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杂家 論衡校釋   》 例略      王充 Wang Chong

  一、載籍相承,鈔刊婁改,文乖句錯,流失殊多;簡册湮泯,事故莫考,義微訓晦,悠邈難明。頗賴正偽補遺,使歸舊本;摭經拾傳,俾事疏通。或乃抵牾依違,偽真舛雜,緣生訓解,以是為非,因之句讀紛拿,郢、燕相亂。故必校在釋先,理正粗成,次申訓釋。茲編竊守斯義:研核衆本,考校異同,使知攸適,於是會綜故訓,貫繹群書,裨補疏遺,免生穿鑿。題曰論衡校釋。
  二、所據舊本
  宋本殘捲自十四捲至十七捲。版心有刻工姓名。每半頁十行,每行二十字或二十一字。現存北平歷史博物館。簡稱“宋殘捲”。
  悼廠姓名未詳。過錄楊守敬校宋本據程榮本以通津本互校。現藏鬍先生處。簡稱“宋本”。
  孫詒讓校元本據程榮本校。見札移。簡稱“元本”。
  朱宗萊校元本據王謨本校。現藏馬幼漁先生處。簡稱“朱校元本”,或“朱校”。
  明天啓本序稱:據宋楊文昌本。半頁九行,行二十字。後鎸楊文昌舊序。簡稱“天啓本”。
  通津草堂本簡稱“通津本”。
  程榮刻本簡稱“程本”。
  何鏜刻本簡稱“何本”。
  黃嘉惠刻本簡稱“黃本”。
  錢震瀧刻本簡稱“錢本”。
  潮陽鄭氏刻本仿通津本。簡稱“鄭本”。
  湖北崇文局本簡稱“崇文本”。
  三、以通津本為據,其依別本及他書改、補者,則曰“據某本某書當改”,“據某本某書當補”。不敢馮臆擅動,竄亂原書,其諟正補刪之字,以符號識別,例如左:
  缺--□
  例:牖裏、陳、蔡可得知,而瀋江蹈河□□□也。--纍害篇捲一頁十四。
  補--【 】
  例:命當貧賤,雖富貴之,猶涉禍患,〔失其富貴〕矣。--命祿篇捲一頁二0。
  改--( )
  例:謂能定說,審詞(伺)際會。--逢遇篇捲一頁六。
  刪--( )
  例:皆賚盛糧,(或作幹糧)--藝增篇捲八頁三九一。
  其訛誤顯著,直加勘正者,則曰:“舊作某,今據某本某書改。或補,或刪。”其義並通者,註其異同。其並難通者,存之俟考。舊本校語,則着“舊校曰”以別之。
  四、引據各傢校錄
  俞樾麯園雜纂第二十三讀論衡
  孫詒讓札移
  楊守敬論衡校錄見校宋本。
  朱宗萊論衡校錄見校元本。
  孫蜀丞人和。先生論衡舉正載吳檢齋、陳世宜說。
  吳檢齋承仕。先生論衡校錄手校本尚有若幹條不見於孫氏舉正者,頗加采摭。
  劉叔雅文典。先生三餘札記二論衡斠補
  鬍適之適。先生論衡校錄見手校本。
  齊燕銘先生論衡札記稿本。
  五、上列諸傢,簡着其姓。兩孫相混,則仿“先鄭”例,稱仲容說為“先孫曰”。其諸說雜厠他書經左右纂集者,各着姓名以別之;如仲容說非出於論衡札移者,則稱“孫詒讓曰”。其舊說未安,時附微意;或管窺一得,增演前修者,則着“暉按”或“按”以別之。
  六、一篇之中其自成起訖者,提行分段,或間後一行,以清眉目,務便省覽。其依舊本段者,則曰“舊本段”。
  七、仲任生當今文盛行之世,古文未立,雖其不守章句,後漢書本傳語。如明雩篇引論語“詠而饋”從古論,別通篇“猶吾大夫高子”又用魯論。然大抵皆今文說。如尚書則本歐陽,論語則魯論,詩則魯詩。今加訓釋,各從傢法,舉其舊義。
  八、史實義訓,當詳於後者,則略於前,註曰“註見後某篇”,如謝短篇“社稷靈星”註祭意篇。詳見本書者則註曰“見前或後某篇”,如死偽篇“張良行泗水上,老父授書”,事詳紀妖篇,則註曰:“見紀妖篇”,省引史記留侯世傢文。並務省約耳。
  九、全書義理,或前後互相發明,或相抵牾者,並註明以備省覽。如感虛篇言杞梁妻哭城城崩之妄,亦見變動篇,則註曰:“變動篇亦辯其虛。”遭虎篇力辯虎狼食人,非部吏之過,解除篇又謂“虎狼之來,應政失也”,則註曰:“與遭虎篇宗旨相違。”其援引訛誤,則據他書表出之,以示讀者。如講瑞篇“張湯之父五尺,湯長八尺,湯孫長六尺”,據史、漢任敖傳乃張蒼,非張湯也,則註曰:“仲任誤記。”
  十、他書徵引者,推究其義,補入本文;其不能附麗者,則都為一類,成論衡佚文一捲。審其文義,似出某篇,則為註明。或非本書語,及非仲任時事,而本出他書者,則略加辯正。
  十一、後漢書本傳識仲任行事甚略,本書自紀篇稍詳,今參以群籍及論衡諸篇,成王充年譜一捲。並據本書所見故實,與史傳參驗,以見論衡諸篇屬稿先後。
  十二、諸傢對仲任或毀或譽,散見群籍。頗為撰集,成論衡舊評一捲,以見諸儒對本書價值之歷史上轉變。其概論全書,則入總評;其專論某一事者,則註曰:“此評某篇。”若餘允文尊孟辨、守山閣叢書本。郎鍈七修類稿、續稿辨證類曰:“宋劉章有刺刺孟,王乃詞勝理者,因孟而矯之。惜未見其書。”熊伯竜無何集、湖北先正遺書本。謝量王充哲學,學生叢書本。中華書局出版。皆有專書;政治思想史、哲學史、文學史之類,間有論及,而世多有其書,故並不纂集。
  十三、近人對論衡頗加尋繹,揉和全書,序纍論列,觀其詞義,信有善者,然所理釋,難免附會今古,穿鑿東西,茲並不取。鬍先生王充的論衡一捲,抉要鈎玄,將仲任辯證方法、思想體係、時代背景揭示讀者,故為轉載。
  十四、集錄史乘及藏書傢經籍目錄諸志,成版本捲帙考一捲。諸本先後相承,淵源可考。其善本見存者,幸可得之來日。
  十五、諸本前序後跋,並為移錄,成舊序一捲。雖頗有浮詞,而版本源流,及對仲任毀譽背嚮,於茲附見,故存之備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自序例略劉盼遂集解自序逢遇第一纍害第二命祿第三
氣壽第四幸偶第五命義第六無形第七率性第八吉驗第九
偶會第十骨相第十一初稟第十二本性第十三物勢第十四奇怪第十五
書虛第十六變虛第十七異虛第十八感虛第十九福虛第二十禍虛第二十一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