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君子时代的争霸——左传二十讲 》
左传简介(一)(2)
何晋 He Jin
《春秋》记载的内容,大多是政治活动,也有少量自然现象。大约征伐占40%,会盟占20%,朝聘占20%,祭祀、婚丧等占10%,日月食、星变、地震、陨石、雨雪、水旱灾等占10%。《左传》中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就是说,那个时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这两种事,成为了当时各个诸侯国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偏重于记载政治活动,这也是中国历代史书的一个特色。
《春秋》不仅记载鲁国的历史,也记载周王和其他诸侯国的历史,所以钱穆先生说它是“一部诸夏的国际史,亦可称为乃是那时的一部天下史或称世界史”,“是把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点来写的一部世界通史”。
但是,《春秋》记载历史十分简略,还有记载缺漏的地方。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一共242年的历史,记载文字总共也只有一万六、七千字,记载一件事最短的只用1个字,最长的也仅40多个字,而且措辞也比较隐晦,这种隐晦地通过选择不同的字词来表达褒贬含义的书写方法,被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有时很不容易读明白,例如同是记载征战,有伐、侵、战、围、救、取、执、溃、败等不同的用词,于是就出现了专门解释、阐发《春秋》的书,也就是所谓的“传”----《春秋》也就被称为“经”了,如前所述,这样的书流传到今天的有3部,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它们合称“《春秋》三传”。
三传之中,《公羊传》可能在战国末期已成书;《谷梁传》中有大量转录或增添《公羊传》的内容,成书较晚一些,大概这二传都是到了汉代才写定下来的。《公羊传》和《谷梁传》常常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释《春秋》,喜欢从中阐发政治、道德上的微言大义,这是它们的显著特点。此二传在汉代由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被称为“今文经”,受到尊崇,被朝廷立于学官,设有博士,成为当时的官方“《春秋》学”,尤其是其中的《公羊传》,特别受到重视。
而《左传》的成书要比《公羊传》和《谷梁传》都要早,大概在战国的中前期,有资料表明《左传》在战国就已开始流行,许多战国时代的上层人物都喜爱《左传》并引用其中的文句。但是在汉代,《左传》并不流行,只在民间个别流传,和《公羊传》、《谷梁传》是官学不一样,它是民间的私学。西汉末年有一位学者刘歆,在汉王朝国家图书馆看到了这部还是用战国文字写成的《左传》,非常喜欢,他极力想让朝廷也把《左传》立于学官,设博士,但最终也没有多大结果。据说,刘歆一家人都喜欢读《左传》,他的父亲爱读,他也爱读,甚至连他家里的子弟、家眷、仆人,都会哼唧。由于《左传》是用汉代人已不太能读懂的战国东方六国的文字写成,所以被称为“古文经”。和《公羊传》、《谷梁传》相比,《左传》更注重史事的记载,整部《左传》大约18万字左右,是三传中文字最多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
|
|
左传简介(一)(1) | 左传简介(一)(2) | 左传简介(一)(3) | 郑庄小霸(一)(1) | 郑庄小霸(一)(2) | 郑庄小霸(一)(3) | 郑庄小霸(一)(4) | 郑庄小霸(二)(1) | 郑庄小霸(二)(2) | 郑庄小霸(二)(3) | 郑庄小霸(二)(4) | 郑庄小霸(二)(5) | 宋襄图霸(1) | 宋襄图霸(2) | 宋襄图霸(3) | 宋襄图霸(4) | 重温经典的理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