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古文觀止   》 捲二 周文      吳楚材 Wu Chucai    吳調侯 Wu Diaohou

  捲二 周文
  呂 相 絶 秦 成公十叁年 《左傳》
  晉侯使呂相絶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
  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穆公不忘舊德,俾我
  惠公,用能奉祀於晉;又不能成大勳,而為韓之師。亦悔於厥心,用集我文公,是
  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徵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
  胤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
  鄭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帥諸侯秦圍鄭。秦大夫不詣於我寡君,擅及鄭盟,諸
  侯疾之,將致命於秦。文公恐懼,綏靖諸侯。秦師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於西也。
  無祿,文公即世,穆不為吊,衊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餚地;姦絶我好;伐
  我保城。殄滅我費滑;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傢。我襄公未忘君之舊
  勳,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餚之師。猶願赦罪於穆公,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
  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剋逞志於我。
  穆、襄即世,康、靈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
  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猶不悛,入我河麯;伐我涑川;
  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麯之戰。東道之通,則是康公絶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利吾
  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農功;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君亦
  悔禍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吾與女,同好棄惡,
  復修舊德,以追念前勳。』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君又不
  祥,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君來賜命曰:『吾與女
  伐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於使。君有二心於狄,曰:『晉將伐女。』
  狄應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惡君之二叁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
  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叁公,楚叁王,曰:“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
  不𠔌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 就寡
  人。
  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
  其承寧諸侯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耙盡布
  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
  駒 支 不 屈 於 晉 襄公十四年《左傳》
  會於嚮,將執戎子駒支,範宣子親數諸朝。曰:“來,薑戎氏。昔秦人迫逐乃
  祖吾離於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
  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 ,則職女之由。詰朝之
  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衆,貪於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
  是四嶽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
  驅其狐狸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於今不貳。
  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捨戍焉,於是乎有餚之師。晉禦其上,戎亢
  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
  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於時,以從執政,猶餚志也。豈敢
  離惕?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
  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焉!”賦青蠅而退。
  宣子辭焉。使即事於會,成愷悌也。
  子 産 告 宣 子 輕 幣 襄公二十四年 《左傳》
  範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二月,鄭伯如晉。子産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
  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傢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
  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
  國貳則子之傢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
  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傢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
  則能久。詩云:『樂衹君子,邦傢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
  生我,而謂子瀎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宣子說,乃輕幣。
    晏 子 不 死 君 難 襄公二十五年 《左傳》
  崔武子見棠薑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
  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
  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
  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 ,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
  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
  門啓而入,枕屍股而哭。興,叁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
  也,捨之得民。”
  子 産 論 政 寬 猛 昭公二十年  《左傳》
  鄭子産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
  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 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疾數月而卒。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
  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
  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
  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 ,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産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蓼莪  《詩 經》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
  生我勞瘁!
   之罄矣,維 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出則銜恤,入則靡
  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
  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𠔌,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𠔌,
  我獨不卒!
    勸學 《荀 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
  直中繩,以為輪,其麯中規,雖有槁曝,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
  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 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見也。登高
  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
  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係之葦苕.風至苕折,卵子
  死.巢非不完也,所係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上
  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接!白沙在
  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
  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物類之起,必有
  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生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
  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樹成蔭而衆烏鳥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竜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騎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
  功在不捨.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不至,
  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聰. 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
  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
  子結於一也.昔者瓠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
  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學
  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捨也.為之,
  人也;捨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
  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
  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 而動,一可以
  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迸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
  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 。傲,非也, 、非也;君子如嚮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周文捲二 周文捲叁 周文捲四 秦文
捲五 管晏列傳捲六 漢文捲七 六朝唐文捲八 唐文
捲九 唐宋文捲十 宋文捲十一 宋文捲十二 明文
附錄一 元文附錄二 清文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