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领导讲话宝典:提升领导讲话魅力的十大谋略   》 第2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2)      苗发勇 Miao Fayong

  1.在上司心目中争取一席之地,可能关乎您的仕途
  据说朱元璋做皇帝后,想攀附他的昔日伙伴很多。其中一位来找他,对他说:“微臣当年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后心中窃喜,当即就封他做了大臣。还有一位见到朱元璋,一见面就说:“老朱,咱哥儿们以前都帮人打工。一次,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未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汤也泼了。你只顾抓地上豆子吃,却连红草叶也送进嘴里,谁料叶子卡在喉咙,使你很痛苦。幸好我叫你把青菜叶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带下去……”朱元璋被人揭了老底,嫌他讲话不顾体面,龙颜大怒:“给我推出去斩了!”其实,两人讲的是同一件事,结果一个封官,一个被杀。这个故事,如果联系今天的实际,就是:不善讲话者虽然不会被杀头,但离倒霉也就不远了。
  有人说,当今世界有三大武器,即原子弹、电脑和口才。也有人说,领导干部要练好嘴皮子、笔杆子。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您的上司了解您有很多途径,但最直接、最现实、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当面听您进行工作汇报。此时,您的思路思想、综合能力、工作政绩等等,就全凭一张嘴了。因为您的领导比您更忙,可能没时间到您的“封地”卧底调查您的工作。很多时候,领导对您的印象,也就由您的嘴而形成了。自古以来,因汇报而升而降的官员多得很,丢脑袋的也大有人在。
  2.在下属中扩大影响力,可能关乎您的威信
  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深有感触地说:“议会是一个演讲的政府。在这一组织形式内,口才的力量成为一位政治家所能拥有的全部品质之中最可称道的。”威廉?皮特年仅24岁,虽然皮特缺乏经验和政治头脑,但凭着他杰出的口才而被世人称颂,成为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现在的下属可不是往日那种好糊弄的主儿,个个猴精猴精、机灵得很。如果您的讲话像白开水,或者鹦鹉学舌,遇事讲不出个“小老鼠上灯台”,下属就很难信服您,更别说死心塌地听从您的调遣,卖命似地配合您的工作。顶多当面对您打哈哈,拍您马屁,可转过脸就议论您:没水平!
  毛主席他老人家善于运用讲话艺术,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讲得生动有趣。他的讲话,充满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典故和民间故事。他用这些群众喜欢接受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说明马列主义的思想核心,使马列主义以中国的民族形式、中国的风格和气派出现在大家面前,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把马列主义哲学变成自己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他高超的讲话艺术,教育着人,鼓舞着人。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使革命战士忘记一切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义无反顾地献身革命。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毛泽东没有这么高超的讲话艺术,人心怎样凝聚,士气怎样鼓起来。
  再看温家宝总理。通过他在各种场合的讲话,13亿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他朴实无华、亲民爱民的品格留下了深刻印象。2003年在海南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共赢》的讲话。在这样严肃的场合,讲这样重大的国际性话题,面对的又是中外高官,温家宝总理没有官话套话,短短20分钟的演讲,引起了与会的一千多人响起7次长时间的掌声。
  尤其在演讲最后,温家宝引用了一句中国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为它的果实吸引人,树下自然就踩出了一条路。亚洲的合作、发展和共赢,是无限光明、美好和吸引人的伟大事业,只要亚洲各国真诚努力,脚下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巧妙的引用和通俗的解释、恰当的比喻,让听众倍感亲切, 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群众中增强公信力,可能关乎您的口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1)第2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2)第3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3)
第4节:一、为官须练“嘴上功”(4)第5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1)第6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2)
第7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3)第8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4)第9节:二、枯燥讲话讨人嫌(5)
第10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1)第11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2)第12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3)
第13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4)第14节:三、精彩讲话“八音盒”(5)第15节:一、做好三种人(1)
第16节:一、做好三种人(2)第17节:一、做好三种人(3)第18节:一、做好三种人(4)
第19节:二、善用三件宝(1)第20节:二、善用三件宝(2)第21节:二、善用三件宝(3)
第22节:二、善用三件宝(4)第23节:二、善用三件宝(5)第24节:二、善用三件宝(6)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