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清在院子里打绑腿,他要带一个小组上山巡护,走另一条线路,也要两天一夜。
我要赶回北京,却抬不动腿,移不走心。遥远的神话,和谐的天籁,让我意醉神迷。
遥远坐在院子里吃竹子,神情专注,心无旁骛。
我恋恋不舍地说:“遥远,再见啦!”遥远不抬头。
我难舍难分地说:“再见啦,遥远!”遥远挪一挪屁股。
我的鼻子一酸,眼睛湿润了。忽然,遥远抬起头来,右手举起一根竹子,竖在眼前,定定地看着我,像一个仪式,一动不动,很久很久。
就是在这个仪式中:我的灵魂升成了云烟,融入了山川。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浸透了爱恋。
一个来自神秘世界的邀请,一个历尽艰辛的漫漫征程, 就这样开始了……
公路从佛坪县城通到凉风垭便戛然而止,到三官庙保护站还有20多里山路,要靠双脚走。
地质学家说,秦岭的形成有着7000万年的沧桑沉浮:
在老第三纪早期,受燕山运动的点化,断裂成准平原。
在新老第三纪交替之际,被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抬升有了今日的雏形。
新第三纪晚期,遭风雨侵蚀,重新夷为准平原。
第三纪与第四纪之间,借助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抬升山体和流水侵蚀,切成高山深谷。
更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和冰川活动,终于把它的主峰推上海拔3700米的天庭。
从此,它挟长江水系于岭南,携黄河水系于岭北,揽东南暖湿气流于南坡,阻西北风沙严寒于北坡,横亘中国的中部,东西绵延500公里,南北扩张200公里,成为南方和北方的天然屏障,成为东洋界和古北界动物群的分水岭。
现在,是公元2000年的深秋,古老的秦岭南坡,正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参天的乔木郁闭了高远的天空,氤氲的雾气在疏密的树冠间游走,葱茏的灌木掩映着湍急的小溪,玲珑的水花在错落的山石上叮咚。时而有鸟儿鸣叫,“鸟鸣山更幽”,时而有露滴滚落,“灼灼如明珠”。眼前是紫红、洋红、大红、焦黄、深黄、橘黄、墨绿、蓝绿、黄绿,追逐在一起的缤纷;脚下是松软的落叶、坚硬的橡子、干裂的树根、濡湿的泥土游戏在一起的风情……
但是,这一切都拦不住我的脚步。我的背包里揣着一张近期的《陕西日报》,就像一个马达推着我赶路。报纸上说:
两患病熊猫感受人间温暖
——一只已康复 一只正抢救
本报讯 (记者黄亚平 实习生张筱帆 蔡俊 )两天之内,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就有两只大熊猫患病,经过职工十几天的抢救,一只名叫庆庆的大熊猫病情得到控制,另一只名叫遥遥的大熊猫正在抢救中,11日有关专家深入保护区内,为大熊猫会诊。
9月24日早晨,佛坪县岳坝乡白窖湾村三官庙小组村民唐碧秀在家里的猪圈看到一只大熊猫。唐碧秀欲将它驱赶到竹林中,可这只大熊猫就是不“挪窝”。她连忙向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报告。
李静平站长和保护区管理局的巩会生等人立即赶到现场,发现这是只雄性大熊猫,年龄约在9岁(青年时期),身体十分消瘦,而且两眼呆滞、无光。他们用铁笼将其抬回保护站,并马上组织各方人员进行抢救,给其取名遥遥。
无独有偶,次日下午2时30分,资源保护科赵纳勋等人在三官庙一座铁索桥头看到桥下一只大熊猫正在饮水,工作人员接近它并用手触摸后,它竟无动于衷。这只熊猫跟前一天的那只熊猫一样,也是消瘦,无精打采。工作人员用笼子将这只年龄约在18岁的中年雌性熊猫装进笼,抬回站里进行救治,并取名庆庆。
经过观察,这只庆庆很有可能是患有体内外寄生虫和肠道炎症,兽医人员立即对其进行药物治疗。目前,庆庆正在康复之中。而遥遥虽经抢救但目前病情仍很不稳定。
11日一大早,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赵平均、师长宏、张海等人带着犬猫科免疫球蛋白和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中心负责人杨德夏等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三官庙,对遥遥进行会诊。
消息的右下方还附有一张大熊猫的照片,上面叠印着文字:
经过十几天的精心治疗,大熊猫庆庆已基本康复。 (记者 刘珂摄)
见到野外的大熊猫很难,何况还是两只,天机不可错过。
经过3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到了。一块平坦的阳坡上,东西北三排陈旧的瓦房,围成一个“U”字,怀抱金色的草坪,捧起正午的阳光,斑驳着绿色的油漆。
北屋七间,正中的一间,挂着一块牌子,“三官庙保护站”几个大字赫然醒目。
饲养员老林迎出来,安排我住在北房的第二间。放下背包我就去看熊猫,手里握着两个茶鸡蛋,庆庆一个,遥遥一个,算是见面礼。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