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论北大   》 第2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2)      钱理群 Qian Liqun

  这确实是一个关口:你要真正进入北大的真实的历史吗?那么,你就必须如鲁迅所说,“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有勇气正视:蔡元培等先驱者是在承受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下,开创北大精神的;北大人始终神往的“自由,民主,宽容”的精神天地,在北大的现实实现也是相对,短暂的,或许只有蔡先生实际主校的那七年间(1917—1923);因此,它更是作为一种象征,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而存在于每一个北大人的心灵深处,但它确实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去与形形色色的反科学、反民主、反自由的势力及其意识,作坚决的抗争。正是在这样的抗争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体现了北大精神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真正走出了“官的、商的、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历史怪圈的,独立、自由、批判与创造的“真的知识阶级”(鲁迅语),从而构成了北大传统的正面。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屈从于强权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奴隶与奴才(帮忙与帮闲),这样的“假的知识阶级”的负面传统,在北大也是代代相传的。问题的复杂性与尖锐性还在于,我们以上对真、假知识分子及其传统的明确划分,是就北大发展历史的总体趋向而言的,具体到每一个北大师生的个体,就呈现出某种模糊的状态:不仅会有昔日的战士,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后来变成奴隶以至奴才,或曾经是奴隶、奴才,以后觉醒了又变成战士的;而且事实上,几乎每一个时期、时刻,在重大的问题上,北大每一个师生都会面临着“作驯服的奴隶、奴才,还是作独立、自由的人”的选择的考验,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兽性(动物化的奴性)与神性(对精神的独立、尊严的追求)之间的搏斗。这样,北大传统的正面与负面,就转化为每一个北大人的内在心灵与精神的矛盾。当对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的选择居于支配性、主导性的地位,就形成了北大历史上的光明点(在下文会有具体的分析);而当邪恶的力量以及奴隶与奴才式的选择成为主导性倾向,北大历史就进入了自己的黑暗时期。正是光明的北大与黑暗的北大,两者的相互搏斗、影响与渗透,构成了北大历史的百年光荣与百年耻辱,忽略或掩饰任何一面,都得不到北大历史的真实。如上所说,由于北大的光明与黑暗是与每一个北大人的人性选择,知识分子道路的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北大历史,特别是它的黑暗面的正视与反省,就不能不成为每一个北大人对自我人性的弱点、知识分子自身劣根性的一次痛苦的逼视与反思。——这种自我逼视与反思当然不能代替与取消对制造黑暗的反动势力、制度、思想观念的弊端的批判,这也是不能含糊的。为展现北大百年的真实面貌,本书同时收录了有关北大光明与黑暗、光荣与耻辱的历史记载,但愿能引起北大人,以及关心北大命运的人们深长的思索,并在这样的思索中真正进入北大历史以及自我心灵的深处。
  “进入”自然还有一个操作性的问题,即通过什么样的具体途径走进北大历史。一个学校的传统主要是体现在教授身上,并且是由他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的。正像季羡林先生所说,“一所大学或其中某一个系,倘若有一个在全国或全世界都著名的大学者,则这一所大学或者这一个系就成为全国或全世界的重点和‘圣地’。全国和全世界学者都以与之有联系为光荣。问学者趋之若鹜。一时门庭鼎盛,车马盈门。倘若这一个学者去世或去职,而又没有找到地位相同的继承人,则这所大学或这个系身份立即下跌,几乎门可罗雀了。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无法否认掉的”(《名人与北大·序》)。当年梅贻琦先生称“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对这一“事实”的确认。北大的光荣与骄傲,恰恰在于它所拥有的,是一大批这样的“大学者”,而且几乎遍布全校各系;他们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更以自己的精神力量、人格魅力,吸引着全国以至全世界的莘莘学子。北大在全民族心目中的“精神圣地”的崇高地位正是仰赖于此而形成的。而今天北大的危机,恰恰在于一些人闭眼不承认这一事实,以至还存在着“书记和教授谁重要”的争论;随着大师级的老教授的纷纷离世,现有大学体制与观念上的弊端(“争论”不过是这些弊端的一个反映),又使得新的大师难以出现,北大的吸引力与召唤力正在逐渐削弱,如还不肯面对现实,及时亡羊补牢,季羡林先生所说的“身份”的“下跌”,恐怕是难以避免的趋势。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编选此书,回顾当年大师们的风采时,已无法陶醉于其间,只引发出无限的感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1)第2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2)
第3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3)第4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4)
第5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5)第6节: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第7节: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2)第8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
第9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2)第10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
第11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第12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2)
第13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3)第14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4)
第15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5)第16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6)
第17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7)第18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8)
第19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9)第20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0)
第21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1)第22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2)
第23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3)第24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