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揮師北平憶徐達(2)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城門是城墻的重要部分,如果把城市比喻為一個人的話,城門就好象人的嘴一樣,格外關鍵,正是它們賦予整個城市以生活的節律。現在北京的城門,有的名稱還是徐達在北平時命名的。元大都城原來共有11個城門。徐達廢掉了元朝北面原來的光熙、肅清兩門,在原來大都北城墻以南五裏,另築了一道新的城墻,還是開兩個北門,將原安貞門改為安定門,將原健德門改為德勝門,同時又改東邊的崇仁門為東直門,西邊的和義門為西直門。這些城門的名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後來,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朝又將南城墻嚮南推移了二裏.仍舊開了兩個門,名稱依舊。到了正統元年(1436年),明朝又修建了九門城樓、月城、角樓等建築。完工後麗正門改名正陽門,文明門改名崇文門,順城門改名宣武門,齊化門改名朝陽門,平則門改名阜城門。加上徐達原來命名的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和西直門,這九個城門的名稱到清朝沒有改變,這就是所謂的北京內城。
朱元璋曾稱徐達為“萬裏長城”,他是不愧於這個稱號的。原來,明朝北平周邊的長城,也是徐達開始修築的。
中國古代修築的萬裏長城是世界奇跡之一。先秦時期各國就開始建造,秦始皇統一後,利用戰國時秦、趙、燕三國長城,嚮東西延伸,西起甘肅,東至鴨緑江,連綿不斷,長達萬裏,俗稱萬裏長城。此後,漢、北魏、隋、金等朝不斷完善。明朝是集歷代長城修建之大成的朝代,長城的修築,幾乎伴隨着整個明朝歷史。出於防禦北邊蒙古勢力的目的,明初自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等攻剋大都後,朱元璋即命徐達主持修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處關城。以後明朝陸續加固和建築,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長城。明長城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總長達7000多公裏,目前長城主墻體基本完好的有2000多公裏,約占全長的三分之一。明長城從東到西橫跨北京平𠔌、密雲、懷柔、延慶、昌平及門頭溝等六個區縣,基本沿着燕山和軍都山內側山脊而築,呈現出拱衛北京的態勢。現存的居庸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大將軍徐達所建。徐達所建關城,不在元代居庸關的中心部位(今雲臺一帶),而在雲臺以北的“上關”。居庸關長城位於北京昌平縣境內,地形險要, 是長城重要的關隘。關城城周6.54米,高14米。於是居庸疊翠著名成為的燕京八景之一。為了防止元順帝捲土重來,增強軍事防禦功能,居庸關建起水陸兩道關門,南北關門之處都有甕城。還築有護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禦體係。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懷柔縣,相傳是徐達大敗元兵之處。與徐達有關的還有山海關。山海關是長城的起點,又有"天下第一關"之稱。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創建了此關,因其倚山傍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長城彙聚了中國古長城的精華,更重要的是成為保衛北京的重要屏障。
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朝殘餘勢力捲土重來,一代名將徐達不僅改建了北平城,在內城建立了一道城垣,而且在北平周圍修築了長城屏障,是建立了又一道防綫。並且設立衛所,移民屯田,數次北徵,練兵北平等等,在徐達的主持下,為北平建立起—套完整、堅固的軍事防禦體係,這也為北平後來成為明朝都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徐達一生九佩徵虜大將軍印。自從攻剋大都以後,徐達就與北平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一生餘下的十幾年裏,他有時連年駐守北平,禦戰在北邊,後來更多的是每歲春出,鼕暮召還,常年奔波往返於南京和北平之間。直至死前一年,明太祖還令他鎮守北平。洪武十八年(1385年),儘管太祖與他有布衣兄弟之稱,儘管徐達一生恭謹小心,但據傳說,徐達是在毒瘡生發於背上時,收到了明太祖賜給他的蒸鵝,雖然他明知蒸鵝正是他的病癥大忌,但是伴君如伴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於是他含淚吞下了蒸鵝,不久病故。傳說未必是真,事實是就在這一年,一代元勳永遠閉上了眼睛,再也不能在春天來到他所熟悉的北平城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
|
|
揮師北平憶徐達(1) | 揮師北平憶徐達(2) | 揮師北平憶徐達(3) | 遷都定鼎說朱棣(1) | 遷都定鼎說朱棣(2) | 入世異僧姚廣孝(1) | 入世異僧姚廣孝(2) | 朱能地下猶護主(1) | 朱能地下猶護主(2) | 朱能地下猶護主(3) | 朱能地下猶護主(4) | 風華當年尋鄭和(1) | 風華當年尋鄭和(2) | 黑山迷霧辨剛鐵(1) | 黑山迷霧辨剛鐵(2) | 黑山迷霧辨剛鐵(3) | 法海壁畫探李童(1) | 法海壁畫探李童(2) | 法海壁畫探李童(3) | 名祠滄桑祭於謙(1) | 名祠滄桑祭於謙(2) | 名祠滄桑祭於謙(3) | 夢裏登城話阮安(1) | 夢裏登城話阮安(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