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评论 》 童蒙诗训 》
童蒙诗训二
吕本中 Lv Benzhong
三○、吕与叔张横渠诗
吕与叔尝作诗云:“文如元凯徒称僻,赋似相如止类俳。唯有孔门无一事,只传颜氏得心斋。”横渠《读诗诗》云:“置心平易始知诗。”杨中立云:“知此诗,则可以读《三百篇》矣。”(《丛话》后三十六)
三一、初学诗不可靡丽
初学作诗,宁失之野,不可失之靡丽;失之野不害气质,失之靡丽不可复整顿。(《玉屑》五、《仕学规范》三十九、《鉴衡》一)
三二、满城风雨近重阳
潘邠老尝得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文章之妙,至此极矣。后有诗《托谢无逸缀成》云:“病思王子同倾酒,愁忆潘郎共赋诗。”为此语也。(《诗林》四)
三三、载驰蒹葭二诗
《载驰诗》反复说尽情意,学者宜考。《蒹葭诗》说得事理明白,尤宜致思也。(《仕学规范》三十九、《鉴衡》一)
三四、杜诗用字
《欧阳诗话》云:“陈舍人从易偶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及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鉴衡》一)
三五、诗文不强作应先立大意
山谷云:“诗文唯不造恐①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山谷谓秦少章云:“凡始学诗须要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能成章。”(《仕学规范》三十九)
----------------
①“恐”,疑当作“空”。
三六、诗词要从学问中来
又云①:诗词高深要从学问中来。后来学诗者虽时有妙句,譬如合眼摸象,随所触体,得一处,非不即似,要且不足。若开眼,全体也,之②合古人处,不待取证也。(《仕学规范》三十九)
----------------
①此当亦山谷语。
②“之”,疑当作“其”。
三七、作长诗须有次第本末
潘邠老语饶德操云:作长诗须有次第本末方成文字,譬如做客,见主人须先入大门,见主人升阶就坐说话乃退。今人作文字都无本末次第,缘不知此理也。(《仕学规范》三十九)
三八、作诗不应只规摹古人
老杜诗云:“诗清立意新”,最是作诗用力处,盖不可循习陈言,只规摹旧作也。鲁直云:“随人作诗终后人”;又云:“文章切忌随人后”,此自鲁直见处也。近世人学老杜多矣,左规右矩,不能稍出新意,终成屋下架屋,无所取长。独鲁直下语,未尝似前人而卒与之合,此为善学。如陈无己力尽规摹,已少变化。(《仕学规范》三十九)
案:《诗学指南》本《名贤诗旨》以此则为杨诚斋语,误。
三九、七哀诗
《七哀》之类宏大深远,非复作诗者所能及,盖未始有意于言语之间也。(《竹庄》二)
案:《竹庄诗话》引此则称“吕居仁云”,疑出《童蒙训》。
四○、诗不可凿空强作
吕居仁曰:或励精潜思不便下笔,或遇事因感,时时举扬,工夫一也。古之作者正如是耳。惟不可凿空强作出于牵强,如小儿就学,俯就课程耳。(《诗学指南》本《名贤诗旨》)
案:此则疑亦出《童蒙训》。
四一、山谷诗格
徐师川云:“作诗回头一句最为难道,如山谷诗所谓‘忽思钟陵江十里’之类是也。他人岂如此,尤见句法安①壮。山谷平日诗多用此格。”(《总龟》后二十)
案:《总龟》引此则未注出处,以其前后皆《童蒙训》语,故亦辑入。
----------------
①“安”,疑当作“完”。
四二、古人诗文特长
老杜歌行与长韵律诗,后人莫及;而苏、黄用韵下字用故事处亦古所未到。①晋、宋间人造语题品绝妙今古,近世苏、黄帖题跋之类,率用此法,尤为要妙。(《总龟》后三十一、《仕学规范》三十九)
----------------
①《仕学规范》于此数语前接62条学诗一则,无以下数语。
四三、学诗文法
学退之不至:李翱、皇甫湜,然翱、湜之文足以窥测作文用方处。近世欲学诗,则莫若先考江西诸派。(《总龟》后三十一)
案:以上二则,《总龟》未注出处,以其前为《童蒙训》语,故亦辑入。
四四、邵康节折章惇
康节先居卫州共城,后居洛阳。有商州太守赵郎中者,康节与之有旧,常往从之。章惇子厚作令商州,赵厚遇之。一日,赵请康节与章同会,章以豪俊自许,论议纵横,不知尊康节也。语次因及洛中牡丹之盛,赵守因谓章曰:“先生洛阳人也,知花为甚详。”康节因言“洛人以见根拨而知花高下者,知花之上也;见枝叶而知高下者,知花之次也;见蓓蕾而知高下者,知花之下也。如公所说,乃知花之下也。”章默然惭服。赵守因谓章曰:“先生学问渊源,世之师表,公不惜从之学,则日有进益矣。”章因从先生游,求传数学。先生谓章:“十年不仕宦,乃可学。”盖不许之也。(《丛话》后二十二)
案:胡仔曰:“《童蒙训》,吕居仁作也。《复斋漫录》不载姓名,不知何人作也。二书所记,有二十余事全篇相同,莫辨谁作;然《童蒙训》已锓板行世,姑取以为证耳。”
四五、徐仲车事母至孝
徐仲车,山阳人,小许榜登科。初从安定先生学潜心力行,不复仕进。仲车一日因具公裳见贵官,因思曰:“见贵官尚具公裳,岂有朝夕见母而不具公裳者乎?”遂晨夕具公裳揖母,事母至孝,山阳人化之。(《丛话》后三十六)
四六、论语之文
《论语》〔《礼记》〕①文字简淡不厌,非《左氏》所可及〔也〕。②(《仕学规范》三十四、《鉴衡》二)
----------------
①《仕学规范》有“礼记”二字。
②《仕学规范》有“也”字。
四七、毛诗之文
张文潜云:“《诗》三百篇,虽云妇人女子小夫贱隶所为,要之非深于文章者不能作,如‘七月在野’,至‘入我床下’,于七月以下皆不道破,直至十月方言蟋蟀,非深于文章者能为之耶?”(《仕学规范》三十四、《鉴衡》二)
四八、檀弓文二则
《檀弓》云:“南宫绦之妻之姑之丧”,三“之”不能去其一;“进使者而问故”,夫子之所以问使者,使者所以答夫子,一“进”字足矣。丰不余一言,约不失一辞。〔谅哉3①
《檀弓》与《左氏》纪太子申生事详略不同,读《左氏》然后知《檀弓》之高远也。(《仕学规范》三十五、《鉴衡》二)
----------------
①《仕学规范》有“谅哉”二字。
四九、左氏文二则
文章不分明指切而从容委曲,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惟《左传》为然。如当时诸国往来之辞,与当时君臣相告相诮之语,盖可见矣。亦是当时圣人余泽未远,涵养自别,故词气不迫如此,非后世专学言语者也。
《左氏》之文,语有尽而意无穷,如献子辞梗阳人一段,所谓一唱三叹有遗音者也。如是等处,皆是学为文章之本,不可不深思也。(《鉴衡》二)
案:第二则亦见《仕学规范》三十五。
五○、列子
《列子》气平文缓,〔亦〕①非《庄子》步骤所能到。(《仕学规范》三十四、《鉴衡》二)
----------------
①《仕学规范》有“亦”字。
五一、韩非子
《韩非》诸书皆说尽事情。(《鉴衡》二)
案:此则即59条文。
五二、两汉文三则
《汉高祖》诏令雄健,《孝文纪》诏令温润,去先秦古书不远,后世不能及;至《孝武纪》诏令始事文采,文亦寝衰矣。
西汉自王褒以下,文字专事词藻,不复简古,而谷永等书杂引经传,无复己见,而古学远矣。此学者所宜深戒。
班固叙事详密,有次第,端学《左氏》,如序霍氏、上官相失之由,正学《左氏》记秦穆、晋惠相失处也。(《鉴衡》二)
案:第一则第三则见《仕学规范》三十五。又《仕学规范》三十五以第二则与60条合为一条。
五三、欧阳公文
文章纡余委曲,说尽事理,惟欧阳公得之。(《仕学规范》三十四、《鉴衡》二)
五四、东坡之文
东坡晚年叙事文字多法柳子厚,而豪迈之气,非柳所能及也。(《仕学规范》三十四、《鉴衡》二)
五五、曾子固文三则
近世文字如曾子固诸序,尤须详味。①
曾子固《答李廌②书》,最见抑扬反复处。③
曾子固文章纡余委曲,说尽事情,④加之字字有法度,无遗恨矣。(《鉴衡》二)
案:第一则已见《仕学规范》三十五,第二则与第三则均见《仕学规范》三十四。
----------------
①《仕学规范》此条接63条后。
②《仕学规范》“廌”作“沿”。
③《仕学规范》此条与53、55、57条合。
④《仕学规范》无以上诸语,即在53条“惟欧阳公得之”句后接“至曾子固加之,字字有法度”诸语。
五六、秦少游文
文章有首有尾,①无一言乱说,观少游五十策可见。(《仕学规范》三十四、《鉴衡》二)
----------------
①《仕学规范》作“文章有本末首尾”。
五七、作文有悟入处
老苏尝自言升里转斗里量,因闻此遂悟文章妙处。〔文章纡余委曲,说尽事理,惟欧阳公为得之。至曾子固加之,字字有法度,无遗恨矣。文章有本末首尾,元无一言乱说,观少游五十策可见。〕①(《仕学规范》三十四、《鉴衡》二)
案:《仕学规范》以此则与53、55、56诸条合为一条。
----------------
①《仕学规范》有以上诸语。
五八、文字用意为上二则
《孟子》中①《百里奚鬻于秦》一章;与韩退之论思元宾而不见,见元宾之所与者,犹吾元宾也;及曾子固《答李廌②书》,最见抑扬反复处,如此等类皆宜详读。
东坡云:“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文③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至,如《礼记》、《左传》④可见。(《鉴衡》二)
案:前一则见《仕学规范》三十四,第二则见《仕学规范》三十五。
----------------
①《仕学规范》“中”作“或问”。
②《仕学规范》“廌”作“沿”。
③《仕学规范》“文”作“言”。
④《仕学规范》“传”作“氏”。
五九、文要说尽事情
〔吕居仁云:〕①“文章须要说尽事情,如《韩非》诸书大略可见,至一唱三叹有遗音〔者,则〕②非有所养不能也。”(《鉴衡》二、《仕学规范》三十四)
案:《仕学规范》于此则下接46、50、54诸条。
----------------
①案:此四字疑衍,或此则非《童蒙训》语。惟《仕学规范》引《吕氏童蒙训》亦有“居仁云”三字。
②此二字据《仕学规范》补。
六○、为文养气
韩退之答李翱〔书〕①、老泉上《欧阳公书》,最见为文养气之妙。②(《仕学规范》三十五、《鉴衡》二、《耆旧续闻》二)
案:《仕学规范》此条下接52条第二则。
----------------
①《耆旧续闻》有“书”字。案:《答李翱书》当作《答李翊书》。
②《耆旧续闻》、《仕学规范》“之妙”作“妙处”。
六一、韩柳文
韩退之文浑大广远难窥测,柳子厚文分明见规模次第,〔初〕①学者当先学柳文,后熟读韩文,则工夫自见。②(《耆旧续闻》二、《仕学规范》三十五)
----------------
①《仕学规范》有“初”字。
②《仕学规范》“见”作“易”。
六二、文字体式二则
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然后更考古人用意下句处。
学诗须熟看老杜、苏、黄,亦先见体式,然后遍考他诗,自然工夫度越过人。(《耆旧续闻》二、《仕学规范》三十九)
案:《学诗》一则与前4条相类。又《仕学规范》于此则下接37条“老杜歌行……亦古所未到”诸语。
六三、做有用文字
学者须做有用文字,不可尽力虚言。有用文字,议论文字是也。议论文字,须以董仲舒、刘向为主,〔《礼记》〕①《周礼》及《新序》《说苑》之类,皆当贯串熟考,则做一日便有一日工夫。〔近世文字如曾子固诸序尤须详味〕②。(《耆旧续闻》二、《仕学规范》三十五)
----------------
①《仕学规范》有“礼记”二字。
②以上数语据《仕学规范》补。
六四、作文不可强为
作文不可强为,要须遇事乃作,须是发于既溢之余,流于已足之后,方是极头,所谓既溢已足者,必从学问该博中来也。(《耆旧续闻》二)
六五、文字淹渍
后生为学,必须严定①课程,必须数年劳苦,虽道途疾病亦不可少渝也。若是未能深晓,且须广以文字,淹渍久久之间,自然成熟。(《耆旧续闻》二)
----------------
①原注:“定一作立。”
六六、苏黄文字之妙
自古以来语文章之妙,广备众体,出奇无穷者,唯东坡一人;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者,唯豫章一人,此二者当永以为法。(《耆旧续闻》二)
六七、老杜歌行
老杜歌行并长韵律诗切宜留意。(《耆旧续闻》二)
案:此则与前16条37条相类。
六八、老苏文意尽言止
老苏作文,真所谓意尽而言止也,学者亦当细观。(《耆旧续闻》二)
案:以上《耆旧续闻》所引诸则谓系政和三年,与外弟赵承国相遇于楚州,因录所闻于先生长者为学之道以告之。随其所问,信笔便书,是此数则原为书帖中语。然其内容颇多与《童蒙训》相类,因亦附辑。或此帖为《童蒙训》之前身亦未可知。
六九、韩愈学习司马迁
欧阳公谓退之为《樊宗师墓志》便似樊文,其始出于司马子长为《长卿传》如其文。惟其过之,故兼之也。(《仕学规范》三十七)
七○、孙子文章之妙
《孙子》十三篇论战守次第与山川险易长短小大之状,皆曲尽其妙,摧高发隐,使物无遁情,此尤文章妙处。(《仕学规范》三十五)
七一、三苏进策
读三苏进策涵养吾气。他日下笔自然文字霶霈,无吝啬处。(《仕学规范》三十五)
七二、张文潜言熟读秦汉前文
张文潜尝云:“但把秦汉以前文字熟读,自然滔滔地流也。”又云:“近世所当学者惟东坡。”(《仕学规范》三十五)
七三、选诗有高古气味
古人文章一句是一句,句句皆可作题目,如《尚书》可见。后人文章累千百年①不能就一句事理。只如《逊诗有高古气味。自唐以下,无后②此意。此皆不可不知也。(《仕学规范》三十五)
----------------
①案:“年”疑当作“言”。
②案:“后”疑当作“复”。
七四、文章宗西汉
文章大要须以西汉为宗,此人所可及也。至于上面一等,则须审己才分,不可勉强作也。如秦少游之才,终身从东坡步骤次第,上宗西汉,可谓善学矣。(《仕学规范》三十五)
七五、医书论脉
医书论脉之形状,病之证验,无一字妄发;乃于借物为喻,尤见工夫。大抵见之既明,则发之于言语,自然分晓。观此等书可见。(《仕学规范》三十五)
附录:
吕本中《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节录):“宠谕作诗次第,此道不讲久矣,如本中何足以知之。或励精潜思,不便下笔;或遇事因感,时时举扬;工夫一也。古之作者,正如是耳。惟不可凿空强作,如小儿就学,俯就课程耳。《楚辞》、杜、黄,固法度所在,然不若遍考精取,悉为吾用,则姿态横出,不窘一律矣。如东坡、太白诗,虽规摹广大,学者难依,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要之,此事须令有所悟入,则自然越度诸子。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如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顿悟笔法。如张者,专意此事,未尝少忘胸中,故能遇事有得,遂造神妙;使他人观舞剑,有何干涉。非独作文学书而然也。和章固佳,然本中犹窃以为少新意也。近世次韵之妙,无出苏、黄,虽失古人唱酬之本意,然用韵之工,使事之精,有不可及者。”(据《海山仙馆丛书》本《苕溪渔隐丛话》前四十九)
吕本中《与曾吉甫论诗第二帖》(节录):“诗卷熟读,深慰寂寞。蒙问加勤,尤见乐善之切,不独为诗贺也。其间大概皆好,然以本中观之,治择工夫已胜,而波澜尚未阔,欲波澜之阔去,须于规摹令大,涵养吾气而后可。规摹既大,波澜自阔,少加治择,功已倍于古矣。试取东坡黄州以后诗,如《种松》、《医眼》之类,及杜子美歌行及长韵、近体诗看,便可见。若未如此,而事治择,恐易就而难远也。退之云:‘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则物之浮者,大小毕福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如此,则知所以为文矣。曹子建《七哀》诗之类,宏大深远,非复作诗者所能及,此盖未始有意于言语之间也。近世江西之学者,虽左规右矩,不遗余力,而往往不知出此,故百尺竿头,不能更进一步,亦失山谷之旨也。”(同上)上一页[1][2]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