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 童蒙詩訓   》 童蒙詩訓二      呂本中 Lv Benzhong

  三○、呂與叔張橫渠詩
  
  呂與叔嘗作詩云:“文如元凱徒稱僻,賦似相如止類俳。唯有孔門無一事,衹傳顔氏得心齋。”橫渠《讀詩詩》雲:“置心平易始知詩。”楊中立雲:“知此詩,則可以讀《三百篇》矣。”(《叢話》後三十六)
  三一、初學詩不可靡麗
  
  初學作詩,寧失之野,不可失之靡麗;失之野不害氣質,失之靡麗不可復整頓。(《玉屑》五、《仕學規範》三十九、《鑒衡》一)
  三二、滿城風雨近重陽
  
  潘邠老嘗得詩“滿城風雨近重陽”,文章之妙,至此極矣。後有詩《托謝無逸綴成》雲:“病思王子同傾酒,愁憶潘郎共賦詩。”為此語也。(《詩林》四)
  三三、載馳蒹葭二詩
  
  《載馳詩》反復說盡情意,學者宜考。《蒹葭詩》說得事理明白,尤宜緻思也。(《仕學規範》三十九、《鑒衡》一)
  三四、杜詩用字
  
  《歐陽詩話》雲:“陳捨人從易偶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及至《送蔡都尉詩》雲:‘身輕一鳥’,其下脫一字。陳公因與數客各用一字補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後得一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陳公嘆服,以為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也。”(《鑒衡》一)
  三五、詩文不強作應先立大意
  
  山𠔌雲:“詩文唯不造恐①強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山𠔌謂秦少章雲:“凡始學詩須要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長篇須麯折三致意,乃能成章。”(《仕學規範》三十九)
  
  ----------------
  ①“恐”,疑當作“空”。
  三六、詩詞要從學問中來
  
  又云①:詩詞高深要從學問中來。後來學詩者雖時有妙句,譬如合眼摸象,隨所觸體,得一處,非不即似,要且不足。若開眼,全體也,之②合古人處,不待取證也。(《仕學規範》三十九)
  
  ----------------
  ①此當亦山𠔌語。
  ②“之”,疑當作“其”。
  三七、作長詩須有次第本末
  
  潘邠老語饒德操雲:作長詩須有次第本末方成文字,譬如做客,見主人須先入大門,見主人升階就坐說話乃退。今人作文字都無本末次第,緣不知此理也。(《仕學規範》三十九)
  三八、作詩不應衹規摹古人
  
  老杜詩云:“詩清立意新”,最是作詩用力處,蓋不可循習陳言,衹規摹舊作也。魯直雲:“隨人作詩終後人”;又云:“文章切忌隨人後”,此自魯直見處也。近世人學老杜多矣,左規右矩,不能稍出新意,終成屋下架屋,無所取長。獨魯直下語,未嘗似前人而卒與之合,此為善學。如陳無己力盡規摹,已少變化。(《仕學規範》三十九)
  案:《詩學指南》本《名賢詩旨》以此則為楊誠齋語,誤。
  三九、七哀詩
  
  《七哀》之類宏大深遠,非復作詩者所能及,蓋未始有意於言語之間也。(《竹莊》二)
  案:《竹莊詩話》引此則稱“呂居仁雲”,疑出《童蒙訓》。
  四○、詩不可鑿空強作
  
  呂居仁曰:或勵精潛思不便下筆,或遇事因感,時時舉揚,工夫一也。古之作者正如是耳。惟不可鑿空強作出於牽強,如小兒就學,俯就課程耳。(《詩學指南》本《名賢詩旨》)
  案:此則疑亦出《童蒙訓》。
  四一、山𠔌詩格
  
  徐師川雲:“作詩回頭一句最為難道,如山𠔌詩所謂‘忽思鐘陵江十裏’之類是也。他人豈如此,尤見句法安①壯。山𠔌平日詩多用此格。”(《總龜》後二十)
  案:《總龜》引此則未註出處,以其前後皆《童蒙訓》語,故亦輯入。
  
  ----------------
  ①“安”,疑當作“完”。
  四二、古人詩文特長
  
  老杜歌行與長韻律詩,後人莫及;而蘇、黃用韻下字用故事處亦古所未到。①晉、宋間人造語題品絶妙今古,近世蘇、黃帖題跋之類,率用此法,尤為要妙。(《總龜》後三十一、《仕學規範》三十九)
  
  ----------------
  ①《仕學規範》於此數語前接62條學詩一則,無以下數語。
  四三、學詩文法
  
  學退之不至:李翺、皇甫湜,然翺、湜之文足以窺測作文用方處。近世欲學詩,則莫若先考江西諸派。(《總龜》後三十一)
  案:以上二則,《總龜》未註出處,以其前為《童蒙訓》語,故亦輯入。
  四四、邵康節折章惇
  
  康節先居衛州共城,後居洛陽。有商州太守趙郎中者,康節與之有舊,常往從之。章惇子厚作令商州,趙厚遇之。一日,趙請康節與章同會,章以豪俊自許,論議縱橫,不知尊康節也。語次因及洛中牡丹之盛,趙守因謂章曰:“先生洛陽人也,知花為甚詳。”康節因言“洛人以見根撥而知花高下者,知花之上也;見枝葉而知高下者,知花之次也;見蓓蕾而知高下者,知花之下也。如公所說,乃知花之下也。”章默然慚服。趙守因謂章曰:“先生學問淵源,世之師表,公不惜從之學,則日有進益矣。”章因從先生遊,求傳數學。先生謂章:“十年不仕宦,乃可學。”蓋不許之也。(《叢話》後二十二)
  案:鬍仔曰:“《童蒙訓》,呂居仁作也。《復齋漫錄》不載姓名,不知何人作也。二書所記,有二十餘事全篇相同,莫辨誰作;然《童蒙訓》已鋟板行世,姑取以為證耳。”
  四五、徐仲車事母至孝
  
  徐仲車,山陽人,小許榜登科。初從安定先生學潛心力行,不復仕進。仲車一日因具公裳見貴官,因思曰:“見貴官尚具公裳,豈有朝夕見母而不具公裳者乎?”遂晨夕具公裳揖母,事母至孝,山陽人化之。(《叢話》後三十六)
  四六、論語之文
  
  《論語》〔《禮記》〕①文字簡淡不厭,非《左氏》所可及〔也〕。②(《仕學規範》三十四、《鑒衡》二)
  
  ----------------
  ①《仕學規範》有“禮記”二字。
  ②《仕學規範》有“也”字。
  四七、毛詩之文
  
  張文潛雲:“《詩》三百篇,雖雲婦人女子小夫賤隸所為,要之非深於文章者不能作,如‘七月在野’,至‘入我床下’,於七月以下皆不道破,直至十月方言蟋蟀,非深於文章者能為之耶?”(《仕學規範》三十四、《鑒衡》二)
  四八、檀弓文二則
  
  《檀弓》雲:“南宮縧之妻之姑之喪”,三“之”不能去其一;“進使者而問故”,夫子之所以問使者,使者所以答夫子,一“進”字足矣。豐不餘一言,約不失一辭。〔諒哉3①
  
  《檀弓》與《左氏》紀太子申生事詳略不同,讀《左氏》然後知《檀弓》之高遠也。(《仕學規範》三十五、《鑒衡》二)
  
  ----------------
  ①《仕學規範》有“諒哉”二字。
  四九、左氏文二則
  
  文章不分明指切而從容委麯,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惟《左傳》為然。如當時諸國往來之辭,與當時君臣相告相誚之語,蓋可見矣。亦是當時聖人餘澤未遠,涵養自別,故詞氣不迫如此,非後世專學言語者也。
  
  《左氏》之文,語有盡而意無窮,如獻子辭梗陽人一段,所謂一唱三嘆有遺音者也。如是等處,皆是學為文章之本,不可不深思也。(《鑒衡》二)
  案:第二則亦見《仕學規範》三十五。
  五○、列子
  
  《列子》氣平文緩,〔亦〕①非《莊子》步驟所能到。(《仕學規範》三十四、《鑒衡》二)
  
  ----------------
  ①《仕學規範》有“亦”字。
  五一、韓非子
  
  《韓非》諸書皆說盡事情。(《鑒衡》二)
  案:此則即59條文。
  五二、兩漢文三則
  
  《漢高祖》詔令雄健,《孝文紀》詔令溫潤,去先秦古書不遠,後世不能及;至《孝武紀》詔令始事文采,文亦寢衰矣。
  
  西漢自王褒以下,文字專事詞藻,不復簡古,而𠔌永等書雜引經傳,無復己見,而古學遠矣。此學者所宜深戒。
  
  班固敘事詳密,有次第,端學《左氏》,如序霍氏、上官相失之由,正學《左氏》記秦穆、晉惠相失處也。(《鑒衡》二)
  案:第一則第三則見《仕學規範》三十五。又《仕學規範》三十五以第二則與60條合為一條。
  五三、歐陽公文
  
  文章紆餘委麯,說盡事理,惟歐陽公得之。(《仕學規範》三十四、《鑒衡》二)
  五四、東坡之文
  
  東坡晚年敘事文字多法柳子厚,而豪邁之氣,非柳所能及也。(《仕學規範》三十四、《鑒衡》二)
  五五、曾子固文三則
  
  近世文字如曾子固諸序,尤須詳味。①
  
  曾子固《答李廌②書》,最見抑揚反復處。③
  
  曾子固文章紆餘委麯,說盡事情,④加之字字有法度,無遺恨矣。(《鑒衡》二)
  案:第一則已見《仕學規範》三十五,第二則與第三則均見《仕學規範》三十四。
  
  ----------------
  ①《仕學規範》此條接63條後。
  ②《仕學規範》“廌”作“沿”。
  ③《仕學規範》此條與53、55、57條合。
  ④《仕學規範》無以上諸語,即在53條“惟歐陽公得之”句後接“至曾子固加之,字字有法度”諸語。
  五六、秦少遊文
  
  文章有首有尾,①無一言亂說,觀少遊五十策可見。(《仕學規範》三十四、《鑒衡》二)
  
  ----------------
  ①《仕學規範》作“文章有本末首尾”。
  五七、作文有悟入處
  
  老蘇嘗自言升裏轉鬥裏量,因聞此遂悟文章妙處。〔文章紆餘委麯,說盡事理,惟歐陽公為得之。至曾子固加之,字字有法度,無遺恨矣。文章有本末首尾,元無一言亂說,觀少遊五十策可見。〕①(《仕學規範》三十四、《鑒衡》二)
  案:《仕學規範》以此則與53、55、56諸條合為一條。
  
  ----------------
  ①《仕學規範》有以上諸語。
  五八、文字用意為上二則
  
  《孟子》中①《百裏奚鬻於秦》一章;與韓退之論思元賓而不見,見元賓之所與者,猶吾元賓也;及曾子固《答李廌②書》,最見抑揚反復處,如此等類皆宜詳讀。
  
  東坡雲:“意盡而言止者,天下之至文③也。”然而言止而意不盡,尤為極至,如《禮記》、《左傳》④可見。(《鑒衡》二)
  案:前一則見《仕學規範》三十四,第二則見《仕學規範》三十五。
  
  ----------------
  ①《仕學規範》“中”作“或問”。
  ②《仕學規範》“廌”作“沿”。
  ③《仕學規範》“文”作“言”。
  ④《仕學規範》“傳”作“氏”。
  五九、文要說盡事情
  
  〔呂居仁雲:〕①“文章須要說盡事情,如《韓非》諸書大略可見,至一唱三嘆有遺音〔者,則〕②非有所養不能也。”(《鑒衡》二、《仕學規範》三十四)
  案:《仕學規範》於此則下接46、50、54諸條。
  
  ----------------
  ①案:此四字疑衍,或此則非《童蒙訓》語。惟《仕學規範》引《呂氏童蒙訓》亦有“居仁雲”三字。
  ②此二字據《仕學規範》補。
  六○、為文養氣
  
  韓退之答李翺〔書〕①、老泉上《歐陽公書》,最見為文養氣之妙。②(《仕學規範》三十五、《鑒衡》二、《耆舊續聞》二)
  案:《仕學規範》此條下接52條第二則。
  
  ----------------
  ①《耆舊續聞》有“書”字。案:《答李翺書》當作《答李翊書》。
  ②《耆舊續聞》、《仕學規範》“之妙”作“妙處”。
  六一、韓柳文
  
  韓退之文渾大廣遠難窺測,柳子厚文分明見規模次第,〔初〕①學者當先學柳文,後熟讀韓文,則工夫自見。②(《耆舊續聞》二、《仕學規範》三十五)
  
  ----------------
  ①《仕學規範》有“初”字。
  ②《仕學規範》“見”作“易”。
  六二、文字體式二則
  
  學文須熟看韓、柳、歐、蘇,先見文字體式,然後更考古人用意下句處。
  
  學詩須熟看老杜、蘇、黃,亦先見體式,然後遍考他詩,自然工夫度越過人。(《耆舊續聞》二、《仕學規範》三十九)
  案:《學詩》一則與前4條相類。又《仕學規範》於此則下接37條“老杜歌行……亦古所未到”諸語。
  六三、做有用文字
  
  學者須做有用文字,不可盡力虛言。有用文字,議論文字是也。議論文字,須以董仲舒、劉嚮為主,〔《禮記》〕①《周禮》及《新序》《說苑》之類,皆當貫串熟考,則做一日便有一日工夫。〔近世文字如曾子固諸序尤須詳味〕②。(《耆舊續聞》二、《仕學規範》三十五)
  
  ----------------
  ①《仕學規範》有“禮記”二字。
  ②以上數語據《仕學規範》補。
  六四、作文不可強為
  
  作文不可強為,要須遇事乃作,須是發於既溢之餘,流於已足之後,方是極頭,所謂既溢已足者,必從學問該博中來也。(《耆舊續聞》二)
  六五、文字淹漬
  
  後生為學,必須嚴定①課程,必須數年勞苦,雖道途疾病亦不可少渝也。若是未能深曉,且須廣以文字,淹漬久久之間,自然成熟。(《耆舊續聞》二)
  
  ----------------
  ①原註:“定一作立。”
  六六、蘇黃文字之妙
  
  自古以來語文章之妙,廣備衆體,出奇無窮者,唯東坡一人;極風雅之變,盡比興之體,包括衆作,本以新意者,唯豫章一人,此二者當永以為法。(《耆舊續聞》二)
  六七、老杜歌行
  
  老杜歌行並長韻律詩切宜留意。(《耆舊續聞》二)
  案:此則與前16條37條相類。
  六八、老蘇文意盡言止
  
  老蘇作文,真所謂意盡而言止也,學者亦當細觀。(《耆舊續聞》二)
  案:以上《耆舊續聞》所引諸則謂係政和三年,與外弟趙承國相遇於楚州,因錄所聞於先生長者為學之道以告之。隨其所問,信筆便書,是此數則原為書帖中語。然其內容頗多與《童蒙訓》相類,因亦附輯。或此帖為《童蒙訓》之前身亦未可知。
  六九、韓愈學習司馬遷
  
  歐陽公謂退之為《樊宗師墓志》便似樊文,其始出於司馬子長為《長卿傳》如其文。惟其過之,故兼之也。(《仕學規範》三十七)
  七○、孫子文章之妙
  
  《孫子》十三篇論戰守次第與山川險易長短小大之狀,皆麯盡其妙,摧高發隱,使物無遁情,此尤文章妙處。(《仕學規範》三十五)
  七一、三蘇進策
  
  讀三蘇進策涵養吾氣。他日下筆自然文字霶霈,無吝嗇處。(《仕學規範》三十五)
  七二、張文潛言熟讀秦漢前文
  
  張文潛嘗雲:“但把秦漢以前文字熟讀,自然滔滔地流也。”又云:“近世所當學者惟東坡。”(《仕學規範》三十五)
  七三、選詩有高古氣味
  
  古人文章一句是一句,句句皆可作題目,如《尚書》可見。後人文章纍千百年①不能就一句事理。衹如《遜詩有高古氣味。自唐以下,無後②此意。此皆不可不知也。(《仕學規範》三十五)
  
  ----------------
  ①案:“年”疑當作“言”。
  ②案:“後”疑當作“復”。
  七四、文章宗西漢
  
  文章大要須以西漢為宗,此人所可及也。至於上面一等,則須審己才分,不可勉強作也。如秦少遊之才,終身從東坡步驟次第,上宗西漢,可謂善學矣。(《仕學規範》三十五)
  七五、醫書論脈
  
  醫書論脈之形狀,病之證驗,無一字妄發;乃於藉物為喻,尤見工夫。大抵見之既明,則發之於言語,自然分曉。觀此等書可見。(《仕學規範》三十五)
  
  
  附錄:
  
  呂本中《與曾吉甫論詩第一帖》(節錄):“寵諭作詩次第,此道不講久矣,如本中何足以知之。或勵精潛思,不便下筆;或遇事因感,時時舉揚;工夫一也。古之作者,正如是耳。惟不可鑿空強作,如小兒就學,俯就課程耳。《楚辭》、杜、黃,固法度所在,然不若遍考精取,悉為吾用,則姿態橫出,不窘一律矣。如東坡、太白詩,雖規摹廣大,學者難依,然讀之使人敢道,澡雪滯思,無窮苦艱難之狀。亦一助也。要之,此事須令有所悟入,則自然越度諸子。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間耳。如張長史見公孫大娘舞劍,頓悟筆法。如張者,專意此事,未嘗少忘胸中,故能遇事有得,遂造神妙;使他人觀舞劍,有何干涉。非獨作文學書而然也。和章固佳,然本中猶竊以為少新意也。近世次韻之妙,無出蘇、黃,雖失古人唱酬之本意,然用韻之工,使事之精,有不可及者。”(據《海山仙館叢書》本《苕溪漁隱叢話》前四十九)
  
  呂本中《與曾吉甫論詩第二帖》(節錄):“詩捲熟讀,深慰寂寞。蒙問加勤,尤見樂善之切,不獨為詩賀也。其間大概皆好,然以本中觀之,治擇工夫已勝,而波瀾尚未闊,欲波瀾之闊去,須於規摹令大,涵養吾氣而後可。規摹既大,波瀾自闊,少加治擇,功已倍於古矣。試取東坡黃州以後詩,如《種鬆》、《醫眼》之類,及杜子美歌行及長韻、近體詩看,便可見。若未如此,而事治擇,恐易就而難遠也。退之雲:‘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則物之浮者,大小畢福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皆宜。’如此,則知所以為文矣。曹子建《七哀》詩之類,宏大深遠,非復作詩者所能及,此蓋未始有意於言語之間也。近世江西之學者,雖左規右矩,不遺餘力,而往往不知出此,故百尺竿頭,不能更進一步,亦失山𠔌之旨也。”(同上)上一頁[1][2]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童蒙詩訓一童蒙詩訓二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