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處世36計   》 第02計 迂回計      和事 He Shi

  ——如何與難接近的人“套近乎”
  遠行之人,前有高山擋路、石頭絆腳,自然會想辦法繞過去,或動腦筋另闢蹊經。這種做法應用在人情世故裏,便是繞着圈子達到目標。換個說法就是不走直綫走麯綫。
  有些話不能直言,便得拐彎抹角地去講;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搞不清對方葫蘆裏賣的什麽藥,就要投石問路、摸清底細;有時候為了使對方減輕敵意,放鬆警惕,我們便繞彎子、兜圈子,甚至用“王顧左右而言它”的迂回戰術,將其套牢。
  生活中不少人是“直腸子”,“一根筋”,為人處世“碰倒南墻不回頭”,十頭公牛也拉不回來。這樣的人最該學點迂回術,讓自己的大腦多幾個溝回,腸子多幾個彎彎繞,神經多長些末梢。
  一言以蔽之:統幾個圈子保證你能在人情關係中得到最大的實惠。
  1.麯調未成,先應有情
  明代嘉慶年間,“給事官”李樂清正廉潔。有一次他發現科考舞弊,立即寫奏章給皇帝,皇帝對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結果把皇帝惹火兒了,以故意揭短罪,傳旨把李樂的嘴巴上貼上封條,並規定誰也不準去揭。封了嘴巴,不能進食,就等於給他定了死罪。這時,旁邊站出一個官員,走到李樂面前,不分青紅皂白,大聲責駡:“君前多言,罪有應得!”一邊大駡,一邊叭叭地打了李樂兩記耳光,當即把封條打破了。由於他是幫助皇帝責駡李樂,皇帝當然不好怪罪。其實此人是李樂的學生,在這關鍵時刻,他“麯”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師。如果他不顧情勢,犯顔“直”諫,非但救不了老師,自己怕也難脫連累。
  這個方法的使用真是巧妙至極。李樂不懂得人際之間“潤滑當先”的道理,離自己的學生還差了一大截。要知道我國傳統文化,是很講究繞圈子的。
  著名幽默大師林語堂總結中國人(尤其是讀書人)求人辦事,像寫八股文一樣。
  中國人辦事很少像洋鬼子“此來為某事”那樣直截了當開題,因為這樣不風雅。如果是生客就更顯得冒昧了。中國人的相會講究話裏做文章,有着八股般起承轉合的優美。不僅有風格,而且有結構,大概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是談寒暄、評氣候。諸如“尊姓”,“大名”,“久仰”,“夙違”及“今日天氣哈哈”皆屬於此類。林語堂稱之為氣象學的內容,其要在起“來則安之位安而後情定”的作用,即聯絡感情。這些內容在人們的生命空間中確實也有很大的共同性,不致於遭到抗拒。
  第二段是敘往事、追舊誼。這就更深一層了,要從大衆皆有的生命空間過渡到彼此較為特殊的那一塊,是深入的過程。林語堂戲稱之為“史學”。“也許有你的令侄與某君同學,也許你住過南小街,而他住過無量大人鬍同,由是感情便融洽了。如果,大傢都是北大中人,認識志摩、適之,甚至辜鴻銘,林琴南……那便更加親摯而話長了”。這一段做得好,雙方感情可能會有真真的融洽。
  第三段是談時事、發感慨。這可是政治學了。“感情既洽、聲勢斯壯”,於是便可聯手出擊,可進入侃的境界。縱橫的範圍甚廣,“包括有:中國不亡是無天理,救國策,對於古月三王草將馬二弓馬諸政治領袖之品評,等等。連帶的還有追隨孫總理幾年到幾年之統計。比如你光緒三年聽見過一次孫總理演講,而今年是民國二十九年,合計應得三十三年,這便叫做追隨總理三十三年。”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為融洽,聲勢又壯,甚而至於相見恨晚,到了兩脅插刀的程度。至此,可認為到了陡然下筆,相機言事之際。
  於是,這第四段就叫經濟學——奉托“小事”。可客氣地起立,拿起帽子,然後兀而轉來道:現在有一小事奉煩。先生不是認識某某嗎?可否請寫一封介紹信雲雲。這一段要自然隨意,不給對方造成很大的壓力或使對方覺得自己該欠他多大之情。而是要利用前敘鋪墊,陡然收筆,總結全文。
  2.“套近乎”的三個技巧
  在朱熔基總理視察中央電視臺的前一天,中央電視臺的有關領導告訴節目主持人敬一丹,明天,總理來視察的時候,你要想辦法得到朱總理的題詞。敬一丹聽了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多少有些為難:我怎麽嚮總理提出這個請求呢?第二天,朱總理在中宣部部長丁關根的陪同下,來到中央電視臺。他走進(焦點訪談)節目組演播室,在場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朱總理跟大傢相互問好之後,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傢簇擁在他的周圍,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地與總理交談。一位編導說:“在有魅力的人身上,總有一個場,以前我聽別人這樣說過。我看您身上就有這樣一個場。”朱總理不置可否地笑了。演播室裏的氣氛更加活躍、和諧,敬一丹感覺這是一個好時機,一個很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時機。於是走到朱總理面前說:“總理,今天演播室裏聚集在您身邊的這二十幾個人衹是(焦點訪談)節目組的十分之一。”總理聽了這話,說:“你們這麽多人啊!”敬一丹接着說:“是的,他們大多數都在外地為采訪而奔波,非常辛苦。他們也非常想到這裏來,想跟您有一個直接的交流。但他們以工作為重,今天沒能到這裏來。您能不能給他們留句話?”敬一丹說得非常誠懇,而且非常婉轉,然後把紙和筆恭恭敬敬地遞到朱總理面前。總理看一下敬一丹,笑了,接過紙和筆,欣然命筆,寫下“輿論監督,群衆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16個字。總理寫完,全場響起一片掌聲,熱烈的氣氛進入了高潮
  敬一丹的繞圈子的確運用恰當,可圈可點。請求題詞,先把在外“四處奔波”、“非常辛苦”的記者擡出來,在感情、道義上繞好了一個讓人不宜也不忍拒絶的“套子”,另外語氣麯折委婉,表述又貼切誠懇,終於如願以償。
  意大利知名女記者奧裏亞娜·法拉奇,也深藉此道。她以其對采訪對象挑戰性的提問和尖銳、潑辣的言辭而著稱於新聞界,有人將她這種風格獨特、富有進攻性的采訪方式稱為“海盜式”的采訪。迂回麯折的提問方式,是她取勝的法寶之一。
  技巧一:先拋出“套子”的一部分。
  在采訪南越總理阮文紹時,她想獲取他對外界評論他“是南越最腐敗的人”的意見。若直接提問,阮文紹肯定會矢口否認。法拉奇將這個問題分解為兩個有內在聯繫的小問題,麯折地達到了采訪目的。她先問:“您出身十分貧窮,對嗎?”阮文紹聽後,動情地描述小時候他家庭的艱難處境。得到關於上面問題的肯定回答後,法拉奇接着問:“今天,您富裕至極,在瑞士、倫敦。巴黎和澳大利亞有銀行存款和住房,對嗎?”阮文紹雖然否認了,但為了洗清這一“傳言”,他不得不詳細地道出他的“少許傢産”。阮文紹是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敗,還是如他所言並不奢華,已昭然若揭,讀者自然也會從他所羅列的財産“清單”中得出自己的判斷。
  技巧二:給“套子”換個說法。
  她在采訪我國領導人鄧小平時,提出一個問題:“天安門上保留下來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看上去平常、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包含着豐富深刻的含義,目的在於想知道鄧小平對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評價、認識及其今後在中國的地位。
  阿裏·布托是巴基斯坦總統,西方評論界認為他專橫、殘暴。法拉奇在采訪中,不是直接問他:“總統先生,據說您是個法西斯分子”,而是將這個問題轉化為:“總統先生,據說您是有關墨索裏尼、希特勒和拿破侖的書籍的忠實讀者。”從實質上講,這個問題同“您是個法西斯分子”所包含的意思是一樣的,轉化了角度和說法的提問,往往會使采訪對象放鬆警惕,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它看上去無足輕重,但卻尖銳、深刻。
  技巧三:給“套子”塗上感情色彩。
  訪問鄧小平,她是從祝賀鄧小平的生日開始的。她從鄧小平傳記中知道他的生日是8月22日,而鄧小平自己卻忘記了。
  鄧:“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嗎?”
  法:“不錯,鄧小平先生,我從你傳記中知道的。”
  鄧:“既然你這樣說,就算是吧!我從來不知道什麽時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應祝賀啊!我已經76歲了。乃歲是衰退的年齡啦!”
  法:“鄧小平先生,我父親也是76歲了。如果,我對他說那是一個衰老的年齡,他會給我一巴掌呢!”
  鄧:“他做得對。你不會這樣對你父親說的,是嗎?”
  訪問氣氛就這樣十分融洽而輕鬆地形成了。
  看來當記者的人,最擅迂回,最會委婉。遇到“記者”型人物,我們得對他們兜圈子,做“套子”有一定的警惕,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樂意被套住,再去回答問題。
  3.走老人孩子路綫
  求人辦事,所求之人一般是年富力強的角色,剛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所以在必要的時候,除了走夫人路綫外,走一下老人孩子路綫,迂回接近目標,拉近彼此的感情,是值得動腦筋做的事情。
  為什麽老人和小孩是理想的路綫呢?
  ①老人、小孩容易接近。
  老人因體力虛乏在傢休養,或因年歲高而退職在傢,沒有工作做,傢務不讓做,談話是心裏有而沒處說,因此,常常顯得孤寂。如果有人主動接近老人,哪怕是暫時解除老人的孤寂,老人自然非常樂意。再者,心理學表明,老年人較中青年人柔和、慈善得多,也容易接近。而小孩純樸,喜新好奇愛動:一句唐詩。一段故事、一個怪臉、一聲哄捧就能很快贏得小孩的親近。
  ②老人、小孩喜歡你接近。
  一般地說,老年人見多識廣,閱歷豐厚,精神倉庫裏貯藏有大量感性或理性的“經驗産品”,一有機會,他們總樂於滔滔傾訴,希望能影響、感動後人,也算獲得人生思考的哪怕些許的慰勉。事實上,老人長年留住傢中,這種滔滔傾訴故事、傳授經驗的機會實在很少,因此,老人的生理、心理便表現出極大限度的和善、平易。尤其對於年輕人,他們總樂於主動招呼、熱情交談。至於小孩,若你真誠地以童心相待,帶給小孩新奇歡樂,小孩會立刻把你當作“快活大王”或“英雄人物”而崇拜、親近。一句話,老人、小孩由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他們喜歡新你的接近。
  ③通過老人、小孩,可以融洽全家。
  老人是長者,而中國人有敬老、尊老、孝老的傳統。假如老人心悅神怡,全家隨之活躍和愉快。中國人又十分看重傳宗接代,視小孩為家庭的未來,爺輩如此,父輩更甚。況且現代家庭小孩多是“獨苗”,傢裏人更是哄捧寵愛,如果能和小孩玩在一塊,家庭融洽自是水到渠成。
  走老人孩子路綫有幾點需要註意:
  ①多瞭解和積纍老與小的知識。
  瞭解老人小孩,除了感性的調查、觀察之外,平時也應適當地作些理性積纍,如通過報紙雜志、電視電影等,積纍有關老年健身知識、消閑知識,小孩遊戲知識、智力故事等,以便到時“妙手偶得,藉題發揮”。
  ②要主動套近乎,拉傢常。
  談話是交際中信息交流最直接的手段。進入一個家庭,見到老人、小孩,要想一見面便産生“一見如故”的融洽氣氛,登門人應該主動引出話題打開話匣,而不應該等待家庭一方(老人。小孩)搜尋話題勉強問答。因為雙方剛剛接觸的短時間內,登門人有心理準備更容易找到合適的話題,況且對於老人,你主動開口也表示了尊敬;對於小孩,你主動開口,能表示親近,消除陌生感。
  ③不可小瞧,謹慎對待。
  對老人務必態度謙恭、心性美善、行為禮讓。這一方面表現你的虛心、誠實,一方面顯出你對長者的尊重、敬仰。那種三言兩語就誇誇其談,將老人“挂”一邊或踩踐自己腳下的言行是切不可取的,結果衹能遭到老人的冷遇甚至趕攆。小孩天性乖巧,歡樂容易哭鬧也容易,稍有不適就可導致“風雨滿樓”。因此,和小孩交往,必須因情睏境,投其所好,把握分寸。要用忠誠、童稚去換取歡悅,千萬不能居高臨下、裝腔作勢、虛情假意。
  “迂回術”的題中應有之義便是靈活改變做事的綫路。遇到辦事不順之時,動動他孩子的腦筋,打一打老人傢的主意,是不可忽視的獲取好感、建立關係的絶妙辦法。
  
  圖書在綫製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01計 施恩計第02計 迂回計第03計 藉口計第04計 旁敲計
第05計 奬賞計第06計 恭維計第07計 激將計第08計 貼金計
第09計 遮羞計第10計 捧場計第11計 藉光計第12計 圓場計
第13計 退讓計第14計 自嘲計第15計 觀色計第16計 雙面計
第17計 恐嚇計第18計 洞察計第19計 把柄計第20計 蒙蔽計
第21計 攀纏計第22計 釣魚計第23計 拆臺計第24計 反悔計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