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中國人史綱 》
一 小分裂時代——五代十一國
柏楊 Bai Yang
李曄於上世紀(九)最後第二年(八九八)返回長安,不斷的沉重打擊,使他喜怒無常。對稍有實力的人,他已不敢去冒犯,但對無力自衛的人,他仍有殘餘的威力逞暴,本世紀(十)第一年(九○○),他出去打獵,夜半回宮時,不知道誰把他觸怒,他親手殺死數名宦官和數名宮女,宮內外震恐。禁軍左軍司令官(左神策軍中尉)劉季述、右軍司令官(右神策軍中尉)王仲先立即進宮把李曄逮捕,教李曄的兒子李裕繼任皇帝。
兩位大宦官把李曄逮捕後,當面斥責他種種過失,逐項地指出他“抗命”的不當,每指出一件事,就用手杖在地上劃一條綫,結果積有數十條綫之多,李曄的兇性沒有了,低着頭不敢回答。如果不是他的妻子何皇后踉蹌地出面求情,教他“一切聽司令官處分”,他可能喪生。
九○○年的最後兩個月,李曄跟他的傢屬被嚴密地囚禁在過去親王們所居住的少陽院,鐵汁灌鎖,內外隔絶。正逢隆鼕季節,李曄想討一頂帽子,他的幼子幼女想討幾件棉衣,都被拒絶。囚房中啼饑號寒,遠近可聞。
明年(九○一),唐王朝宦官政權內哄,禁軍若幹忠於皇帝的宦官,起兵把兩位司令官殺掉,救出李曄,使他復位。這又是一個可以轉變的契機,宰相崔胤建議乘着這個機會使禁軍擺脫宦官的掌握,任命正規軍出身的將領擔任司令官。李曄不肯接受,表面上他顧慮驟然間改變百餘年的傳統,會招致反應。實際上他仍然覺得宦官比任何人都可靠,傢奴總是傢奴,衹要找到順服的傢奴就可以了。於是他任命他最親信的傢奴宦官韓全誨、張彥弘接任左右軍司令官。
宦官當然深恨幾乎剝奪了他們軍權的崔胤,他們勾結鳳翔戰區(陝西鳳翔)司令官(節度使)李茂貞作為外援;崔胤也知道自己的危機,就嚮宣武戰區(汴州·河南開封)司令官(節度使)朱溫靠攏,他寫信給朱溫說,奉有皇帝密旨,命朱溫發兵救駕。朱溫,這個地痞流氓出身的惡棍,從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插手高不可攀的中央政府,他唯一的目的不過想做一個強大軍閥。皇帝的密旨挑起他的野心,富貴逼人,中央政府的大門自動嚮他敞開,他進統軍西上。韓全誨得到消息,立即強迫李曄投奔鳳翔,距李曄復位衹十個月。
朱溫圍攻鳳翔,鳳翔堅守二年,可怕的饑餓使它不能支持。九○三年,李茂貞衹好把韓全誨、張彥弘殺掉,跟朱溫和解,送李曄返回首都長安(陝西西安)。朱溫迅雷不及掩耳地派軍進入皇宮,對宦官作徹底地屠殺,包括新任命的兩位禁軍司令官和大多數無權無勢,也屬於被迫害的小宦官在內,共數百人,全部死於亂刀之下。哀號呼冤,聲傳宮外。派到各戰區擔任監軍的宦官,朱溫也命李曄下令,一律就地處决。為時一百四十九年漫長的第二次宦官時代(七五五一九○三),到此結束。跟第一次宦官時代斬盡殺絶的結束類型,完全相同。
宦官時代結束後,唐王朝政權也到尾聲。朱溫於屠殺宦官的明年(九○四),強迫李曄遷都到重建後的洛陽(河南洛陽),並裹脅長安全體市民跟隨東遷。長安宮殿和所有民房,悉數拆除,百萬餘市民剎那間成為赤貧,被朱溫的汴州兵團押解,踉蹌上道,咒駡聲和哭聲,連綿四百公裏。長安這個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先後達二千零三十八年之久的巨城,受到最慘重的一次破壞,從此喪失被選為首都的資格。
李曄到洛陽後四個月,就被朱溫派人刺死。李曄的兒子李祝繼位,三年後(九○七),朱溫命李祝禪讓。立國二百七十六年,為中國帶來黃金時代,也為中國帶來黑暗時代的唐王朝,終於滅亡。朱溫在開封(河南開封)上臺,建立後梁帝國。
唐王朝本來衹剩下一個中央政府的空架子,朱溫把它奪過來,除了得到一個弒君篡位的罪名外,實質上並沒有得到什麽。各地藩鎮對唐王朝皇帝本來已不放在眼內,現在他們一面斥責朱溫是叛徒,一面索性效法朱溫,也紛紛稱帝稱王。於是,在此後短短的七十三年之中,中國境內共出現了下列十六個短命政權,史學家稱之為“五代十一國”。五代,指建立在中原地區,上下銜接的五國。十一國,指建立在中原地區以外的諸國。而遼帝國和宋帝國不包括在內,因為它們的壽命比較長。
由此表可以瞭解,所謂五代十一國,衹不過把藩鎮的招牌改上一改,節度使改稱帝王,戰區改稱帝國、王國。所以有些政權並不能適用嚴格的國傢意義。如岐、南平、南楚、吳越,往往維持着藩鎮的外貌,在表面上臣屬於中原的五代政府。尤其是南平,它為了得到賞賜,幾乎嚮每一個鄰邦稱臣,各國都喚它的國王(節度使)為“高賴子”。可是,這種臣屬,衹是表面,絶對不接受內政的幹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 | 第一章歷史舞臺 | 一 空中·馬上 | 二 河流·湖泊 | 三 山 | 四 沙漠·萬裏長城 | 五 城市 | 六 地理區域 | 七 演員 | 第二章神話時代 | 一 開天闢地 | 二 五氏 | 三 東西方世界 | 第三章 傳說時代 | 一 黃帝王朝 | 二 姬軒轅 |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 | 四 東西方世界 |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 | 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 | 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 | 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