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大唐诗人三部曲之:太白醉剑   》 序言:对李白及唐诗新的解读(1)      程韬光 Cheng Taoguang

  二月河
  有人在写大唐诗人三部曲,要将中国文化最精粹的部分以另类的解读方式展现出来,与广大读者共享。我个人认为,作者此举是很有价值的尝试,并且,其较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必将产生一定的积极的社会反响。唯一使我感到不安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璀璨明珠,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随口背诵几句他们的诗歌,譬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大家耳熟能详,对作者的期望值不由得很高,作者创作作品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当我拿到作者样书,认真读取《太白醉剑》之后,很快为作者阔大的文风、洗练的文字及深厚的古文功力所震动,为作品精妙的构思布局、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不由得和大家一起舒口长气,庆幸作者尚未辜负期望。本人掩卷之后,顿生感慨:
  一、此书语言优美,文笔洗练。综观全书,可见作者在文字上的造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辞藻之精美,文言与白话味之浓,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与通俗小说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美学角度来看,文言式的语句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浓缩美”,它将中国文字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而在《太白醉剑》中,字与字、句与句间的巧妙搭配,宛如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让人拍案叫绝。先拿开篇第一句为例:“横亘中国之长江,自唐古拉山而下,出青海,过云南;经渝州,越四川,浩浩荡荡,不可遏抑。”短短一句话便将长江的长与长江的雄伟交代清楚,无需额外的字词辅助,这体现了汉字的独立性,是其他国家的文字很难达到的。再看看这一句:“唐主李渊闻讯,提陇上之兵,出太原、夺洛阳、下潼关、入长安,势如破竹,形似卷席,服四方豪杰,息八路烟尘,拯民于水火,顺天而立大唐基业。”整段话一气呵成,一段历史,尘埃落定。再看一句:“好一座神山!宛如巨龙,横亘天地之间;万千险峰,直插霄汉。山下林木葱郁,俱是松柏,如枪似剑;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宛如智者,深思千年。”读者很容易将这些字句与一幅雄伟刚健的山水画联系起来,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
  中国文字的特点,造就了中国诗歌的特点,而中国诗歌的辉煌成就也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神奇,两者相互依存,交相辉映,构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学艺术。《太白醉剑》将中国诗与方块字巧妙地融入作品,同时文言语式和口语在一段话或一句话中交替反复,有一种脱俗复古的味道,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字独特的魅力。
  二、气势恢弘,构思精巧。李白,字太白,生于唐代西域,长于蜀地青莲。历经大唐盛世,遭逢安史之乱,一生彷徨流离,传奇悲烈。他出生于一个家财殷实却非显族的家庭,这迫使他为了得到权势,而想方设法地去追逐功名,却又因为文人的傲气而不能摧眉折腰。李白的家庭背景也让他带有一定的平民性,能够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痛斥当权者的暴行。李白既庸俗又洒脱,既重情又多情,既喜山好水,又不愿碌碌无为,矛盾贯穿一生,这便是真正的李白。虽然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白的诗歌,就流传着李白传奇的故事,譬如:草书退敌、力士脱靴等,但是,真正把李白作为一个普通人进行解读,甚至把他的诗歌进行另类解读的作品并不多。我想原因就在于:李白人生过于丰富,经历过于繁杂,性格矛盾重重,没有认真的构思、巧妙的布局,作者很容易陷入难圆其说的境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河南文艺出版社
前言序言:对李白及唐诗新的解读(1)
序言:对李白及唐诗新的解读(2)楔子
第一章 梦长庚李白降生 习诗剑才华初露(1)第一章 梦长庚李白降生 习诗剑才华初露(2)
第一章 梦长庚李白降生 习诗剑才华初露(3)第二章 读典籍铁杵磨针 拜名师匡山习艺(1)
第二章 读典籍铁杵磨针 拜名师匡山习艺(2)第二章 读典籍铁杵磨针 拜名师匡山习艺(3)
第二章 读典籍铁杵磨针 拜名师匡山习艺(4)第三章 入益州太白求仕 扰宝店巫教索图(1)
第三章 入益州太白求仕 扰宝店巫教索图(2)第三章 入益州太白求仕 扰宝店巫教索图(3)
第三章 入益州太白求仕 扰宝店巫教索图(4)第三章 入益州太白求仕 扰宝店巫教索图(5)
第四章 论巫教智矫拔刀 临佳境李白赋诗(1)第四章 论巫教智矫拔刀 临佳境李白赋诗(2)
第四章 论巫教智矫拔刀 临佳境李白赋诗(3)第五章 挫巫教名剑出世 入剑门太白醉剑(1)
第五章 挫巫教名剑出世 入剑门太白醉剑(2)第五章 挫巫教名剑出世 入剑门太白醉剑(3)
第五章 挫巫教名剑出世 入剑门太白醉剑(4)第六章 李白辞师逢桃红 魂魄升天识太真(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