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大學中庸今註今譯 》
大學今註今譯(1)
王云五 Wang Yunwu
宋天正 Song Tianzheng
子程子①曰:“大學②,孔氏③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④、孟⑤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朱子編訂大學一書,是依據程子所定的原本,所以朱子在本書的前面,先引述程子的一段話。朱子名熹,晚號晦翁,宋朝婺源(今安徽省婺源縣)人。紹興進士,歷仕高、孝、光、寧四朝,纍官寶文閣侍製。其治學大抵窮理以致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宋代理學至朱熹而集其大成。其講學之所曰考亭,宗之者稱考亭學派。又朱熹之父朱鬆嘗讀書於安徽省歙縣之紫陽山,故熹居福建省祟安縣仍榜其廳事曰紫陽書室。因此後人亦稱熹為紫陽學派。世稱朱子,又稱朱文公。
[今註]
①程子名頤,字正叔,洛陽人,宋朝大儒,世稱伊川先生。其學本於誠,主於窮理,從學者甚衆。
②大學,本為《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宋以前並不單行,北宋仁宗天聖八年,以《大學》賜給進士王拱宸等,這或許就是《大學》單行的開始。後二程子有《大學》兩定本,至南宋淳熙間,朱熹把它和《中庸》從《禮記》中取出,與《論語》、《孟子》合而為四書,復為之釐定章句與集註。《大學》凡有三本:一為古本《大學》;其間節次稍有不相承者,蓋古人文法疏簡,辭或不屬,而意實可通,要於立言之旨無害。二為石經《大學》;節次不及古本,且中間竄入顔淵問仁至非禮勿動句,疑好事者為之。三為程明道先生與其弟伊川先生《大學》兩定本,節次均不同。今本章句,為伊川所序次;而匯為經一章,傳十章,則為朱子所定。
③孔氏,即孔夫子。
④論,指《論語》一書。
⑤孟,指《孟子》一書。
[今譯]
程子說:“《大學》是孔子留傳下來的書,為初學的人進修德行的門徑。到現在還能看得出古人做學問的次序,全靠這本書的存在;至於《論語》、《孟子》還在其次。求學問的人必須從這本書去學,那就差不多不致有錯了。”
大學①之道,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於至善④。
知止⑤而後⑥有定⑦,定而後能靜⑧,靜而後能安⑨,安而後能慮⑩,慮而後能得{11}。物有本末{12},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13}者,先治其國{14};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傢{15};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16};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17};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18};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19};緻知在格物{20}。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21},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22}以至於庶人{23},一是{24}皆以修身為本。其本{25}亂而末{26}治者否矣;其所厚{27}者薄,而其所薄{28}者厚,未之有也。
[今註]
①大學,《禮記》篇名。《禮·大學》疏引鄭目錄雲:“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於天下,卻本明德所由,先從誠意為始。”朱子註:“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按大學,我國相沿為大人之學,取其有別於幼學及小學。為講究立身治世基本學問的一本書,其中包括自修身以至齊傢治國平天下的一貫大道理。
②明“明德”:上一個“明”字是動詞,下一個“明”字是形容詞。朱子註:“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這裏朱子所言天賦靈明的德行,即王陽明所謂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
|
|
凡例 | 大學今註今譯(1) | 大學今註今譯(2) | 大學今註今譯(3) | 大學今註今譯(4) | 中庸今註今譯(1) | 中庸今註今譯(2) | 中庸今註今譯(3) | 中庸今註今譯(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