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中國高端訪問3:推動中國科技進程的20人   》 第2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2)      餘瑋 Yu Wei    吳志菲 Wu Zhifei

  中科院在黃淮海平原圍繞治理中低産田和發展農業生産的聯合攻關,在短短幾年內取得顯著成效。在工作的重點地區也是原來的重災低産區的魯西北、豫北、皖北和河北滄州的8個地市,1993年糧食總産淨增56億公斤,增幅34.6%;年平均增長5.81%,而黃淮海平原全區平均年增是3.83%,全國同期年平均衹增長了1.28%。中科院的示範基地和成果推廣不但在8個地市産生了巨大經濟效益,而且為全國農業綜合開發的全面展開起到了引路和帶動作用,為結束20世紀80年代後期農業生産徘徊不前的局面,促使90年代前期的快速發展,以至到1998年全國糧食總産量上到5000億公斤的新臺階,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和豐富的技術經驗。
  "黃淮海戰役"不僅為促進我國糧食增産發揮了帶動作用,而且在科學院成為廣為傳頌的"黃淮海精神",其實質就是科技人員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協作攻關的團隊精神,深入實際的務實精神,持之以恆的科學精神。
  1986年6月,國務院總理李鵬、國務委員陳俊生和9個部委領導視察了禹城試驗區。1988年7月27日,國務院作出了"關於表彰奬勵參加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實驗的科技人員的决定"。中國科學院21位同志分獲一級、二級和榮譽奬,其中獲一級奬的同志應國務院邀請,到北戴河休假,並受到黨和國傢領導人接見。
  1999年起,我國糧食出現了連續5年下滑的情況。在這之前,李振聲在一些場合就談過糧食下滑的問題,但未引起人們重視。2004年,李振聲在中國科學人文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糧食恢復性生産,時不我待》的演講,引起了各方面的關註。"這次人文論壇我覺得是個機會,就做了一些準備。發現問題確實嚴重,從1998年的10245.9億斤,到2003年已經下降到8613.4億斤,5年減少了1632.5億斤;人均糧食從821斤下降到667斤,相當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後退了20年。我就如實地講了出去,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當時,李振聲在演講中分析了減産的原因,發現70%以上的因素是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不到30%因素是糧食單産的下降。這其中政策因素起了主導作用,因此他提出爭取3年實現糧食恢復性增長的建議。從現在實施的情況看,由於中央采取了有力的支農措施,連續多年實現了恢復性增長,2004年恢復到9389.4斤,2005年恢復到9680.0億斤,2006年達到9949.0億斤,已近1萬億斤。
  2005年4月,李振聲在博鰲論壇上又有一個發言,廣受世人關註。原來,在1994年,美國農業和環境問題專傢萊斯特·布朗在《世界觀察》上撰文提出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他的結論是:中國到2030年,若人均糧食消費水平達到現在的臺灣水平或美國水平的一半,進口糧食就將達到3.78億噸。而世界糧食出口總量卻不足3億噸。到那時,不僅中國養活不了中國,世界也不能養活中國。
  李振聲在博鰲論壇上的發言是對10年前布朗"誰來養活中國"論調的回應。"布朗'誰來養活中國'的質疑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當時我認為這對我國的農業發展有警示作用,應該重視,但對一些推論和預測的情況我也有不同的看法。"
  當時,博鰲論壇圓桌會議的主題是"中國和平崛起與亞洲的新角色"。當時,應邀出席的李振聲想到要談和平崛起,不能避開中國的糧食問題,那就必須對布朗提出"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做出回答。在消化和提取出了布朗的主要論點和論據之後,李振聲調取、分析我國近15年的有關數據,與布朗預測的情況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布朗的預測結果並沒有兌現,於是决定"舌戰"這位美國學者。
  李振聲激動地說:"我們對比的結果是,布朗的推論不正確,不符合中國實際!第一,人口增長速度比他預計的慢了三分之一,布朗預計後40年人口年平均增長1200萬,而2003年我國人口實際增長衹有761萬;第二,人均耕地減少的速度不像布朗預計的那樣嚴重,因為通過遙感測定我國耕地面積比原來公佈的傳統數字多出了36.9%;第三,我國糧食15年合計進出口基本持平,淨進口量衹有879.4億斤,相當於總消費量0.6%,微不足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中心
第1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第2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2)
第3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3)第4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4)
第5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5)第6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6)
第7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7)第8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8)
第9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9)第10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0)
第11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1)第12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2)
第13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1)第14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2)
第15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3)第16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1)
第17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2)第18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3)
(1)(2)
(3)(4)
(5)(6)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