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京劇大師程硯秋:戲劇宗師一生中的若幹片斷   》 第2節:嚴酷的學藝生涯(1)      鬍金兆 Hu Jinzhao

  嚴酷的學藝生涯
  傢道敗落,缺衣少食,給幼小的程菊儂的心靈留下創傷。他很懂事,不大愛說話,能體諒母親的難處。因為窮,他衹念過一年私塾。
  母親動了讓兒子學戲的念頭,又怕兒子太小受不了學戲的苦,就同兒子商量。程菊儂既懂事又倔強,知道自己不是梨園世傢,人傢要能收做徒弟已是萬幸,傢裏就能少一個人吃飯。至於受苦,他倒不怕,說:"人傢受得了,我也受得了。"此外,他小時候看過不少名角的好戲,從心眼裏喜歡,也真想去學戲。
  一天,母子倆換上幹淨的衣服,湊錢打了送禮的蒲包,跟着花臉鄰居從天橋經虎坊橋來到騾馬市魏染鬍同榮蝶仙傢中--這是給程菊儂找的學戲的師父。
  榮蝶仙是唱花旦、刀馬旦的,在清末陸華雲先生辦的長春科班坐科學藝,與故去不久的"活關公"李洪春是同門師兄弟。此時,榮蝶仙二十多歲,正搭班唱戲,同時也帶幾個徒弟。他見了程菊儂,上下打量了一下,覺得模樣不錯,是個唱戲的坯子,就說:"這孩子還不錯,我收下了,讓他傢裏人立'文書'吧。"
  母親在猶如賣身契的"文書"上畫了押,含着淚叮囑兒子:"要孝敬師父、師娘,要好好學戲,記住,說話要謹慎,不要占人傢便宜,尤其在錢財上,更不能這樣。"菊儂邊聽邊點頭,母親忍淚一狠心扭頭走了。
  拜師學藝,為何還要寫"賣身契"?這涉及早年培養戲麯演員的帶有極大封建性的行規。
  舊時代培養戲麯演員,不外三種方法:一種是出錢請教師教戲,先投資後收益,多是傢道殷實的梨園子弟。因為出了錢,教師比較客氣,學生不太受罪。梅蘭芳就屬於這種,他靠祖父梅巧玲的餘蔭,傢道也還不錯,纔請得起老師。采用這種方法的是少數。另兩種方法是進科班學藝和"寫"給老師當"手把徒弟",這是多數,大部分是貧寒子弟,既謀衣食,又求技藝。這兩種方法封建性很強,對學生很殘酷,等於是賣身隸。尚小雲是三樂科班出身,程硯秋是"手把徒弟",荀慧生則先是"手把徒弟"後又入了科班。
  "手把徒弟"是由師父個別傳藝。這比科班更黑暗。拜師時要立文書字據,規定年限任打任駡,生老病死、覓井逃亡,師門概不負責;學徒期間,演出收入全歸老師。學生學藝之餘,還要承做師門中各種雜務,伺候師父師娘,抱孩子倒夜壺。個別品行不端的老師,還任意摧殘學生的身體,甚至霸占女學生,所謂"先睡覺後傳藝"。
  那麽程硯秋是幾歲拜師學的藝?程的自傳文章《我所走過的道路》中說:"六歲因傢赤貧"拜榮蝶仙為師學藝,故多人沿其所說。不過其中有矛盾。程六歲時為1910年,清王朝還未倒,哥哥還在當差,他傢的"鐵桿莊稼"還有,傢道雖中落,還不至一貧如洗,而且他幼年隨母親出城看戲,已略記人事,從小翔鳳鬍同搬出時恐已四五歲,至六歲一年多之中怎能搬好幾次傢?赤貧應在民國以後。又,他在同文中說:"十一歲時開始登臺演唱",又據程未發表的手書年表中說:"學一年演於春陽友會,入丹桂開始正式演出。"若六歲拜師,那"學一年"就是七歲;而又說"十一歲開始演出",此時他已有四年藝齡就不可能纔"開始登臺"了,故文中前後矛盾。何況,榮蝶仙收徒弟也為謀利,不可能在傢中白白養活他五年。因此推算,程硯秋拜師學藝大概不(太可能)是六歲,而應是十歲左右。
  六歲也好,十歲也罷,反正他入師門時還是個孩子。偏偏遇上了一個極為殘暴的老師。這也難怪,那個時代講究"不打不成材",師父對徒弟很少有不粗暴的。
  榮蝶仙脾氣很不好,對徒弟十分兇狠,稍不如意就拳打腳踢。那時也興"打"。程菊儂一進師門就成了小聽差的,伺候師父師娘,幹雜活,抱孩子,每天頂着星星起來,半夜才能睡下,挨打受駡更是傢常便飯。
  一次,剛練完早功,榮蝶仙馬上讓他吊《宇宙鋒》的唱腔。琴師趙硯奎按老方法拉,他開始有點發蒙,一時張不開嘴,榮蝶仙大怒,立時狠狠地打了一頓板子。由於剛練完撕腿,血還未換過來,一頓毒打,把血凝聚在腿腕子上,留下了一個淤血疙瘩。二十年後,他訪歐時,纔在德國動了手術,治好了這個毛病;心靈上的創傷卻是永遠無法平復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第1節:編者的話 引言第2節:嚴酷的學藝生涯(1)第3節:嚴酷的學藝生涯(2)第4節:幸遇明師(1)
第5節:幸遇明師(2)第6節:幸遇明師(3)第7節:幸遇明師(4)第8節:聲名初起(1)
第9節:聲名初起(2)第10節:聲名初起(3)第11節:聲名初起(4)第12節:聲名初起(5)
第13節:聲名初起(6)第14節:聲名初起(7)第15節:程派大成(1)第16節:程派大成(2)
第17節:橫眉冷對(1)第18節:橫眉冷對(2)第19節:橫眉冷對(3)第20節:橫眉冷對(4)
第21節:生活一變(1)第22節:生活一變(2)第23節:生活一變(3)第24節:生活一變(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