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糧食戰爭   》 第2節:糧食戰爭(2)      拉吉-帕特爾 Raj - Patel

  為此美國采取兩手策略:先是大量買入工業品,庫存增加以防工業品漲價;同時廉價出口糧食,把各國農業擠垮,進一步讓農業上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兩手策略既可以對石油漲價來一個有力的反製,又可以檢驗世界各國糧食口袋是否牢靠。如果這個反製不得力,又能通過法案准許開發近海石油。在這一輪漲價之中,許多國傢都露出了自己最脆弱的馬腳。
  目前農産品出口占美國農業總銷售量的比例高達25%。各國農業受美國廉價農産品衝擊,很多已經崩塌。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淨出口國,此後美國靠巨額財政補貼生産的大豆進入中國市場。2000年,中國大豆年進口量首次突破1 0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此後幾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額連續攀升,而中國大豆生産卻沒有補貼,這種不公平競爭的結果使中國農民生産大豆越多賠得也越多。結果本土的大豆生産逐步萎縮,2006年黑竜江省大豆種植面積比2005年減少了25%,而2007年大豆種植面積比2005年減少40%左右。最近10多年裏,中國大豆産量由原來的世界第一,退居為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後的世界第四。每多進口100萬噸大豆,就可能造成130萬農民“失業”。
  2.能源政策在石油能源和生物能源之間的變動:主控了工業品和糧食品之間的價格戰
  失業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廉價工業品生産綫。開始為美國織布製鞋,幾千萬雙鞋才能換回一架波音飛機。美國低價買入這些包含了大量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的工業品,把污染和通脹留給了中國。
  一般工業品從投資到生産、到市場再到有點回報,基本上都是2~3年的周期,而農業周期大都是1年。如果農産品和工業産品之間競爭,顯然工業品會被動,轉嚮成本大。如果存在着補貼,那麽這個補貼成本也大於農業補貼。正是看到這一點,美國的生物能源戰略是勝多敗少。但是如果大傢是惡性競爭,工業品減少供應,那麽2~3年後工業品價格必然上升,反報一箭之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糧食戰爭(1)第2節:糧食戰爭(2)第3節:糧食戰爭(3)第4節:糧食戰爭(4)
第5節:糧食戰爭(5)第6節:糧食戰爭(6)第7節:糧食戰爭(7)第8節:糧食戰爭(8)
第9節:糧食戰爭(9)第10節:糧食戰爭(10)第11節:糧食戰爭(11)第12節:糧食戰爭(12)
第13節:糧食戰爭(13)第14節:糧食戰爭(14)第15節:糧食戰爭(15)第16節:糧食戰爭(16)
第17節:糧食戰爭(17)第18節:糧食戰爭(18)第19節:糧食戰爭(19)第20節:糧食戰爭(20)
第21節:糧食戰爭(21)第22節:糧食戰爭(22)第23節:糧食戰爭(23)第24節:糧食戰爭(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