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一代才子錢鍾書   》 鐘情於書不問功名的一生(2)      湯晏 Tang Yan

  他的同學甘毓津先生在1983年的《清華校友通訊》上回憶說:“級友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錢鍾書,中西新舊文學、語文、哲學,樣樣都精,悟性之高,記憶力之強,更是少見,確是天才。”錢鍾書另一位同班同學饒餘威先生回憶說:“同學中我們受錢鍾書的影響很大。他的中英文造詣很深,又精於哲學及心理學,終日博覽中西新著書籍”。錢鍾書的同事說,錢先生從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圖書室裏藉得多,還得快。《談藝錄》中引用了上千位著者的話,《管錐編》中提到上萬部作品。錢鍾書逝世後,夏志清教授對《羊城晚報》記者說:“錢鍾書顯然已把中國古代經典、歷代詩、詞、麯、古文、駢文、詩話、詞話全數讀遍。當然他讀過西洋文學名著、哲理名著、文藝批評名著原文,數量之大,也是無人可及的。”
  學問之外的錢鍾書衹為讀書,不為學位。1935—1937年,錢鍾書在牛津讀書,當時規定中英庚款留學生必須讀B.Litt.學位。多年後,錢鍾書認為,區區一個B.Litt.學位,耽誤了他許多寶貴時間。否則,可有很多時間讀一些自己喜歡而在別的地方讀不到的書。在牛津拿到學位後,他到巴黎大學讀書,放棄了讀學位。因為讀學位有些課程枯燥乏味,但規定必須修。他衹想讀一些喜歡讀的書,選一些喜歡聽的課。常言說,板凳要坐十年冷。錢先生的冷板凳坐了一輩子。
  他的一生都是在讀書,教書,寫書中度過的,不問功名。他在國外的聲望比在國內還高。1979年錢鍾書訪美歸來後,許多大學函電交馳,邀請他去美國講學。他都婉拒了,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錢說哥大之聘“禮隆幣重”),美國魯斯基金會等。法國政府欲頒授勳章給他,嘉奬他對中法文化的貢獻,他也以素無此勞,不敢忝冒婉拒了。他曾對友人說,既然婉謝了法國的邀請,就不好接受別的國傢邀請。即使錢鍾書不想到國外去,但他名氣太大,訪客太多,成為他的負擔,不堪其苦。一次,錢鍾書在電話裏對一位求見的英國女士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發行《圍城》,遂成為暢銷書,並有英、德、俄、日、捷剋等文字的譯本在世界傳播。1990年,根據他的小說《圍城》改編的電視劇在央視播出後,受到好評。他的聲名再次鵲起。但他一如既往,衹想在書齋讀書,。1991年,全國18傢電視臺拍攝《中國當代文化名人》,鍾書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謝絶拍攝。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一生著作甚豐,《現代中國文學史》是他的重要著作之一。有人徵詢錢鍾書關於出版他父親著作的意見,錢先生復信說:“先君遺著有獨絶處,然出版尚非其時,數年後必有知者,其弟子輩尊師而無識力,急求刊行,弟於此事不敢置可否。”1987年,錢基博晚年執教之華中師範大學,為慶祝子泉老人百年紀念發起傢學討論會,錢鍾書聞訊後即力加勸阻,語氣極尖銳。他在3月20日緻彭祖年的信中說:“紀念會事,盛誼隆情,為人子者銘心浹髓,然竊以為不如息事省費。比來紀念會之風大起,請帖徵文,弟概置之不理。今年無錫為先叔父舉行紀念會,弟聲明不參預。三不朽自有德言功業在,初無待於招邀不三不四之閑人,談講不痛不癢之廢話,花費不明不白之冤錢也。貴鄉王壬秋光緒九年日記載端午絶句云:‘靈均枉自傷心死,卻與閑人作令辰。’慨乎言之,可以移詠流行之某某百年誕辰紀念會矣。”1958—1963年,錢鍾書是應譯毛選定稿組成員,1964年始,他是英譯毛主席詩詞的小組成員,有人嚮他祝賀,他未以為榮,從未炫耀,而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1975年,錢鍾書夫婦謝絶國宴之邀。錢鍾書逝世後,澳洲的SundayMorningPost於1999年1月10日刊出JasperBecker《天才之死》(DeathClosesBookonLiteraryGenius)一文,說錢鍾書是北京最後一個隱士,最有傲骨的人,也總不折腰媚權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鐘情於書不問功名的一生(1)鐘情於書不問功名的一生(2)鐘情於書不問功名的一生(3)楊絳先生函
引言(1)引言(2)傢世(1849-1910)(1)傢世(1849-1910)(2)
幼年(1910-1929)(1)幼年(1910-1929)(2)幼年(1910-1929)(3)父親錢基博(1887-1957)(1)
父親錢基博(1887-1957)(2)父親錢基博(1887-1957)(3)清華才子(1929-1933)(1)清華才子(1929-1933)(2)
清華才子(1929-1933)(3)清華才子(1929-1933)(4)清華才子(1929-1933)(5)青年講師(1933-1935)(1)
青年講師(1933-1935)(2)青年講師(1933-1935)(3)青年講師(1933-1935)(4)牛津(1935—1937)(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