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      王溢嘉 Wang Yijia

  文化的孔明與歷史的孔明
  年前,筆者曾在雜志上看到有人以“孔明心態”這樣的一個模擬來臧否政治人物。這個模擬顯然是來自《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裏,孔明“草堂春睡”,要等劉備“三顧茅廬”後,他纔道出“天下三分策”,出山驅馳。所謂“孔明心態”,指的大概是一個人“擺出看破紅塵的清高姿態,需要對方執禮甚恭,三敦四請,他纔勉為其難地出山,以濟睏解厄”的一種心態。
  除了“孔明心態”外,還有很多模擬和諺語也都與孔明有關,譬如“賽諸葛”“小諸葛”“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等;甚至連“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種政治見解,也是來自孔明。這些模擬與見解的被廣泛使用,都說明了孔明不僅是個傢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更是一個超越歷史的象徵人物。“孔明心態”裏的“孔明”、“賽諸葛”裏的“諸葛”,前後《出師表》裏的“臣亮言”,代表的其實是漢族文化裏的一個人物“原型”(archetype),是此一文化圈內某些共通意嚮或理念的表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人世的舞臺和時間的洪流裏,不知浮沉過多少英雄人物,雖然“是非成敗轉頭空”,但這些英雄人物和他們的是非成敗卻積纍而成歷史。在“幾度夕陽紅”之後,後世的人衹能透過歷史記載和小說戲麯去重新認識這些英雄人物。
  在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中,對歷史與人物似乎有一些“共同的主觀意念”、某些個既定的結構。它們像“文化的篩孔”,特別易於過濾、涵攝符合此一心靈模式的歷史枝節和人物特徵,然後以想像力填補其不足,“再造”歷史與人物。這種“再造”往往是不自覺的,甚至可以說是來自亙古的“召喚”,唯有透過此一“再造”,一個民族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纔有顯影的機會。
  一個“原型性人物”假藉自歷史,但必然也會脫離歷史。當我們想根據歷史記載和小說戲麯去辨認孔明的形貌、思想、人格乃至心態時,就會發現事實上有“兩個孔明”存在着:一是陳壽《三國志》裏的孔明,筆者稱之為“塑造歷史的孔明”;一是羅貫中《三國演義》裏的孔明,筆者稱之為“文化塑造的孔明”。
  時至今日,“塑造歷史的孔明”已日漸模糊,但“文化塑造的孔明”卻仍然鮮活地活在廣大漢民族的心目中。這不衹是因為《三國演義》的流通量大於《三國志》,更是因為《三國演義》裏的孔明,較契合漢民族的心靈。
  《三國演義》是《三國志》的“再造”,它筆下的孔明,真實性衹有三分,虛構性反倒占了七分。歷來有不少人比較《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爬梳出其中兩個孔明的異同,但卻少有人指出這種異同代表什麽意義。本文不想重蹈前人舊轍,而擬兵分二路:一路從《三國演義》來探討“文化的孔明”,及其所代表之“原型”的象徵意義,這主要是想呈現文化與歷史的糾葛,漢族心靈的麯折及特色。另一路則從《三國志》等史實來剖析“歷史的孔明”,特別是他的人格形態與政治理念,以今論古,看看那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主公”與“軍師”的文化型構
  《三國演義》裏的孔明,主要代表了漢族文化裏的兩種人物原型:一是“軍師”,一是“高人”。“賽諸葛”是足智多謀的“軍師”象徵,而“孔明心態”其實也就是一種“高人心態”。在歷史上,“軍師”與“高人”常是二合為一的,雖然“高人”不一定是“軍師”,但“軍師”一定是“高人”。
  在中國歷代的開國演義小說裏,都有“軍師”此一原型性人物,興周的姜子牙、創漢的張良、開唐的徐茂公、佐明的劉伯溫等,可以說都是這種原型人物的周期性再現。徐庶嚮劉備推薦孔明時說:“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孔明正是這樣的一個“軍師”。在演義小說裏,當天下大亂時,一定會有“主公”與“軍師”的“最佳拍檔”出現,而這個“最佳拍檔”通常有着如下的結構:
  “主公”是行王道的,他正心誠意、吊民伐罪,有着儒傢的色彩;而“軍師”是行天道的,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有着道傢的色彩。我們可以利用結構主義的觀點,由具體而抽象,列出如下的二元對比:
  劉備∶孔明
  主公∶軍師
  儒傢∶道傢
  王道∶天道
  常∶變
  陽∶陰
  在漢族的文化理念裏,儒傢是“陽”、是“正”(正位)、是“常”(常規的能力),而道傢則是“陰”、是“副”(副位)、是“變”(變化、超常的能力)。雖然這是一種“二元思想”,但“陽”與“陰”卻不是對立,反而是互補的。在抽象的層面上,道傢思想是儒傢思想的“補償”;而在實質的層面上,“軍師”則是“主公”的“輔佐”,劉備和孔明的關係是“如魚得水”。這種形式的結合反映了漢族文化裏的一個核心觀念,“陰陽相濟”,深入人心的“陰陽相濟”觀,亦重現在“王天下”此一歷史偉業中。
  《三國演義》裏的孔明,正符合這種文化架構裏的“軍師”原型,我們甚至可以說,羅貫中是聽從漢民族集體潛意識心靈的召喚,根據既有的文化理念去“塑造”孔明的。而歷來衆演義小說的作者諸君,也都無視於歷史事實,硬把姜尚、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編派成“同路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