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劉緒義 Liu Xuyi

  可以想見,那個時候的史官真的是六親不認,剛正不阿的。這樣寫出來的《春秋》當然意義非凡啊。可惜後世再也難得看到這樣的正史了。
  不過,我們這裏要講的《春秋》是特指的,它既不包括晉國的《春秋》,也不包括齊國的《春秋》,它是魯國的《春秋》。原因在哪呢?是因為晉國的、齊國的以及其它諸侯國的《春秋》都不見了,到孔子的時候,衹留下魯國的《春秋》了,孔子是魯國人,他就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番整理,把它拿來做為教育弟子的教材。因為有了孔子的手跡,所以這本魯國的《春秋》後世就流傳下來了,並成為"經"。
  但是,魯國的《春秋》,寫得很簡單,它是"以事係日,以日係月,以時係年"的記事形式,全書衹有16000餘字,采用分條記錄,故後世稱之為編年體史書,與《史記》之後的紀傳體史書都不一樣。我們上面講到的"趙盾弒其君","崔杼弒其君"也好,都衹有寥寥幾個字,魯國的《春秋》也是一樣。這就相當我們現在的"大事記"一樣,既無因,又無過程,衹是一個結果或者說一條事實,讓後世的人搞不清白事情的原委。所以便有人在《春秋》的基礎上作傳。
  什麽叫"傳"呢?傳就是闡釋經的意義的文字,後來就發展成為一種專門的文體,以傳來解經,配經,經傳就是這麽來的。傳其實也是一種史,司馬遷作《史記》采用的就是這種紀傳體。
  為《春秋》配傳,也就是闡釋《春秋》經的意義的傳有三種。一種是叫《春秋左氏傳》,是一個叫左丘明的人寫的,這個左丘明到底是什麽人呢,現在可能搞不清了。歷史上又確實有一個叫左丘明的人,至少與孔子同時,因為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還有兩部分別稱《春秋𠔌梁傳》和《春秋公羊傳》。這三部"傳"影響都很大,大傢知道,西漢大儒董仲舒就是治公羊學的,也就是專門研究《春秋公羊傳》而聞名天下的。這三部"傳"有同有異,但是《朱子語類》中說"公、𠔌專解經,事則多出揣度"。因而寫得最好的,也是影響最大的還是《春秋左氏傳》,後世又稱它為《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它的價值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來,這本書記載有日食36次,其中33次與現代天文學的推斷完全相同;發生於公元前687年的"星隕如雨"和公元前613年的"星孛於北斗"這兩條記錄,還是世界上關於天琴星座流星雨和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因此,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稱《春秋》"為不刊之言,着將來之法,故能彌歷千載,而其書獨行"(《史通·六傢》)正是這部《春秋》(包括《左傳》),開創了中國的史學先河。
  因為有了這"傳",春秋的內容一下子就豐富起來了,它把原來"大事記"裏面所記的事件都交代了來竜去脈,而且文筆很生動,後世文學家又把它當做一部散文經典。我們要講的《春秋》,實際上是指《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正史,稱之為"中華第一史"毫不為過。後來司馬遷寫《史記》,就大量參考引用了《左傳》,有些章節甚至全部照搬《左傳》,沒有人提起版權或者著作權官司。
  《春秋》的影響太大了。我們知道,關公在軍營裏讀的就是《春秋》,我還敢說,他讀的肯定是《左氏春秋》。一個武夫尚且在金戈鐵馬聲中夜讀《春秋》,可以想見一般的士人了。錢穆先生在論及孔子與春秋時這樣說:"隋唐以前人尊孔子,《春秋》尤重於《論語》。兩漢《春秋》列博士,而《春秋》又幾乎是五經之冠冕。《論語》則與《爾雅》、《孝經》並列,不專設博士。以近代語說之,《論語》在當時,僅是一種中小學教科書,而《春秋》則是大學特定的講座。"下及二程和朱子,纔始提高《論語》地位超過了《春秋》,於是講孔學的,更要研究《論語》了。但這一觀點,到清代乾嘉以後又變了,似乎他們看《春秋》又復重過了《論語》。"衹有最近十年,一般人意見,似乎較接近兩宋之程朱,因此研究孔子,都重《論語》,而忽略了《春秋》。"
  從這裏面,我們可以讀到,《春秋》的地位有三變。一變在隋唐之際,從秦漢到隋唐,《春秋》的地位是五經之首,隋唐以後,確切地說是到了兩宋,《論語》的地位纔超過了《春秋》;二變是在清代乾嘉盛世,《論語》又不那麽重要了,《春秋》復地位高漲;三變是在近年,《論語》又超過了《春秋》,故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難以勝數的《論語今讀》之類的著作,但真正寫得好的,我看還是李澤厚的。雖然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硬傷也不少。
  這樣變來變去做什麽呢?是為的啥呢?這個問題不難討論,問題是說起來話長,這裏不便深說。但不管怎麽變,無非是在《春秋》《論語》之間起沉轉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