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周易今注今译   》 《易经》与“三易”      南怀瑾 Na Huaijin    徐芹庭 Xu Qinting

  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
  (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
  (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黄帝时代的易学,是“归藏易”。首先以“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
  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
  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为“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歧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
  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
  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
  (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
  (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之说,便是以“艮卦”的半象为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叙言《易经》与“三易”易名的定义《易经》的作者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易学的传承及其他两派十宗及其他易学的精神
本书译事的经过《周易今注今译》四版序《周易今注今译》凡例上经(1)
上经(2)上经(3)上经(4)上经(5)
上经(6)上经(7)上经(8)上经(9)
上经(10)上经(11)上经(12)上经(13)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