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册府元龜   》 捲一百九十四◎閏位部·崇儒·崇釋老      王欽若 Wang Qinre    楊億 Yang Yi

  ◎閏位部·崇儒
  昔魯哀公聞仲尼之對終身不敢戲儒言加信行加義故以區區小國與周升降蓋能重聖人之教而保世延祚者也。彼孫劉而下鹹裂壤分王歷世綿久非獨山川之阻甲兵之利誠亦典刑不忘風教可尚也。至。若崇建學館紹封聖緒增嚴祀奠申禁丘隴以至詳延國胄優其課試精選鴻儒職茲講授其或親臨閱聽推之宴賜皆所以敦尚素業潤色政典考之遺籍斯可舉矣。
  蜀先主初定成都於時喪亂歷紀學業衰廢乃鳩合典籍沙汰衆學以許慈鬍潛並為博士與孟等典掌舊文。
  吳大帝權黃竜二年正月詔立都講祭酒以教諸子景帝休永安元年十二月詔曰:古者建國教學為先所以道世治性為時養器也。自建興以來時事多故吏民可以目前趨務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夫所尚不淳則傷化敗俗其按古置學官立五經博士核取應選加其寵祿科見吏之中及將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業一歲課試差其品等加以位賞使見之者樂其榮聞之者羨其譽以敦王化以隆風俗。
  宋高祖初鎮京口與鎮南將軍臧燾《書》曰:頃學尚廢弛後進頽業衡門之內清風輟響良繇戎車屢警禮樂中息氵夫恣志情與事染,豈可不敷崇墳籍敦勵風尚此境人士子侄如林明發搜訪想聞令軌然荊玉含寶要俟開瑩幽蘭懷馨事資扇發獨習寡悟義著周典今京師不遠而赴業無聞非唯志學者鮮或是勸誘未至耶想復弘之。
  永初三年正月詔曰: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弘風訓世莫尚於此發蒙啓滯鹹必繇之故,爰自盛王迄於近代莫不敦崇學藝修建庠序自昔多故戎馬在郊旌旗捲舒日不暇給遂令學校荒廢講誦衊聞軍旅日陳俎豆藏器訓誘之風將墮於地後生大懼於墻面故老竊嘆於子衿此國風所以永思小雅所以懷古今王略遠屆華域載清仰風之士日月以冀便宜博延胄子陶奬童蒙選備儒官弘振國學主者考詳舊典以時施行。
  文帝元嘉十五年徵雷次宗至京師開館於雞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會稽朱膺之潁川庾蔚之並以儒學監總諸生時國學未立帝留心藝術使丹陽何尚之立玄素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曳軍謝元立文學凡四學並建各聚門徒多就業者江左風俗於斯為美後言政化稱元嘉焉。又車駕數幸次宗學館資給甚厚。
  十九年正月詔曰:夫所因者本聖哲之遠教本立化成教學之為貴故詔以三德崇以四術用能納諸義方致之軌度盛王祖世鹹必繇之永初受命憲章弘遠將陶均庶品混一殊風有詔典司大啓庠序而頻遘屯夷未及修建永瞻前猷思敷鴻烈今方隅寧戎夏慕鄉廣訓胄子實維時務便可式遵成規闡揚景業。
  十二月丙申詔曰:胄子始集學業方興自微言冫民絶逝將千祀感事思人意有慨然奉聖之後可速議繼襲於先廟地特為營造依舊給祠直令四時饗祀闕裏往經寇亂黌校殘毀並下魯郡修學捨采召生徒昔之賢哲及一介之善猶或衛其丘壠禁其芻牧況尼父德表生民功被百代而墳塋荒蕪荊棘弗翦可蠲墓側數戶以掌灑掃魯郡上民孔景等五戶居近孔子墓側蠲其課役供給灑掃並種鬆柏六百株。
  二十三年九月車駕幸國子學策試諸生問凡五十九人十月詔曰:庠序興立纍載胄子肄業有成近親策試睹濟濟之美緬想洙泗永懷在昔諸生答問多可采覽教授之官並宜沾賚賜帛各有差。
  孝武帝孝建元年十月詔曰:仲尼體天降德維周興漢經緯三極冠冕百王,爰自前代鹹加褒述典司失人用闕宗祀先朝遠存遺範有詔繕立世故妨道事未剋就國難頻深忠勇奮厲實馮聖義大教所敦永惟兼懷無忘待旦可開建廟製同諸侯之禮詳擇爽塏厚給祭秩。
  大明五年八月詔曰:自靈命初基聖圖重遠藻正樂職感神明之應崇殖禮囿奮至德之光聲實同和文以均節化調其俗物惟其情故臨經釋奠煥乎!炳發道喪世屯學落年永獄訟微衰息之術百姓忘退素之方今息警夷嶂恬波河渚棧山航海鄉風慕義化民成俗茲焉時矣。來歲可修葺庠序旌延國胄是歲豫章王子尚領稽太守帝使子尚上表立左學召生徒置儒林祭酒一人學生即敬位比州治中文學祭酒一人比西曹勸學從事二人比祭酒從事。
  明帝好讀書愛文義才學之士多蒙引進弘侍文集應對左右於華林園講《周易》嘗自臨聽。
  泰始六年九月立總明觀徵學士以充之置東觀祭酒訪舉各一人學士二十人分為儒道文史陰陽五部學言五部陰陽者遂無其人。
  南齊太祖建元四年正月詔曰:夫膠庠之典彝倫攸先所以招振纔端啓發性緒弘字氓庶納之軌儀是故五禮之跡可傳六樂之容不泯朕自膺歷受圖志闡經訓。且有司群僚奏議鹹集蓋以戎車時警文教未宣思樂泮宮永言多慨今關燧無虞時和歲稔遠邇同風華夷慕義便可式遵前準修建學精選儒官廣延國胄(時立國學置學生百五十人其有位樂入者五十生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還取王公以下至三著作郎廷尉正太子捨人領護諸府司馬諮議經除敕者諸州別駕治中等見居官及罷散者子孫悉取傢去都三千裏為限)。
  武帝永明三年正月詔曰:詔宣尼誕敷文德峻極自天發揮七代陶鈞萬品英風獨舉素王誰匹功隱於當年道深於日月感麟厭世緬邈千祀川竭𠔌虛丘夷淵塞非但洙泗湮淪至乃響嘗乏主前王敬仰崇修寢廟歲月亟流鞠為茂草今學興立實稟洪規撫事懷人彌增欽屬可改築宗礻方務在爽塏量給祭秩禮同諸侯奉聖之爵以時紹繼四年三月國子學講孝經車駕幸學賜祭酒博士助教絹各有差。
  七年正月春秋國語雲:生民之有學猶樹木之有枝葉果行育德鹹必繇茲在昔開運光宅華夏方弘典謨剋隆教思命彼有司崇建庠塾甫就經始仍罹屯故仰瞻徽猷歲月彌遠今遐邇一體車軌同文宜高選學官廣延胄子。
  明帝建武四年正月詔曰:嘉餚停俎定芳旨於必甘良玉在攻表璋於既就是以陶鈞萬品務本為先經緯九區學為大往因時康崇建庠序屯虞薦有權從省廢謳誦寂寥企移年稔永言古昔無忘旰昃今華夏安要荒慕鄉締修東序允時便可式依舊章廣延國胄弘敷景業光被後昆。
  永泰元年三月詔曰:仲尼明聖在躬允光上哲弘厥雅道大訓生民師範百王軌儀千載立人斯仰忠孝攸出玄功潛被至德彌闡雖春秋遐曠而祧薦靡闕時祭舊品秩比諸侯頃歲以來祀典陵替俎豆寂寥牲奠莫舉豈所以剋昭盛烈永隆風教者哉!可式循舊典詳覆祭秩使牢餼備禮欽饗兼申。
  梁高祖天監四年六月立孔子廟。又詔曰:二漢登賢莫非經術服膺雅道名行立成魏晉浮蕩儒教淪歇風節罔樹職此之繇朕日昃罷朝思聞俊異收士得人實惟酬奬可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廣開館宇招納後進乃以平原明山賓吳興瀋峻建平嚴植之會稽賀策補博士各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餼稟其射策通明者即除為吏十數年間懷經負笈者會京師。又選遣學生如會稽門山受業於廬江何裔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學初裔退居東山帝以右光祿大夫徵之不就乃詔之曰:頃者學業淪廢儒術將盡閭閻縉紳戡聞好事吾每思弘奬其風興言為嘆本欲屈卿出開導後生既屬廢業此懷未遂延伫之勞載盈夢想理舟虛席須候來秋所望賁然申其宿抱耳卿門徒中經明行修厥數有幾。且欲瞻彼堂堂此周行便可具名以聞副其勞望。又曰:比議學者殊為寡少良繇無復聚徒故明經斯廢每一念此為之慨然卿居儒宗加以德素當敕後進有意嚮者就卿受業想深思誨誘使斯文載興,於是遣裔子朗孔壽等六人於東山受學。
  七年正月詔曰:建國君民立教為首不學將落嘉植靡繇朕肇基明命光宅區宇雖耕耘雅業傍闡藝文而成器未廣志本猶闕非所以範貴遊納諸軌度思欲式敦讓齒自傢刑國今聲訓所漸戎夏同風宜大啓庠教博延胄子務彼十倫弘此三德使陶鈞遠被微言載表(又云:是年詔皇太子宗室王侯始就學受業武帝屈輿駕於先師先聖申之以謙語勞之以束帛濟濟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此)。
  九年三月車駕幸國子學臨講賜祭酒已下帛各有差。
  十二月再幸國子學策試胄子。
  大同七年十二月於宮城西立士林館領軍朱異太府卿賀琛捨人孔子祛等遞相講述皇太子宣城王亦於東宮宣猷堂及揚州廨開講,於是四方郡國趨學嚮風集於京師。
  元帝初為荊州刺史起州學宣尼廟嘗置儒林曳軍一人勸學從事二人生三十人加稟餼帝工書善畫自圖宣尼像為之替而書之時人謂之三絶。
  敬帝太平二年正月詔曰:夫子降靈體經仁緯義允光素業載闡玄功仰之者彌高誨之者不倦立忠立孝德被蒸民製禮作樂道冠群後雖泰山頽峻一簣不遺而泗水餘波千載猶在自國圖屯阻祀薦不修奉聖之門嗣續殲滅敬神之寢簋寂寥永言聲烈兼欽愴可搜舉魯國之族以為奉聖侯並繕廟堂備祀典四時薦秩一皆遵守。
  陳廢帝光大元年十二月以兼從事中郎孔英為奉聖亭侯奉孔子祀。
  後主至德三年十一月詔曰:宣尼誕膺上哲體資至聖祖述憲章之典並天地而合德樂正雅頌之奧與日月而偕明垂後昆之訓範開生民之耳目而梁季湮微靈寢忘處鞠為茂草三十餘年敬仰如在永惟愾息今雅道雍熙繇庚得所斷琴故履零落不追閱笥開書無因修復可詳之禮典改築舊廟藥房桂棟鹹使維新芳蘩潔潦以時饗奠。
  十二月辛醜釋奠於先師禮畢設金石之樂會宴王公卿士。
  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八月移雒陽漢魏石經於鄴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六月詔封崇聖侯邑一百戶以奉孔子之祀並下魯郡以時修治廟宇務盡褒崇之至。
  八月詔郡國修立黌序廣延髦雋敦述儒風其國子學生亦仰依舊銓補服膺師說研習禮經往者文襄皇帝所運蔡邕石經五十二板即宜移置學館依次修立。
  孝昭帝皇建元年八月詔國子寺可備立官屬依舊置生講習經典歲時考試其文襄帝所運石經宜即施立於學館外州太學亦典司勤加督課。
  梁太祖開平元年十月山南東道節度楊師厚進納趙匡凝東第書籍先是收復襄漢帝閱其圖書至是命師厚進焉。
  三年十二月國子監奏創造文宣王廟仍請率在朝及天下見任官僚俸錢每貫每月剋一十五文充土木之直允之是歲以所率官僚俸錢修文宣王廟。
  ◎閏位部·崇釋老
  司馬遷之序六傢談大道之要其論詳矣。自竺乾之典流於中夏述苦空之旨顯悲濟之用奏其教者。又豈勝道哉!江表之世崇尚斯篤乃至增建淨剎講求梵譯度桑門之衆申血食之業營齋造像極其信嚮而玄元之訓亦資演暢東魏北齊暨於朱氏何莫繇斯也。已其或冥符玄感神期吻合兮之應非可度思。若乃殖衆德之本以濟於仁恕洞無為之妙以臻於清淨斯固有於於治者也。
  吳大帝赤烏十年西域康僧會入境置經行所朝夕禮念有司以聞帝曰:昔漢明感夢金人使往西方求之得摩騰空竺法蘭來中國立經行教今無乃是遺類乎!因引見僧會具言佛教滅度已久唯有捨利可以求請遂於大內立壇結靜三七日得之帝崇佛道,於是江東初有佛法。
  宋文帝元嘉十二年丹陽尹蕭摹之奏曰:佛化被於中國已歷四代而自頃以來更以奢競為重請自今以後有欲鑄銅像者悉詣臺自聞興造塔寺精捨皆先列言須許報然後就功詔可。又沙汰沙門罷道者數百人。
  孝武帝孝建元年率群臣於中興寺八關齋中食會侍中袁愍孫(即袁粲舊名)與黃門郎張淹更進魚肉尚書令何尚之奉法素謹密以白帝帝使御史中丞王謙之糹奏並免官。
  大明二年有曇標道人與羌人高謀反帝因是下詔所在精加沙汰後有違犯嚴其誅坐,於是設諸條禁自非戒行精苦並使還俗而諸寺尼出入宮掖交關妃後此製竟不能行。
  明帝以宅起湘宮寺費極奢侈以孝武帝莊嚴剎七層帝欲起十層不可分立為兩剎各五層新安太守巢尚之罷郡還見帝曰:卿至湘宮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通直散騎侍郎虞願在側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愍有何功德尚書令袁粲在坐為之失色帝大怒使人驅下殿願徐去無異容以舊恩俄復召入帝頗好玄理以周有辭義引入殿內親近宿直帝所為慘毒之事不敢顯諫輒誦經中因緣罪福事帝亦為之小止。
  南齊武帝時王奐為將軍欲請車駕幸府帝晚信佛法御膳不宰牲使王晏謂奐曰:吾前去年為斷殺事不復幸詣大臣已判無容爾也。
  梁高祖天監十六年四月初去宗廟牲詔曰:夫神無常饗饗於剋誠所以西鄰礻龠祭實受其福宗廟祭祀猶存牲牢無益至誠有纍冥道自今四時嘗外可量代八座議以脯代一元大武八座。又奏既停宰殺無復省牲之事請立省饌儀其衆官陪列並同省牲帝從之。
  十月詔曰:今雖無復牲腥猶有脯之類即之幽明義為未盡可更詳定悉薦時蔬左丞司馬鈞等參議大餅代大脯餘悉用蔬菜帝從之。又捨人朱異議二廟祀相承止有一餅羹蓋祭祀之禮應有兩羹相承止於一餅即禮為乖請加熬油蒓羹一餅帝從之,於是起至敬殿景陽臺立七廟座月中再設清淨饌自是訖於臺城諸廟遂不血食。
  中大通元年九月癸巳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上釋禦服披法衣行清淨大捨以便省為房素床瓦器乘小車私人執役甲午升講堂法座為四部大衆開涅經題。
  十月己酉設四部無遮大會僧道五萬餘人會畢帝禦金輅還宮。
  二年四月幸同泰寺設平等會。
  三年鼕十月己酉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為四部衆說大涅經義迄於乙卯。
  十一月乙未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為四部衆說摩訶般。若波羅密經義迄於十二月辛醜。
  五年二月癸未幸同泰寺設四部大會升法座發金字般。若經題迄於己醜。
  大同元年三月丙寅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
  四月幸同泰寺鑄十方銀像並設無礙會。
  二年三月戊寅幸同泰寺設平等法會。
  九月辛亥幸同泰寺設四部無礙法會。
  十月壬午幸同泰寺設無礙大會。
  三年五月癸未幸同泰寺鑄十方金像設無礙大會。
  八月辛卯輿駕幸阿育王寺大赦天下。
  四年五月癸亥詔以東治徒李裔之降如來真形捨利大赦天下。
  五年扶南國王遣使貢獻。又言其國有佛長一丈二尺詔遣沙門釋寶隨使往迎之(先是月高祖改造阿育王寺塔出舊塔下捨利及佛爪青紺色衆僧以手伸之隨手長短放之則旋屈為蠡形按僧伽經云:佛青而細猶如藕莖絲佛三時經云:我昔在宮沐頭以尺量長一丈二尺故能右旋還成蠡文則與高祖所得同也。阿育王即鐵輪王王閻浮提一天下佛滅度後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塔此即其一也。吳時有尼居其地為小精捨孫尋毀除之塔亦同冫民吳平俊諸道人復於舊處建立焉晉中宗初渡江更餙之至簡文鹹安中使沙門安法師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弟子僧顯繼而立至孝武太元九年上金相輪及承露其後西河離石縣有鬍人劉薩何遇疾暴亡而心下猶暖其傢未敢便殯經七日更蘇說雲:有兩吏見錄嚮西北行不測遠近至十八重地獄隨報重輕受諸楚毒見觀世音語雲:汝緣未盡第得活可作沙門雒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阿育王塔可往禮拜。若壽終則不墮地獄語竟如墮高忽然醒寤因此出傢名惠遠遊行禮塔次至丹陽未知塔處乃登越城四望見長千裏有異氣色因就禮拜果是育王塔所屢放光明繇是定知必有捨利乃集衆就掘入一丈得三石碑並長六尺中有一碑有鐵函函中。又有銀函函中有金函盛三捨利及爪各一枝長數尺即遷捨利近北對簡文所造塔西造一層塔十六年。又使沙門僧尚伽為三層即高祖所開者也。初穿土四尺得竜骨及昔人所捨金銀環釧釵鑷等諸雜寶物可深九尺許方至石碑碑下有石函函內有鐵壺以盛銀坩坩內有金鏤罌盛三捨利如粟粒大圓正光潔函內。又有琉璃碗碗內得四捨利及爪爪有四枚並為沉香色至其月二十七日高祖到寺禮拜設無遮大會大赦天下是日以金鉢盛水泛捨利其最小者隱鉢不出高祖禮數十拜捨利乃於鉢內放光旋回久之乃當鉢中止高祖問大僧正惠令曰:見不可思議事不惠令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動高祖曰:弟子欲請一捨利歸臺供養至九月五日。又於寺設無遮大會遣皇太子王侯朝貴等奉迎是日風景明和京師傾矚觀者百數十萬人所設金銀供具等物並留寺供養並施錢一千萬為寺基業至四年九月十五日高祖。又至寺設無遮大會竪二捨利塔各以金罌次玉罌重盛捨利及爪內七寶塔中。又以石函盛寶塔分下兩塔下及王侯妃主百姓富室所捨金銀釧等珍寶充積十一年十一月二日寺僧。又請高祖於寺發般。若經題爾夕二塔俱放光明敕鎮東將軍邵陵王綸製寺大功德碑文先是二年改造會稽鄞縣塔開舊塔出捨利遣光宅寺釋敬脫等四僧及捨人孫賑迎還臺高祖禮拜竟即送還縣入新塔下此縣塔亦是劉薩何所得也。晉鹹和中丹陽尹高悝行至張侯橋見浦中五色光長數尺不知何怪令人於光處視之得金像未有光趺悝乃下車載像還至長千巷首牛不肯進悝乃令馭人任牛所之牛竟牽車至寺悝因留像至寺付寺僧每至中夜常放光明。又聞空中有金石之響經一歲臨海漁人張係世於海口忽見有銅花趺浮出水上係世取送縣縣以送臺乃施像足宛然會合簡文鹹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沒水於底得佛光豔交州押送臺以施像。又合焉自鹹和中得像至鹹安歷二十餘年光趺始具初高悝得像後有西域鬍僧五人來詣悝曰:昔於天竺得阿育王造像來至鄴下值胡亂埋像於河邊今尋覓失所在五人當其夜俱夢見像已出江東為悝所得乃送此五僧至寺惠邃欲模寫像形寺主僧尚慮虧損金色謂惠邃曰:若能令像放光回身西嚮乃可相許惠邃便懇禱拜請其夜像即轉座放光回身西嚮。且便許模之邊跌光有外國書莫有識者後有三藏舟阝永跋摩識之雲:是育王為第四女所造也。及大同中出舊塔捨利敕市寺側數百傢以廣寺域造諸堂殿並瑞像周回閣等窮於輪奐焉其圖諸經變並吳人張僧繇運手繇丹青之工一時冠冕)。
  中大同元年三月庚戌法駕出同泰寺省講金字三會經。
  夏四月丙戌於同泰寺解講設會。
  太清元年三月庚子帝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帝升光嚴殿講堂坐師子座講金字三會經帝素歸心釋教每發誓願嘗雲:若有衆生應受諸苦悉朕身代當(帝尤長釋典製涅大品淨名惠會諸義記復數百捲聽覽餘即於重殿及同泰寺講說名僧願學四部聽衆嘗萬餘人)。
  元帝承聖三年九月辛卯於竜光殿述《老子》義尚書左僕射王褒為執經。
  後梁宣帝好學善屬文尤長於佛義著內典華嚴般。若法華金光明義疏三十六捲遂行於世初以嶽陽王鎮荊州甄玄成為中記室參軍掌書記頗參政事後以江陵甲兵殷盛遂懷二心密與元帝具申誠款或有得其書者送之於深信佛法嘗願不殺誦法華經人云:玄成素誦法華遂以此獲免復見之嘗曰:甄公得法華經力。
  陳高祖永定元年十月詔出佛牙於杜姥宅集四部設無遮大會高祖親出闕前禮拜初齊故僧統法獻於烏纏國得佛牙嘗在定林上寺梁天監末為攝山慶寺沙門惠興所得惠興將終以屬弟惠志及承聖末惠志密送於帝至是乃出。
  二年十月輿駕幸莊嚴寺發金光明經題。
  十二月甲子輿駕幸莊嚴寺設無遮大會捨乘輿法物群臣備法駕奉迎即日還宮。
  文帝天嘉四年四月設無遮大會於太極前殿。
  後主太建十四年九月丙午設無遮大會。
  東魏孝靜帝時杜弼為通直散騎常侍從高歡於晉陽歡命弼奉使詣闕帝見之於九竜殿曰:朕始讀《莊子》便值奏名定是體道得真玄同齊物聞卿釋學聊有所問經中佛性法性為一為二弼對曰:佛性法性止是一理詔。又問曰:佛性既非法性何得為一對曰:性無不在故不說二詔。又問曰:說者皆言法性寬佛性愜寬愜既別非二而何弼。又對曰:在寬成寬在愜成愜。若論性體非寬非愜詔。又問曰:既言成寬成愜何得非寬非愜。若定是愜亦不能成寬對曰:以非寬愜故能成寬愜所成雖異能成常一帝悅稱善乃引入經書庫賜地持經一部帛一百匹後四月八日帝集名僧於顯楊殿講說佛理弼與吏部尚書楊中書令邢邵秘書監魏收等並侍法筵敕弼升師子座當衆敷演詔玄都僧達及僧道順並緇林之英問難鋒至往復數十番莫有能屈帝曰:此賢。若生孔門則何如之。
  興和二年春詔以鄴城舊宮為天下平寺世宗以來至武定末沙門知名者有惠猛惠辨惠深僧暹道銀僧獻道僧深惠光惠法宮道長並見重於當世自魏有天下至於禪讓佛經流通大集中國凡有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捲正光已後天下多虞工役猶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自中興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計之僧尼大衆二百餘萬矣。其寺三萬有餘。
  北齊文宣帝天保九年起大莊嚴寺。
  武成帝河清二年五月詔以城南雙堂之菀建造大總持寺。
  八月詔以三臺宮為大興聖寺。
  後主天統二年太上皇帝詔以三臺施興聖寺以赦降囚徒。
  五年正月詔以金鳳等三臺未入寺者施大興聖寺四月詔以並州尚書省為大基聖寺晉祠為寺。
  梁太祖開平元年五月廢雍州太清宮改西都太清宮亳州太清宮皆為觀諸州紫極宮皆為老泉州寺僧智宣自西域回進闢支佛骨及梵甲經律此僧自壯歲西遊及還已耄矣。既遇新朝。又傳佛教亦聖德之所感契。
  六月改耀州報恩禪院為興國寺。
  九月浙西奏道門威儀鄭章道士夏隱言焚修精志妙達希夷推諸輩流實有道業鄭章宜賜號貞一大師仍名玄章隱言賜紫衣。
  二年六月邕州奏鏌釒耶山僧法通道有道行各賜紫衣。
  八月兩浙錢鏐奏改管內紫極宮為真聖觀。
  三年福建節度使王審知奏捨錢造寺一所請賜寺額敕名大梁萬歲之寺仍許度僧四十九人。
  四年正月賜湖南開元寺禪長老可復號惠光大師仍賜紫衣。
  五年二月泌州置善護寺。
  乾化元年六月詔修天宮佛寺。又湖南奏潭州僧法思桂州僧歸真並乞賜紫衣可之。
  二年夏文武官並詣佛寺為皇帝設齋命閤門使李元持香合賜之。又中書奏為皇帝於長壽寺啓消災道場。
  末帝竜德初祠部員外郎李樞上言請禁天下私度僧尼及不許妄求師號紫衣如願出傢受戒者皆須赴闕比試藝術施行願歸俗者一聽自便詔曰:兩都左右街賜紫衣及師號僧委功德使具名奏聞今後有闕方得奏薦仍須道行精至夏葛高深方得補填每遇明聖節兩街各許官壇度七人諸道如要度僧亦仰就京官壇仍令祠部給牒今後衹兩街置僧錄諸道僧正並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册府元龜》簡介捲一◎帝王部·總序·帝係
捲二◎帝王部·誕聖捲三◎帝王部·名諱
捲四◎帝王部·運歷捲五◎帝王部·創業
捲六◎帝王部·創業第二捲七◎帝王部·創業第三
捲八◎帝王部·創業第四捲九◎帝王部·繼統第一
捲十◎帝王部·繼統第二捲十一◎帝王部·繼統部三
捲十二◎帝王部·中興·告功捲十三◎帝王部·都邑
捲十四◎帝王部·都邑第二捲十五◎帝王部·年號
捲十六◎帝王部·尊號一捲十七◎帝王部·尊號第二
捲十八◎帝王部·帝德捲十九◎帝王部·功業
捲二十◎帝王部·功業捲二十一◎帝王部·徵應
捲二十二◎帝王部·符瑞捲二十三◎帝王部·符瑞第二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