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正解   》 第2节:第一节 何为仁(1)      Liu Dejiang

  第一章仁者爱人
  第一节何为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二十二章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二十七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第六章
  仁者有爱
  《论语》中论"仁"有五十八章,共谈到一百零五次,其中孔子的学生问"仁"有九处,但孔子给出的答案每次都有不同。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每次的内容都不一样呢?究竟孔子所说的"仁"有没有一个定论呢?我们可以从他对子贡和曾子所说的"予一以贯之"中看出,孔子对他所推崇的"仁"一直都是有一致的见解的,只是他从多个方面来作了论述罢了。据文献记载,可以初步断定"仁"和"仁人"这些词是西周人所造的。"仁"字最初源于两个人相亲相爱,"仁人"是一个王朝或是封国建立牢固的统治秩序所不可缺少的。将"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并建立了一套仁爱的理论,则是从孔子开始的。
  说到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大家一定会想到四个字,那就是"仁者爱人"。"爱人"是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包含了很多为人的道理。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首先要"亲亲",做到"入则孝,出则悌",然后才能达到"泛爱众",这与墨子的博爱有所不同了。
  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之本。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一》)。也就是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做出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够尊敬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未曾有过的事。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为什么说"孝悌"是"仁"之本呢?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一份孝,那外表就会毫无掩盖地流露出来这种真切、自然的感情,那么一个深深地爱着自己父母的孝子必然是心气和顺、和颜悦色的。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爱。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好的人,会懂得去爱人。所以说,孝悌是仁之本。
  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要做到孔子所说的"仁"实在是太难了,对自己的父母好是可能,但是还要去爱别人,那就太难了点,要做到"泛爱众"就更难了,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孔子则一直相信仁心仁道都不远人,求得仁心仁道并不难,正如他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难的是要真正达到那种他所期望的仁的境界。想必也只有孔子心中的那些圣人才能达到。
  在孔子心中,他所有的学生中,只有颜回算得上仁者。下面这则故事,或许能帮我们找到一些关于为什么说颜回算得上仁者的答案。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颜回三个人陪同孔子出游,一同来到了鲁国边境的农山。山下是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却没有耕种,长满了野草。由于鲁国的国势衰弱,常常遭到强大的齐国、楚国等国的侵扰。农山下的这块土地正好是鲁国与齐、楚等国的边境,从这里出发可以到齐国、楚国,齐国和楚国也可以从这里入侵,进入鲁国。孔子看着肥沃的土地却因地处交界处而荒芜,感到十分惋惜。他叹了一口气说:"你们三个人就前面这块荒地谈谈各自的想法,让我来听听。"
  子路是一名武将。老师的话刚刚落音,他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道:"我愿担当起保卫鲁国的责任,敌人的军队若从这里侵入,我就穿上威武的军装,高举战旗,吹起号角,擂响战鼓,率领一支军队冲向敌军,夺过他们的帅旗,杀得敌人望风而逃。我再乘胜扩大鲁国的疆土,使鲁国强大起来。"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完毕后,还没等别人搭话,子路又自豪地说:"这只有我仲由才做得到。子贡和颜回,你们就跟在我后边立功吧!"孔子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淡淡地说:"真是一名勇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序言第2节:第一节 何为仁(1)
第3节:第一节 何为仁(2)第4节:第一节 何为仁(3)
第5节:第一节 何为仁(4)第6节:第一节 何为仁(5)
第7节:第一节 何为仁(6)第8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1)
第9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2)第10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3)
第11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4)第12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1)
第13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2)第14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3)
第15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4)第16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5)
第17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6)第18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7)
第19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8)第20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1)
第21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2)第22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3)
第23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4)第24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5)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