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圓覺經略說 》
緣 起
南懷瑾 Na Huaijin
圆觉经略说 缘 起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大經之真偽
釋佛陀多羅傳
佛經翻譯在中國
憨山大師註解圓覺經
圓覺經的十二位菩薩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今天是我第一次講“圓覺經”,在講“圓覺經”之前,首先跟諸位提一下,有關這本經在臺灣第一次印行的故事。
事隔三十多年了,1948年,我首次從南京來到臺灣,當時帶了很多佛像、佛經,打算碰到合適的朋友就送,讓佛經留在臺灣。結果,到臺灣一句話都聽不懂,在基隆的旅館住了三個月之後,又把佛經帶回去了。
1949年2月底,又到了臺灣,也同樣在皮箱裏,放了些佛經。直到1949年底,從各路來臺的人很多,尤其是從四川重慶、西康來的老朋友,都來到我那在基隆的“招待所”。那時侯,我傢每餐吃飯席開六桌,我內人及煮飯的,都纍得受不了;晚上睡覺時,在日本式的榻榻米房間裏,到處睡的都是人。
那個時候我到街上逛,看見書店裏擺着的,都是一些日文書,找不到幾本中文書,好的四書買不到,佛經則更談不上。
我的一位老同學朱鏡宙先生,也來到了臺灣,也住在我傢。有一天他告訴我,有一件大事要做。我說什麽事?他說不得了,臺灣連一本佛經也沒有。我說豈止沒有佛經,連普通書都缺乏。他說我們要做一件功德,辦個印經處。我說好呀!你去搞!你去搞!因為他是章太炎的女婿,做過財政廳長、銀行董事長,地位高,名氣大,做了很多事。
過了一個多月,有一天他愁眉苦臉回來,告訴我說,臺灣印經處搞不起來。我問為什麽?他說錢不夠。我心裏想,你老哥身邊的黃金拿幾條出來,不就成了嗎?但是,此話不能講,雖然是老同學,人到了某個階段,不能隨便開玩笑。我順手把抽屜一拉,將裏面所有的鈔票抓出來,對他說都給你夠不夠?他趕緊數,大概是二千多吧!我忘了,那時黃金一兩是二百二十元。數完,他高興得把手舉起來說,夠了!夠了!阿彌陀佛!菩薩保佑!臺灣印經處這下開成了!
我說,好了,你趕緊到臺北去辦吧!我再問:你第一部印什麽經?他說唉呀!這又難了,佛經不曉得到哪裏找?我說你等着、等着!送官送到縣,送佛送上天,我的皮箱裏還有幾本佛經。一翻!“圓覺經”,好不好?好,就印圓覺經。
以上是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所以,今天我手裏拿着“圓覺經”無限感慨,天下事之因緣多奇妙,想不到三十年後在此講“圓覺經”。
大經之真偽
我平常不太喜歡講“圓覺經”,為什麽呢?這真是一本大經,太大了。若分科判教的話,則歸入最大的華嚴宗,華嚴宗是中國唐代以後新興的佛教宗派。其根本經典“華嚴經”的內容包羅萬象,是佛教的大寶庫,所謂“不讀華嚴,不知佛傢之富貴”。“華嚴經”的重點是講“一真法界”,處處皆是佛,一切衆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確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真是太大、太直截了。所以,我平常很少講“華嚴經”及“圓覺經”。
再說,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發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脫;都認為這個世界是缺陷的。,悲慘的。唯有“華嚴經”所講的,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這也就是所謂的華嚴境界。
“圓覺經”講的是一乘圓教,沒有所謂大乘、小乘之分,衹有“見性成佛”,而且是無所偏的圓教。
但是,清末民初很多學者,認為這本“圓覺經”是偽經,因為當時的學術註重考據,疑古之風盛行。中國的學術思想,在近三百年來,偏重於考據實證之學,這是因為清朝的知識分子,看到明代講理學談心性,最後把國傢都亡掉了,所謂“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修養好有什麽用?所以,滿清以後之學風,轉為重實踐及考據。到了清末,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疑古之風盛行。當時梁啓超等說“圓覺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是偽經。他認為這是後代的得道高僧所偽造,不過,假亦假的好。妙的是佛經裏文字最美的便是這二經一論。
“圓覺經”是否就如梁氏等所說,是後代大禪師所偽造?不見得。我可以說這的確是真正的佛法。“圓覺經”與“楞嚴經”,應該說是佛教的無上密部,衹因為“圓覺經”、“楞嚴經”的文字實在太美了,而一般佛經的文字沒有那麽美,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是偽經。
下面我們來看翻譯這本經的佛陀多羅的傳記。
釋佛陀多羅傳
宋高僧傳捲第二記載:釋佛陀多羅,華言覺救,北天竺罽(JI4:用毛做成的氈子一類的東西。)賓人也。(註:唐稱迦濕彌羅,今新疆西南部剋什米爾地區,盛産綿羊。)來多羅英,誓化支那,止洛陽白馬寺,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此經近譯,不委何年?且隆道為懷,務甄(ZHEN1:審查)作妄,但真詮(QUAN2:事物的理。)不謬,豈假具知年月耶?救之形跡,莫究其終。大和中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經本一捲,或分二捲成部,續又為鈔,演暢幽邃,今東京太原三蜀盛行講焉。
佛祖統記捲三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西元六五五年)罽賓國佛陀多羅,於白馬寺譯大方廣圓覺修羅了義經一捲。
佛陀多羅中文的意思是覺悟救世,他是北印度罽賓人。罽賓是國名,唐朝稱為迦濕彌羅,在新疆的西南邊,現代稱為剋什米爾,當地盛産綿羊。佛陀多羅帶來梵文佛經,(古代印度人,把佛經寫在多羅樹葉上,稱為多羅莢。)發願將佛經弘揚到中國來,他到了洛陽白馬寺,在那裏翻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至於來了多久纔通曉中文,以及哪些人幫助翻譯,那無從考據,所以後人懷疑是偽經。
近代指稱這部經是唐朝翻譯過來,但是,不曉得何年翻譯出來的,由此可見,此經自古就有人開始懷疑了。但“隆道為懷,務甄作妄”,為了宏揚佛法,我們務必仔細甄別此經是否有錯誤之處。但是研究的結果,不須懷疑,此經所闡釋真如的道理,一點也不偏差,“真詮不謬”。既然是真正的佛法,那又何必一定要確知何年何月所翻譯的呢?站在護法的立場,衹要此經大義無誤,不須過於在考據上鑽牛角尖。佛陀多羅這位高僧,最後何時離開中國,到哪裏去了,都沒有資料可查考。
唐代太和年間,禪宗的圭峰宗密禪師,將“圓覺經”加以整理註疏,著成判解經本一捲,或分為二捲成為一部書。圭峰禪師後來又繼續著述,闡揚“圓覺經”深奧的道理。宋代時,東京汴(BIAN4:河南開封市的別稱)梁、山西太原、四川三蜀一帶,都盛行講“圓覺經”。
另外根據“佛祖統記捲三十九”的記載,唐高宗永徽六年,即西元六五五年,罽賓國的佛陀多羅,在白馬寺釋譯了“圓覺經”一捲。
佛經翻譯在中國
在此,順便嚮各位大略提一下,佛經在中國翻譯的慎重情形。
諸位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翻譯佛經很有名的一位外國和尚,就是鳩摩羅什法師。在南北朝時代,秦王苻堅為了請鳩摩羅什到中國來,派出了二十萬大兵,消滅了兩個國傢。在世界人類文化史上,衹有中國纔會有這種事,為了請一位學者,一位出傢法師,居然派出二十萬大軍去接護,中國文化就有如此氣派。
派去接鳩摩羅什的大將姓呂,接到了新疆,準備進入國境時,聽到秦王苻堅已經失敗,他遂在甘肅自立為王,稱為西涼。鳩摩羅什在西涼待了好幾年,等到西涼亡了,纔進入中國長安。
鳩摩羅什到達長安以前,與中國軍隊相處了許多年,所以,他的中文已有了根基。再加上皇帝對他的供養與器重,他的中文當然好。而且,當翻譯佛經時,參加的人很多,不是他一個人。方法是由他講一句,其他人討論再討論,字字斟酌,往往為了一個字,討論了幾個月,纔確定一句佛經。
再說唐代玄奘法師的譯經院裏,擁有三千人之多,包括在傢、出傢,集合了全國有智慧、有學識的人才,而且還包括了基督教的傳教士。玄奘法師甚至將祆(XIAN1:拜火教,波斯人瑣羅亞斯特所創立,崇拜火,南北朝時傳入我國)教的經典也翻譯了,有一部摩尼竺天經,不是佛經,那是祆教的經典。玄奘法師還不衹如此,他把中國的老子、莊子翻譯成梵文,送到印度去,可惜現在找不到了,因為印度人不知文化之貴重。不過,現代的中國人,也已不像以前那麽重視文化了,這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哀!
憨山大師註解圓覺經
各位手上拿的“圓覺經直解”,是明末四大老蓮池、藕益、紫柏、憨山之中的憨山大師所著。憨山是他的號,法名德清,道德文章好得很,“夢遊集”是他一生之著作。另有“憨山大師年譜”希望大傢詳加研讀,尤其是出傢的同學們更應細讀,看人傢如何讀書,如何出傢,如何修行,如何修道。
憨山的母親很了不起,對兒子讀書督課甚嚴。他年紀小被母親逼得緊,便問母親為什麽讀書,母親說:“考功名做官呀!他問:做什麽官?怎麽做?母答:從小做起,最高可到宰相。又問:做了宰相,然後如何呢?母親答說:最後就是罷官(退休免職的意思)。他說:那有什麽意思?一生辛苦,到後頭罷了,做他何用?有沒有可以不罷的?母親亦覺得此兒思想特殊,就告訴他說:那你當和尚好了,行遍天下,自由自在,努力修行的話,還可以成佛做祖。他一聽,好!做這個好!所以,十二歲的時候,他媽媽就把他送到廟裏。
他的祖師亦了不起,看這個小孩骨氣不凡,為他請了許多名師,教他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傢,歷史、詩、詞、古文等等。他的祖師一直培養他,並沒有馬上要他出傢,而且要入世或出世,隨他自己的意思。到了十九歲,他纔要求祖師為他披剃。各位看看古人的胸襟氣派,不像現在,一進廟裏就把你的頭剃得光光的。
他的一生,對國傢的政治、社會、宗教等各方面,貢獻都非常之大。他後來當了國師,連明朝的皇太後都歸依他,萬歷皇帝沒有兒子,皇太後急死了,皇帝沒有兒子很嚴重,請憨山主持法會代帝求子,恰巧生了兒子。皇太後對他倍加尊重,同時也因此而涉及到官廷政治,曾經被貶到廣州地區。在那裏,他復興了曹溪六祖的道場,嶺南的佛法也因他而弘揚開來。
以上是對“圓覺經”的譯者佛陀多羅,及註者憨山大師,所作概略的介紹。至於此經題目“大方廣圓覺修羅了義經”,暫時不講,等全經講完之後,再回過來解釋。現在我們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
如是就是這樣。我聞,我聽到。一時,某個時候。這是佛弟子當年集結佛經時,記性第一的阿難,將釋迦牟尼佛所說過的話,憑着記憶原原本本地重講一遍。為了徵信於在場五百位已得神通的大阿羅漢們,每一部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表示是我阿難聽到佛這麽說的,並不是阿難自己隨便說的。“一時”的道理以前我已說過很多,此處不贅(ZHUI4)。
【婆伽婆。】
婆伽婆,梵音,亦名婆伽梵,是佛之果號。翻譯佛經時,從來不翻,而衹是音譯,因為沒有相等的字義。英文則叫作BUDDHA
婆伽婆這個名稱包含六個意義:
一、自在:證了道,成了佛,一切自在。假如一身都是病,痛苦不堪,煩惱多多,這樣就不自在了。
二、熾盛:功德熾盛,智慧熾盛。般若經上說菩薩之功德如孔雀食毒。孔雀鳥吃了蜈蚣、毒蛇等百毒後,不但不死,羽毛反而更豔麗更漂亮。大菩薩對於世間法、出世間法、魔法、外道等一切法門悉皆深入,而且愈深入,般若智慧愈廣大。所以,大般若經上亦說諸菩薩之智慧如大火炬,無論好的如黃金、白銀、金剛鑽、壞的如臭襪子、爛東西等等,丟進大火裏,全被燒得精光,化為火焰光明。
三、端嚴:端正而莊嚴,無量相好。舉足投足,任何動作都中規中矩,令人欽敬。
四、名稱:名稱普聞,天上天下,無所不知,因為佛是人天之師。
五、吉祥:大吉利,大吉祥。成佛是真正的大吉大利大吉祥,不是世間普通的吉祥。
六、尊貴:佛稱世尊,此“世”不衹是指人世間,還包括物質世界、衆生世界,乃至佛菩薩世界,所謂“天上天下”,惟(唯)我獨尊”
婆伽婆有此六種意識(意義),衹稱大自在或世尊,均不恰當。因此,一真法界的“圓覺經”,翻譯時為避免以偏概全,“婆伽婆”衹好譯音不譯義。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味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主持。】
“神通大光明藏”是自性境界、大光明定境界。真正證了道,自然進入此大光明定中,同時也得大神通成就。此神通不是變幻魔術,而是大智慧大般若。此神通更不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因為這五通是小神通,鬼神都有。另外第六通--漏盡通,鬼神所無,唯有大阿羅漢纔有。佛當然六通具足,然而此六通尚非佛境界,佛之大神通比此六通更為廣大。
大光明藏是人人具足的自心本性,亦是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的大光明境界。此光是常寂光,無相之光,永遠清淨。
三昧正受,三昧是梵音,三味就是正受。正受是真正得大定,正定的境界。禪靜入定有八萬四千不同的境界,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亦是八萬四千境界中的一種。但是,唯有大徹大悟成佛以後,纔有此三味正定。也就是說,一切凡夫將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之後,纔進入正受三昧的境界。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並非一兩個佛有如此境界,任何一個佛成就以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有此境界。任何一個凡夫衆生,自己本身本來就具備這個境界,衹是沒有悟道,沒有證道。衹要證了道,一定進入此神通大光明藏三味正受。所謂佛佛道同,心佛衆生三無差別。光嚴是光明莊嚴,住持是永恆不變保持,住持正法,亦謂護持正法。除非悟了道,纔有資格稱住持,稱護法。後來禪宗叢林中,也尊稱寺廟之大方丈為“住持”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以上所說是佛之境界,但是,假如衆生一念清淨,也一樣可以進入此神通大光明莊嚴境界中。此境界人人具足,本來就有。不衹是人,就連貓、狗、牛、老鼠乃至小小細菌等一切衆生,本身都有此境界。
而一般衆生為什麽不能達到此清淨光明境界呢?因為住在無明黑暗中,不能自悟自性,不能清淨,自性光明被障礙了。被什麽所障礙呢?因為一世衆生晝夜始終沉沒在“散亂”與“昏沉”兩個境界中。我們一天到晚鬍思亂想,都在散亂中,所謂散亂包括善念、惡念、無記(不善不惡),普通謂之妄想。不散亂的時候便落入昏沉,晚上睡覺是大昏沉,大瞌睡是細昏沉。人生就在此兩個境界中,不是散亂,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散亂與昏沉合起來謂之妄念。有此妄念,所以不能清淨,自性光明就被障礙了。
為什麽要禪坐、念佛、念咒、觀想?就是要做到既不散亂又不昏沉。不散亂又不昏沉就是戒,心中沒有善念,沒有惡念,也沒有無記,一片天真,這是持戒,也就是定;因為沒有散亂沒有昏沉,也就是慧,因為就在清淨般若智慧覺地之中。那麽,又如何能達到此清淨覺地呢?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若能把握住這段經文,“圓覺經”不需要講,已經講完了,再講就是多餘,再講就是第二義。以下我們姑且作多餘的討論。
嚴格來說,學佛禪坐之真正目的,乃在於求得身心寂滅,而不是為了頭疼、腎髒病等各種病痛,或是除去煩惱,逃避現實等等。一般人學佛打坐都是“垂老投僧,臨死抱佛”的心理,不然就是像做生意貪求好處。
那麽,身心如何寂滅呢?現代人不要說寂滅,得止就很難了,平時我們的心不在散亂就在昏沉中,念佛愈念愈煩,打坐愈坐愈亂,如何寂靜得了?註意!不衹是“心”要寂滅,滅掉一切煩惱,滅掉一切妄想,“身”也要寂滅。心寂滅還可以想象,“身”如何寂滅得了?這個肉身之軀處處給我們障礙,你念佛可以三天三夜一心不亂,可是你三天不吃東西,便餓得受不了,而且打起坐來,不是這裏痛,就是那裏痛,不能安詳,此身如何寂滅?
要達到清淨覺地,必須做到“身”“心”寂滅,纔可以進入自心本性的清淨覺地,纔可以瞭解到,我們的自心本來在神通大光明藏中,也就找到自己的自心本性了。不衹是心要寂滅,身也要寂滅。縱然你修到心能寂滅,但是身未必能夠如此。所以,我近年要各位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指示,趕緊修不淨觀--白骨觀。必須走這條路,“身”才能得寂滅。否則,無論什麽氣脈、明點,單身法、雙身法都沒有用。因為末世的衆生業力重,哪有可能修成這些法門?非修不淨觀、白骨觀不可,千萬註意。
平等本際,修持達到身心寂滅以後,更進一步就是平等本際。西方希臘哲學亦提倡政治人權之平等,釋迦牟尼佛則更徹底提出一切衆生平等,不管你有地位沒地位,有錢沒錢,受教育沒受教育,四肢五官健全不健全,都一律平等。連狗呀!貓呀!牛呀!豬呀!也都和人一樣平等。甚至連諸佛菩薩也一律平等,如文殊師利菩薩及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仍現菩薩相度衆生。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早遠劫前即已成佛,他的徒弟當教主,他化身為菩薩,輔助徒弟教化衆生。無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衹要達到身心寂滅,清淨覺地,一念圓覺以後,都一律平等。沒有說過去佛比我早在幾千億劫前成佛,我現在成佛,功夫不及他吧!沒有這回事,衹要你悟了道,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一律平等,這是形而上道體的平等。什麽是本際?此際不是國際,不是人際,這是一切衆生自性根本,一切佛法根本,“本”是形而上的道體,任何三世諸佛與一切六道衆生在形而上的道體上,是完全平等沒有差別的。
修持做到了身心寂滅以後,才能達到平等本際。到了平等本際,自然是圓滿十方。在諸佛菩薩自性平等本際裏,沒有一處不清淨,沒有一處不圓滿。圓滿就是沒有缺陷,沒有滲漏,不生不滅,不增不滅,不垢不淨。充滿十方,無所不在。東西南北上下謂之十方,充滿整個空間,超乎空間,不是局限於某一方隅(YU2:角落)不是固定於某一處所。
“不二隨順”,不二就是唯一,一真法界,也既是圓覺境界,幹淨處有佛,不淨處有佛,不淨處有佛;天堂有佛,地獄有佛;善人心中有佛,惡人心中有佛,一切衆生性平等,此謂不二法門。出世是圓覺,入世亦是圓覺;成佛是圓覺,衆生亦是圓覺,無處不圓覺。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到此不二境界,自然就是淨土。既不散亂,亦不昏沉,一念清淨,真正淨土現前。
圓覺經的十二位菩薩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
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
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這部經是大經,佛說此經時,與十萬個大菩薩在一起,此十萬大菩薩不一一列舉,在此僅舉出十二位菩薩名號,“圓覺經”是釋迦牟尼佛答復此十二位菩薩所提問題的經典,所以大陸上的圓覺寺,一進門便供着這十二位大菩薩。這些大菩薩與其眷屬小菩薩們都同樣進入三昧,進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中,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大小菩薩都一律平等,都無我相。無我才能平等,大傢無我,同一法界。
現在各位看看這十二位菩薩的排列有沒有道理?讀經要用第三衹眼--用腦筋想想看,此為思維修。“圓覺經”這十二位菩薩的排列,已經告訴我們佛法大乘道的修法。第一位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成就,悟了道智慧成就以後,就要起“行”。光想自己入修,不入世,不修菩薩行,那是不對的,所以古人駡禪宗容易流入小乘偏空之果,非菩薩道也,這駡得也不無道理。但是,達摩祖師的禪不同,有理入及行入,理入智慧成就以後,須入世修菩薩行。所以文殊師利菩薩以後,接着便是大行大願普賢菩薩。
但是入世可不容易,必須手眼通天,千手千眼,手是手段方便,眼是智慧方便,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所以大乘菩薩無論魔道、妖道、鬼道、外道、小乘道無所不通,法門無量誓願學,因此才能有很多的方便,纔足以攝受折服各種不同的衆生。這就是普眼菩薩的道理。
有了普眼菩薩的境界以後,修持才能達到金剛藏菩薩顛撲不破的境界。金剛藏的意思一是不為外界所迷惑動搖,再則是粉碎外界的邪魔歪道。
再以後是未來繼承佛位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現在在欲界天的中心--兜率天為天主。兜率天與我們一樣聲色犬馬,五欲俱全,吃喝玩樂樣樣都來,並不清淨。但是,其中有座內院,摒除一切聲色犬馬,彌勒菩薩在此說法,“瑜伽師地論”便是彌勒菩薩在此內院說的。印度的無著菩薩夜晚入定上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說法,早晨出定,作記錄,如此寫成一百捲之“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下一生就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剃光頭,以出世法表相,現出傢相成佛。
要如何成佛呢?必須先得到清淨智慧,有了清淨智慧,才能威德自在。如文殊菩薩於釋迦牟尼佛上座即將說法時,引磬(QING1)一敲說:“說法竟”。釋迦牟尼佛一句話未說,又進去了。文殊菩薩此時說了兩句話:“我為法王,為法自在。”這就是大威德大自在,然後就是辨音菩薩,辯纔無礙,法音清淨。辯纔無礙,必須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由多生纍世說法之功德而來。並且還要淨諸業障,我們的業障可並不那麽容易消除,“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業障不是一下子去得掉的,要慢慢一步一步地消。業障除淨以後,才能普覺圓覺等妙二覺,等同於佛。成了佛之後如何?是否就不來了呢?不,還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像賢善首菩薩所代表的意義。
“圓覺經”的十二位菩薩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着十二種法門。看懂了這十二位菩薩的排列,纔有資格來研究“圓覺經”。
好,下面好戲要開鑼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編者的話 | 緣 起 |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 第二章 普賢菩薩 | 第三章 普眼菩薩 |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 | 第五章 彌勒菩薩 |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 第八章 辨音菩薩 | 第九章 淨諸業障菩薩 | 第十章 普覺菩薩 |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 | 第十二章 賢善首菩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