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断代 》 寫在時空縫隙裏的感悟:人在時空之間 》
第2節:中國的形成(2)
葛劍雄 Ge Jianxiong
初期的國不過是一個部落或一個宗族的聚居地,一般範圍不大,因此國的總數很多。相傳大禹召集諸侯在塗山(今地說法不一,以在今安徽蚌埠市西淮河南岸一說較早譚其驤《塗山考》,《長水集續編》,人民出版社,1994年。)聚會,到達的有“萬國”之多。萬國雖非實數,但數量肯定很多。周武王伐紂至盟津(一作孟津,今河南孟津縣西南黃河旁),響應的諸侯已達八百。據記載,西周初分封諸侯後存在的國有1773個,此前國的數量應該更多。
“中”的本意是有旒的旂,就是一面綴有流蘇的大旗。商王有事,將旂竪立起來招集士衆,應召的人聚集在旂的周圍,“中”字由此引申出中間、中心、中央的意思。在西周初那麽多的國中,天子所在的國(京師)處於中心、中樞的地位,理所當然被稱為“中國”。周武王滅紂後,已經占據了商的京師,所以認為上天已將“中國”交付給他。《詩經·大雅·民勞》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將恩德賜給中國,周邊四方都能得到安寧。將恩德賜給京師,周圍四國都能得到安寧)的詩句,很明確地顯示,“中國”是對“四方”而言的,“中國”的四周才能稱“四方”;“中國”即指京師及其附近區域,四周的國自然不屬於“中國”。
西周初的中國衹指周王所在的豐(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河以西)和鎬(今長安西北豐鎬村一帶)及其周圍地區。滅商後,依據周人的習慣,將原商的京師(殷,今河南安陽市)一帶也稱為“中國”。周成王時,周公旦主持擴建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白馬寺一帶),稱成周,遷商遺民居住於此。又在附近築王城(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將周人遷來,作為周的陪都,用以控製東方。洛邑有陪都地位,又位於“天下之中”的交通樞紐,也被稱為“中國”。至此,“中國”的概念已由惟一的政治中心擴大到幾個政治中心,也擴大到了以政治中心為主的地理中心。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犬戎攻入鎬京。次年,平王東遷,豐鎬一帶為戎人所占,喪失了“中國”的地位。此後雖由秦國收復,一時也無法躋身“中國”之列。東遷的周天子名存實亡,而幾個周王近支宗室的諸侯和地理位置居於中心的諸侯國迅速崛起。它們通過吞併周圍小國,成為擁有十幾個至幾十個城邑的大國。這些大諸侯國實際已取得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地位,它們的國也成了“中國”。到春秋時,“中國”已擴大到周天子的直屬區和晉、鄭、宋、魯、衛諸國,大致相當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的黃河中下遊地區。
“中國”的範圍還在不斷擴大。如齊國雖為大國,地理位置卻並不居中。齊桓公時取得霸主地位,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多次出兵維護周天子的利益和諸侯國間的秩序。因齊國已是舉足輕重的大國,自此進入“中國”之列。又如楚國,早期地處今湖北、湖南、河南南部,地理上已在中原之外,在文化上與中原諸國也有很大的差異,所以連楚王熊渠也自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我是蠻夷,不采用中國的稱號)。可見他自己也認為當時的楚國不屬於中國,而是蠻夷的一部分。東周時,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雖然仍自稱“蠻夷”,卻已經提出“欲以觀中國之政”,要求王室給予尊號。到楚莊王八年(前606年),楚國將軍隊開拔到周天子都城郊外舉行檢閱,並嚮周天子的勞軍使者王孫滿打聽“九鼎”的輕重大校儘管這次“問鼎中原”被王孫滿不卑不亢地拒絶,卻無法阻擋楚國成為“中國”的步伐。楚靈王三年(公元前538年),楚國憑藉實力邀諸侯會盟,雖然受到晉、宋、魯、衛等國的抵製,但大多數諸侯還是接受邀請。楚王成為新的霸主,楚國自然已屬“中國”。
到戰國時,主要的諸侯國衹剩下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它們不僅都以“中國”自居,相互間也已承認為“中國”。隨着這些諸侯國疆域的擴展,“中國”的範圍也越來越大。例如秦國滅了巴、蜀,疆域擴大到今四川盆地,還嚮那裏大量移民。巴蜀既成為秦國的一部分,又有來自秦國的移民,就取得了與秦國同樣的“中國”地位。到戰國後期,“中國”的範圍嚮南已到達長江中下遊,往北已接近陰山、燕山山脈,西面延伸到隴山、四川盆地的西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中國的形成(1) | 第2節:中國的形成(2) | | 第3節:中國的形成(3) | 第4節:從天下到世界(1) | | 第5節:從天下到世界(2) | 第6節:從天下到世界(3) | | 第7節:從天下到世界(4) | 第8節:中國與世界(1) | | 第9節:中國與世界(2) | 第10節:秦朝的疆域 西漢的疆域 | | 第11節:“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 | 第12節:舟車萬裏同:唐前期疆域圖 | | 第13節:四海混一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 第14節: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一:清朝的疆域 | | 第15節:唐朝的長安和洛陽 | 第16節: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 | 第17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1) | 第18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2) | | 第19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3) | 第20節: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 | 第21節:古地圖何以絶跡 地圖是誰用的 | 第22節: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 | 第23節:得天下與治天下 | 第24節:杯酒釋兵權之後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