勖等二人補布政、????運司首領,亦翰林之變局也。至二十七戊辰秋,奉旨停止。
  ◎科舉五鄉會試中式者,各刻朱捲,分送親友。舊例:本房座師在第一頁上總裝批語於中式名次籍貫之後,四六駢儷,連篇纍牘,以後則同考官依次小批,末後兩大座師批取及中字。自順治己亥後,始革去分房名色,同考試官公閱公薦,遂無四六總評。是時,除受業師及教官而外,凡房師、座師、薦主及拜認等師,一概奉禁。會試中後,刻有大小題房稿,改稱京稿,嚮有同門稿,匯集一房,所中窗稿選刻,至是亦禁。嚮有《序齒錄》,匯刻同中式姓名、字、號,並所生、月、日、時及曾高祖考、妣、伯、叔、兄、弟、子、侄,婚娶履歷,每人一頁,各依齒,編列前後,裝訂書本分送,時已先行禁止。於是鄉會中式者,將前項履歷另刊一頁,裝於所刻朱捲之前,別有履歷一本,每人止刻字號、籍貫為一行,次列三代腳色為一行,人共二行,亦變局也。刻朱捲者,仿朱捲體,既列姓名於前,題下例無姓名,今題下復刻矣。由廩生中式者稱某府、州、縣學生,增稱增廣生,附稱附學生。今廩生中者稱廩膳生,非體也。
  康熙己未,御史大夫魏公象樞建議,以公閱反有推委之弊,不若仍舊分房,倘有情弊,可以專責,諭旨遵行,始復舊製。鄉會大主考,舊例一正一副,今會場添至四員,或更用總憲掌科參列,防範愈嚴矣。江南主考,嚮用詞林,後亦間用科臣部屬。至康熙戊午,用太僕少卿熊君一瀟,亦是特簡,而是科拔取最公,凡大有力者俱不獲售,可謂不負君恩矣。副主考李公迥,刑科給事中,亦清介著望,宜放榜後,翕然服衆也。是科監臨屬慕公天顔,乃江甯巡撫也。科條寬簡,亦從來未有。凡試卷除不完及污壞最甚而外,一概差失,並不許粘貼。宿場至次日午後,猶未謄完者,亦不許搶捲,直待謄完後類收,多士德之。康熙二十一壬戌正月,恭上太皇太後徽號,覃恩中外,凡牌坊、旗匾以及舉、貢、監費,花紅銀兩,前因兵興裁減者,準照舊全給。
  嚮來鄉會朱捲,惟中式者解部,餘皆棄去,好事者各就本府、縣收歸,俟諸生之有志者,每捲出銀二三錢購閱,其間點竄,往往有未竟,甚或不染一筆者,亦付之無可如何也。順治辛醜,始令會試朱捲,無論中式與否,必須細閱加評。
  至康熙二十辛酉鄉試,以科臣建議,凡朱捲,同考官務須細加評閱,中式呈堂者明註加褒,不中者亦必分別詳評,以示勉勵。揭榜後除中式朱捲解部外,其落捲即令本生各自領歸,倘有故誤,許本生據實告部。吾友周子鷹垂捲,因同考官點竄破句,三場誤謄他人作,具呈禮部題參,將同考官及收捲謄錄各官降革有差,士論稱快。
  鄉會試錄,舊例放榜後,將中式姓名依次開列,下註某府州縣學生,或增廣,或學生,或貢監生及習某經。前開監臨、提調等各職銜;次列主考及同考、彌封、對讀以至巡綽、供給等職銜;次列三場四書、五經、詔誥、論表、策問題目;次列前五名一、二、三場文字。匯刻印訂成本,兩主考為前序,監臨為後序,進呈後分給中式之傢,甚盛典也。自順治十八辛醜停刻,至康熙八己酉復刊。十四乙卯,因浙撫陳東直疏請停止,節省費也。二十三甲子,因俞科臣請,仍刊刻。及京師放榜後,物議沸騰。九月初三日,上諭九卿、詹事、科道、進士出身者,即刻赴午門外,公同磨勘順天鄉試朱捲,將不合式原中舉人汪起蛟等十二名,交禮部看守。主考秦鬆齡、王沛思,同考官王諄等七員,着吏、禮、刑三部
  會訊口供。十一日啓奏:徐樹屏、徐樹聲、史麒生、汪起蛟、朱廷迪五名,革去舉人。其餘七名,俱罰停科。主考二員、同考二員俱革職。其餘同考,降罰有差。
  奉旨:這次順天鄉試,情弊顯然,嚴審立見。朕從寬免其嚴審。其文體不正、文理悖謬舉人徐元文之子等,革去舉人。其餘照例議處。順天府進呈題名錄。奉旨:錄內第二名高曜,是何項監生。八十七名陳於荊,江南人,乃註廩膳生,明係訛誤,着明白具奏。原錄並發。
  從來京兆鄉試,同考試官,例用中、行、評、博六部主事及科甲出身知縣。
  康熙二十六丁卯,左都御史董納建議,以為中、行、評、博、主事,官階閑散,與在京監生,平日往還交好,入闈恐有情弊,主考監臨,嚮無統屬,一時難以稽察,請停其分房,專用科甲出身知縣,直隸不足,轉聘鄰省科甲出身教官,至期督撫遴選二十員,酌量道裏,俱於八月初一日至順天,初五日同主考官同入貢院,庶無前弊,奉有諭旨遵行。至八月初一日,直撫咨取簾官齊集京師。初二日,京兆尹奏聞,皇上傳九卿諭曰:往開列京官人數較多,尚防囑托,今外縣起送二十餘人,內進士不過十餘人,而所用者十六房,外人何難揣測,逐處鑽營,合照舊例,速開京官進來,朕行親點。隨於本日開進,二鼓時屏去左右,上親自批寫封固,發內閣,於初六日,中堂開拆,依單點進貢院。
  康熙二十六丁卯,江南鄉試,例值上江安徽撫臣監臨,安徽藩司提調,以撫臣薛鬥柱內升,敕印在兩江總督董公納所,而新撫楊素藴被命未幾,場期將屆,應聘內外簾官,安藩柯永升遂請總督監臨,處分已定。至八月初□日,楊撫兼程而至,未往安慶抵任,先來省城。董公遂以監臨事權還之,通省士子已竊議其躁而非體矣。至二十八日放榜,省城生監見中式者半屬膏粱子弟,同聲不平,遂於省城遍貼主考徇情受賄,相率於九月初三日先往文廟鳴鐘伐鼓,跪哭欞星門外。
  常熟知縣楊震藻,房官也,道經廟門下轎,諸生監群共毆之,碎其轎。又遇監試鳳廬道楊嘉,衆擁而前。楊雲:吾乃外簾,不司去取,衆捨之。而往正主考米漢雯署所,鼓噪肆駡。米令傢丁三十餘人執械馳逐,衆並驚散。米丁執十三人,縛
  送臬司李國亮,轉發江寧府署府糧廳趙顯,又發上元縣收審。米復報聞監臨,請具疏上聞。初四日,上元令於述統審十三人中,惟一生、一監、一武生,餘皆經過平民,詳覆臬司,臬司會議欲將平民釋放,安藩不可。楊撫即於初五日具疏入告,時總督董公奉命往淮上會勘河工,省中司道具文詳報。董公於初六日在高傢堰亦具疏題明。二十六日,督府回署,生監百餘人具呈控告,董公召入,當堂細訊顛末,雲巳拜疏,諸生各回候旨。次日,即傳臬司,將十三人暫釋,候命下定奪。督撫章下禮部,部議請敕督臣查審具題,後遇恩赦俱免。及禮部磨勘江南朱捲,不合式者十人,各罰停會試有差。米漢雯及副主考龔章俱照不謹例革職。
  ◎江南諸生監具控督院呈詞(據省報抄錄)為虐士虐民奇慘異變事。切以鄉試大典,不第朝廷名器攸關,士風視為隆替,是以聖諭諄諄,務必矢公甄別。豈意江南典試之米漢雯,壟斷操觚,公行賄賂,一榜之內,富貴者十居八九,而通省孤寒,未收一二。雖蹁躚王謝,不乏奇英,而落寞窮儒,豈無特出。緻十四府之生、監,激為不平之鳴,拜訴先師後,相與指摘。榜下千人擁擠,兼之風日摧殘,故守吏有毀榜之報。然生未經身列,亦不敢擅置一詞。至捏稱打毀公署,皆因通省士子,遵奉部文,求發敗捲,而米漢雯內愧於心,羞對多士,叱逐門外,士子遂而星散。豈漢雯慮物議洶洶,欲藉端搪塞,陡遣虎僕數十餘人,各執鐵尺短棍,邀截通衢,凡遇往來士民,即行捆綁,思以惡黨冤害無辜。生尚受毒刑,靴傷耳門,棍被太陽,雖一息僅存,而遍體鱗傷,復送上元縣監禁。堪憐守法士民,或垂白雙親,望禁門而慘籲;或髫稚子,被毒刑而哀啼。始以苞苴公行而激變通省士子,繼以黨棍冤民而驚駭各行罷市,誠近來未有之奇變也。伏乞太宗師大老爺親提嚴究,並賜拘米漢雯質審情形,按律參處。士子幸甚!百姓幸甚!
  ◎江南檄文竊以唐堯禦宇,尚有放殛元兇;司馬文章,不乏同升僻士。但豺聲未振,先見為難,豈鴟性橫張,斯心不昧。如今之貪賊米漢雯者,托足權門,獻鬆壽而謬稱阿舅;乞憐昏夜,拜菊叢而擠殺淵明。曩已布穢滇中,今復塵污南國。操觚顛倒,衹憑此日鼕烘;鎖院深沉,不記當辛苦。暗通鄉故,巧為楊億之拂衣;招攬親知,肯學夏卿之擺袖。違煌煌之天語,藐之聖言。“阿房宮”,賦就不傳;“鬱輪袍”,麯中誰賞?南金已盡,確是車載鬥量;隋珠靡遺,盡入奚囊木橐。趙公子海稅漏緇銖,偉矣名登二十;駱員外典庫滲些微,榮哉姓標六十。祖總憲、父督關,何須金雀生輝;內大成、外三壽,何必螢窗五夜。凡吾同輩,改圖短擔長鋤,自今以始,勿復懸梁刺股。太史公之貨殖,宜各究心;王安豐之持籌,仍須熟講。若泣無媒於學徑,誰憐白發盈頭;空愁不寐於鬆窗,莫問青陽逼歲。豈是歐陽之鼓噪,當為劉蕡以訟冤。請看今日之簪花耀彩,畢是若輩之鼠目
  獐頭。
  禮部為題明事。議得總督董等疏稱,江南放榜後,有生監百餘人,將榜文打破,放聲叫喊,擁入主考米署內,毀碎執事等項,現獲不知姓名十三人等因具題前來。查得科場條例內,如場後有等生儒,不咎學業之不精,惟恨主司之不明,無端造謗,撰構歌謠,已經嚴禁。今該督既稱其中有無黨援懷挾情弊,取具各犯確供姓名,另行具題等語,相應請敕下該督,現獲十三人,並有百餘人姓名,查明嚴審確實,具題到日,再議可也。
  禮部磨勘順天鄉試朱捲不合式者九人:屈如辰、穆宗道、王傢楨、謝宗玉、路得、李安迂(以上六名罰停會試一科)。瀋博、喬崇烈、何瑞明(以上三名罰
  停會試二科)。正主考楊大鶴、副主考王思軾及同考官兵部督捕主事趙增等,俱交吏部議處。
  禮部磨勘江南鄉試朱捲、墨捲,不合式者十人。四人罰停會試一科,六人罰
  停會試二科。正主考米漢雯、副主考龔章,俱照不謹例革職。
  解元張兆鵬,係鬆江人,即總督倉場戶部侍郎張□之子。王楨,係浙江學院王□之子。徐樹本、徐樹敏,俱得高中,是以不服。上元學生員趙建中,乃係遼東人,原任總督趙廷臣之孫,江南海關道趙□之子。駱鳴騶,係句容人,乃大富之子,撥入江甯府學。
  ◎科舉六(錄止鬆郡,自甲子始,就所見聞也。前此載在郡邑志可考耳)前朝天啓甲子科周鑣榜:黃德麟(青)、袁黃(華)、楊汝翼(華)、吳天胤(金)、陸磐(華)、郭繼周(華)、唐允諧(華)、張肯堂(華)、蔡文陛(上)、張元始(上)、章簡(華)、喬之文(上)、潘衷(青)、徐天麟(上)、朱永佑(上)、俞廷諤(華)、吳佳胤(北)、計安邦(北)。
  天啓乙醜科華琪芳榜:一甲:餘煌、華琪芳、吳孔嘉(三名俱外郡)、唐昌世、袁黃、張肯堂、單國祚、楊汝城(五名俱鬆郡)。
  天啓丁卯科瀋幾榜:主考:陳具慶。
  中式:張士範、唐昌齡(青)、陳於明(華)、張元瓏(上)、張安磐(府)、張玄之、王鐘彥、金於山(青)、王廷貞(上)、潘垣(上北)、李淑(青北)、施沾(青北)、陶良楫(北)、宋徵璧(北)。
  崇禎戊辰科曹勳榜:一甲:劉若宰、何瑞徵、管紹甯。
  中式:陳正中、施沾(姓李)、莊元禎、張元始、曹勳(本浙界而兼鬆籍)。
  崇禎庚午科楊廷樞榜:主考:薑曰廣、陳演。
  中式:夏廷球(府)、張世基(青)、黃徵蘭(上)、朱積(府)、陳子竜(青)、彭賓(華)、楊枝起(金)、張眉錫、何厚(名剛)、喬履將(上)、李待問(北)、徐期生(北)。祟禎辛未科吳偉業榜:一甲:陳於泰、夏曰瑚、吳偉業。
  中式:吳禎(天胤)、張世基、徐天麟、杜麟徵。崇禎癸酉科桂伸榜:主考:丁進、蔣德。
  中式:周汝誼(上)、薛靖(華)、楊懋官(青)、單恂(華)、葉兆竜(華,本姓平)。張安恭(華)、鬱汝持(華)、鄭雅孫(府)、朱紹鳳(上)、李愫(華)、瀋泓(北)、徐行(青)、徐銘常(府)、張壽孫(華)、朱在廷(北)、王陛彥(北)、吳文胤(華,後改名培昌)。崇禎甲戌科李青榜:一甲:劉理順、楊昌祚、吳國華。
  中式:楊枝起、翁元益、吳文瀛、朱永佑。崇禎丙子科章曠榜:中式:章曠(華)、包爾庚(上)、陳於王(上)、韓文昭(上)、鄭重光、錢綺(府,本姓李)、包塏(府)、袁國休(名定)、嚴在明(本姓徐,上海人,嘉定學)、徐纘高、朱襄孫(上)、陳玄燾、王宗熙(北)、徐世禎、奚士竜(府)、鬱繼垣、吳永孚(北)、葉日華(金)、莫日嚴(華)、徐銘敬(府)、李長苞(浙籍)、高汝量。崇禎丁醜科吳貞啓榜:一甲:劉同升、趙士春、陳之遴。
  中式:唐昌齡、陳子竜、章曠、夏允彝、袁定(原名國休)、包爾庚、奚士
  竜、吳培昌。崇禎己卯科湯斯祜榜:中式:張若羲(青)、諸舜發(府)、瀋竜(華)、陳正容、徐丙晉(華)、吳欽章(府)、唐汝玫(上)、張所珍(北)、顧其言(金)、徐氵存承(華)、瀋士英(府)、錢世貴(青)、錢嘉泰(青)、秦宜弘(青)。崇禎庚辰科楊瓊芳榜:一甲:魏藻德、葛世振、高爾儼。
  中式:單恂、錢綺、吳永孚、錢世貴、顧其言。崇禎壬午科盧象觀榜:中式:陸慶衍、陸亮輔、張之、陸慶臻、陸慶紹、許啓源、袁國梓、宋之蘭、張黼、朱在鎬(北)、徐孚遠(北)。
  崇禎癸未科陳名夏榜:一甲:楊廷鑒、陳名夏、宋之繩。
  中式:張若羲、瀋士英、李待問、徐丙晉、陸亮輔、鬱汝持、陸慶衍、王宗熙、宋徵璧、張之、朱積、瀋泓、瀋竜。
  本朝順治乙酉科張九徵榜:主考:成剋鞏。
  中式:李延榘、張安茂、宋徵輿、徐鼎、曹垂燦、周茂源。
  順治丙戌科李棠榜:主考:馮銓。
  一甲:傅以漸、呂纘祖、李棠。
  中式:闕。順治丙戌秋復行鄉試範竜榜:中式:何鏗、姚騰芳、顧鏞(後改名大申)、曹爾堪(浙籍)。順治丁亥復行會試李人竜榜:正主考:馮銓。副主考:宋維(名權)。
  一甲:呂宮、程芳朝、蔣超。
  中式:張安茂、諸舜發、徐鼎、宋徵輿、曹垂燦。順治戊子科袁大文榜:主考:梁清寬。
  中式:王廣心、姚世曙、許纘曾、陸振芳、施維翰、王日藻、田茂遇、郭藩(本姓袁,後改名袁璇)、鬍復誠。順治己醜科左敬祖榜:主考:範文程、洪承疇、王文奎、宋權。
  一甲:劉子壯、熊伯竜、張天植。
  中式:許纘曾、何鏗、王廣心、周茂源、陸振芳、朱紹鳳、袁國梓。順治辛卯科袁孟義榜:大主考:黃機。副主考:高珩。
  中式:瀋荃、張有光、陸夢蛟(姓高)、王之明(姓程)、章本練(後改名霖)、陸鳴珂、徐士吉、朱錦、張郴、方文席(北)、陶忄岑、陸廣(俱浙籍)、瀋、楊應標(浙籍)、張錫懌。順治壬辰科程可則榜:大主考:鬍統虞。副主考:成剋鞏。
  一甲:鄒忠漪、張永祺、瀋荃。
  中式:李愫、瀋荃、許啓源、徐士吉、李廷榘、顧大申(原名鏞)、施維翰、曹爾堪。順治甲午科朱朝桂榜:大主考:薑元衡。副主考:馬燁曾。
  中式:單、蔡文炳、張淵懿(北)、董含、潘堯彩、宋祖、顧昌時、夏長泰、馮善世(上二名北)。順治乙未科秦釒式榜:大主考:金之俊。副主考:鬍兆竜。
  一甲:史大成、戴王綸、秦釒式。
  中式:陸鳴珂、王之明、王日藻、夏長泰、張有光、章霖、潘堯彩、張雲孫、張錫懌。順治丁酉科蔣欽宸榜:大主考:方猶。副主考:錢開宗。
  中式:何炳、黃樞、周官、王又、莫春芳、葉映榴、唐子瞻(姓趙)、李樞、張士紳、張一鵠、陸篪(上三名俱北、)張陳鼎(浙籍)。順治戊戌科張貞生榜:大主考:傅以漸。副主考:李{尉}。
  一甲:孫承恩、孫一致、吳國對。
  中式:陸夢蛟、張一鵠、瀋。順治己亥科復行會試朱錦榜:大主考:劉正中。副主考:衛周祚。
  一甲:陸元文(姓徐)、華亦祥、葉芳靄。
  中式:朱錦、陸篪。順治庚子科申穟榜:大主考:譚篆。副主考:諶名臣。
  中式:董俞(金)、朱忄詹(姓王)、諸嗣郢(青)、朱廷獻(上)、宋慶遠(府)、朱玉(青,昆山人)。順治辛醜科陳常夏榜:大主考:衛周祚。副主考:成剋鞏。
  一甲:馬世俊、李仙根、吳光。
  中式:葉映榴、董含、王又、唐子瞻、諸嗣郢、宋慶遠。康熙癸卯科馬晉錫榜:大主考:王勖(編修)。副主考:王日高(工部給事)。
  中式:王頊齡、張、吳元竜(北)、程文彝、張世綬(北)、朱袞(浙籍)。
  康熙甲辰科瀋珩榜:一甲:嚴我斯、李元振、秦宏。
  中式:吳元竜、程文彝。康熙丙午科儲方慶榜:中式:金維甯、錢芳標(北)。康熙丁未科黃礻乃緒榜:一甲:繆彤、張玉裁、董訥。
  中式:闕。康熙己酉科牛奎渚榜:中式:王元臣(青)、程化竜、黃雲企、張集、顧昌祚、瀋蕖(俱北)。康熙庚戌科宮夢仁榜:一甲:蔡啓傅、孫在豐、徐乾學。
  中式:黃雲企、王元臣、程化竜。康熙壬子科陸輿榜:主考:瀋允範。
  中式:張守、張起胤(本姓顧,後改名啓祚。)何綏來(姓焦)、範勰、金然(本姓周,北)、龔爾美(姓周)、唐子鏘(北)、錢芳模、王鴻緒(原名度心)。康熙癸醜科韓榜:一甲:韓、王鴻緒、徐秉義。
  中式:王鴻緒。康熙乙卯科施震銓榜:中式:楊、瀋藻、張翼(北)、高層雲(北)、閔瑋(北)、彭開(北)、張士釒宏(浙)、瀋業。康熙丙辰科彭定求榜:一甲:彭定求、鬍會恩、翁叔元。
  中式:楊、張啓祚(姓顧)、王頊齡、範勰、張集、高層雲、唐子鏘、朱袞、彭開。康熙丁巳科潘麒生榜:主考:趙士麟。
  中式:艾汝成、陳琰、瀋宗敘、陸祖修、宋志梁、何康錫、鬍昆、王九齡(是科特試,現到監生員,不得與試)。康熙戊午科宋衡榜:大主考:熊一瀟。副主考:李迥。
  中式:陸燧、陳嘉璧、王師旦、曹泰曾、楊繼祖、金甫(本姓錢,北)、瀋宗敬、董德其。康熙己未科馬教思榜:主考:馮溥、宋德宜、楊雍建、葉芳靄。
  一甲:歸允肅、孫卓、茆薦馨。
  中式:金甫、朱廷獻、王師旦、陸祖修。康熙辛酉科鬍任輿榜:主考:朱彝尊。
  中式:馮瑞(府)、戚懿(金)、姚弘緒(婁)、路垓(北)、徐賓(北)、曹國維(北)、張映璧(浙籍)。康熙壬戌科金德嘉榜:大主考:黃機。副主考:張英。
  一甲:蔡升元、吳涵、彭甯求。
  中式:曹國維、金然、宋志梁、王九齡、王生。康熙甲子科潘宗洛榜:中式:張淵、戴有祺、李登瀛、高曜、施是培、姚釗(上三名北)。康熙乙醜科陸肯堂榜:主考:張士甄、王鴻緒、孫在豐、董訥。
  一甲:陸肯堂、陳元竜、黃夢麟。
  中式:馮瑞、瀋藻、高曜、李登瀛。康熙丁卯科張兆鵬榜:大主考:米漢雯。副主考:龔章。
  中式:張兆鵬(華)、張永申(上)、潘軼美、王楨、吳元詒、王原、張王(北,本姓王)。康熙戊辰科範光陽榜:主考:王熙、徐乾學、成其範、鄭重。
  一甲:瀋廷文、查嗣韓、張豫章。
  中式:瀋宗敬、王原、王、張豫章(名翼)、徐賓。
  康熙庚午科劉輝祖榜:主考:王尹方。副主考:裴袞。
  中式:王鎬(上)、聶恆(府)、劉貞吉(上)、張德純(青)、薑遴(北)。
  康熙辛未科張瑗榜:主考: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王士禎。
  一甲:戴有祺、吳、黃叔琳。
  中式:薑遴、吳、陶爾穟、姚弘緒、王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捲二捲三捲四捲五捲六捲七捲八捲九捲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