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太平御覽   》 捲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      李昉 Li Fang

  ○館驛
  《說文》雲:館,客捨也。從食,官聲。
  《周禮》曰:五十裏有市,市有館,館有積,以待朝聘之客。
  《廣雅·釋宮》雲:館,捨也。《桂苑》雲:客捨也,待賓之捨曰館。《開元文字》雲:凡事之賓客館焉,捨也,館有積以待朝聘之官是也。客捨,逆旅名,候館也。公館者,公宮與公所為也。私館者,自卿大夫以下之傢。
  《禮記》曰:舊館人之喪,脫驂而賻。
  《左傳》曰:敢辱大館。
  又《莊公》曰: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於其宮側,而振萬焉。(萬,舞。)
  又《僖上》曰:改館晉侯,饋七牢焉。
  《詩·國風·鄭·緇衣》曰: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又《大雅》雲:篤公劉,於豳斯館。
  《周禮·地官·司徒下》雲:國野之道,十裏有廬,廬有飲食。三十裏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裏有市,市有候館,館有積。註云:候樓館可以觀望也。
  又《秋官·司寇下》雲:凡諸侯入王,則逆勞於畿。及郊勞,視館。註云:視館,緻館也。
  又《司儀》雲:主君郊勞;交擯,三辭。車送,拜;三揖,三辭;受拜。車送,三辭;再拜。緻館亦如之。註云:館,捨也。使大夫授之,君又以禮親致之。《儀禮·聘禮》雲:卿緻館。註云:緻,至也;至此館。主人以禮致之,所以安之也。
  又《環人》雲:掌送迎邦國之通賓客,以路節達諸四方。捨則授館。
  又云:至於國,賓入館,次於捨門。註云:次,待事於客。
  《儀禮·公食大夫禮》雲:有司捲三牲之俎,歸於賓館。註云:牲之俎,正饌,尤尊。盡以歸,尊賓之至也。
  又《聘禮》雲:厥明,訝迎於館。註云:此訝下大夫,以君命迎賓,謂之訝。訝迎,亦皮弁也。
  《禮記·麯禮上》雲:問疾弗能遺,不問其所欲。見人弗能館,不問其所捨。
  又《檀弓上》雲:賓客至,無所館。夫子曰:"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
  又曰:子貢曰:"於門人之喪,未有所說驂。說驂於舊館,無乃以重乎?"
  又《曾子問》雲:卿大夫之傢曰私館。公館與公所為曰公館。註云:公館,若今縣官捨也。
  《左傳·莊元年經》雲:夏,單伯送王姬。秋,築王姬之館於外。註云:公在諒闇,慮齊侯當親迎,不忍便以禮接於廟,又不敢逆王命,故改築捨於外也。
  又《僖三十一年傳》雲:晉分曹之田,公使臧文仲往,宿於重館。重館人告曰:"晉新得諸侯,必親其恭,不速行,將無及也。"
  又《襄三十一年傳》雲:子産相鄭如晉,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産使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士文伯讓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今吾子壞之,其若異客何?"子産曰:"僑聞之文公之為盟主也,宮室臺榭,以崇大諸侯之館。今銅鞮之宮數裏,而諸侯捨於隸人。門不容車,不可逾越。"士文伯不能對。晉侯見鄭伯有加禮,厚其宴好而歸之。乃築諸侯之館。
  又《昭十三年傳》雲:宣子謂叔嚮曰:"子能歸季孫乎?"對曰:"不能。鮒也能。"乃使叔魚,見季孫曰:"鮒聞諸吏,將為子除館於西河,其若之何?"且泣。
  又曰:"叔孫所館,雖一日必葺其墻屋,去之如始至。
  《漢書》:薛宣子惠為彭城令,宣過之,橋梁、郵驛不修。宣知其不能。
  又《郊祀志》曰:孫卿曰:"仙人可見,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館如緱氏城,置脯酒,神人可致。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作飛廉、桂館,甘泉作延壽館。
  又曰:鄭莊置驛以延賓客。
  又曰:公孫弘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
  又《元後傳》:王莽又知太後婦人饜居深宮中,莽欲娛樂以示其權,乃令太後四時車駕巡狩四郊,存見孤寡婦人。春幸繭館,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霸水而祓除。
  又《外戚傳》曰:成帝許美人在上林鹿館,數召,入飾室中。元延二年,懷子。
  《漢書·敘傳》曰:述元紀雲:宮不新館,陵不崇墓。
  又《揚雄傳·長楊賦》雲:張網置罘,捕熊豪豬狖玃狐兔麋鹿,載以檻車,輸長楊射熊館。又《羽獵賦》雲:於是禽彈中衰,相與集於靖冥之館。
  《魏志》曰:文昭甄宣後,明帝母也。後已早廢。父逸,上蔡令,早卒。及明帝即位,追封逸為上蔡侯,謚敬侯;適孫蒙襲爵。薨,子暢嗣。上為暢起大第,車駕自臨之。
  《世說》曰: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以何為名?"侍中繆襲對曰:"陛下聖恩齊於哲王,罔極過於曾閔,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魏書》曰:帝於後園為母起觀及宮,名其裏曰渭陽裏。
  《晉書·天文志》雲:傳捨九星在華蓋上,近河,賓客之館,主鬍人入中國。客星守之,備姦使,亦曰鬍兵起。
  《宋書·文帝本紀》雲:帝臨玄武館閱武。
  又《隱逸·雷次宗傳》雲:徵詣京邑,為築室於鍾山西岩下,謂之招隱館。
  《齊書·褚伯玉傳》雲:高帝即位,手詔吳、會二郡以禮迎伯玉。伯玉辭疾。上不欲違其志,敕於剡白石山立太平館以居之。
  《梁書·高祖紀》雲:大同七年,幸於宮城西,立士林館,延集學徒;置集雅館,以招遠學。
  《衝虛真經·黃帝》雲:黃帝於是放萬機,捨寢室,去直侍,徹鍾縣,減廚膳,退而閑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
  《漢武帝故事》雲:上自封禪後,夢高祖坐明堂。群臣亦夢。於是祀高祖於明堂以配天,還,作高陵館。
  《郡國志》:臺州仙石山有館,土人謂之黃公客堂。堂兩邊有石步廊,觸石雲起,崇朝必有雨;有四竿筋竹,風吹自成陰,拂石皆淨。即王方平遊處。
  《荊州圖記》雲:襄陽縣南,水行四十裏,陸道六十裏,有桃林館。
  《建康地記》雲:顯仁館,在江寧縣東南五裏青溪中橋東湘宮巷下,古高麗使處。
  《西京雜記》雲:公孫弘自以布衣為宰相,乃開東閣,營客館,以招天下之士。其外曰欽賢館,以待大賢;翹材館,以待大材;接士館,以待國士。
  又曰:梁孝王遊於忘憂之館,進諸遊士,各使為賦。
  《隱訣》易遷館、含真臺,有女真二人為主,一曰張微子,二曰傅禮和。
  《晉宮閣名》雲:華林館有繁昌館、建康館、顯昌館、延祚館、壽安館、幹祿館。
  班孟堅《西都賦》雲:於是天子乃登屬玉之館,歷長楊之榭。
  張平子《西京賦》曰:顧往昔之遺館,獲林光於秦餘。
  又云:郡國宮館,百四十五,石極盩厔,並捲酆鄠。
  又云:豫章珍館,揭焉中峙。
  班婕妤《自傷賦》曰:痛陽祿與柘館,(皆宮名,生二子處。此二館皆失也。)乃襁褓而罹災,豈妾人之殃咎兮?將天命之不可求也。
  張衡《西京賦》曰:既新作於迎風,增露寒與儲胥,託高基於山岡,直摕霓以高居。(薛綜註曰:此二皆係館名。)
  張衡《東京賦》曰:其西則有平樂都場,示遠之館,竜省盤蜿,天馬半漢。
  劉劭《趙都賦》曰:置酒乎黃華之館。
  左思《魏都賦》曰:營密館以周坊,飾賓侶之所集。
  潘尼《東都館賦》曰:東館者,蓋東武最侯之館也。俄而遷居,謂余曰:"吾將老焉,故有終焉之心,而無移易之意,子且為我賦之。"
  ○傳捨
  《釋名》曰:傳,傳也;人所止息而去,後人復來,轉相傳,無常人也。
  《史記》:相如為趙王奉璧使,秦王捨之廣成傳捨。古縣也。或云秦始皇因為望海臺。
  傳載曰:鄭審,開元中為殿中侍御史,充館驛使。令每傳捨立十二辰候,自審始也。
  ○亭
  《釋名》曰: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風俗通》曰:謹案《春秋國語》有寓望,謂金亭也,民所安定也。亭有樓,從高省,丁聲也。漢傢因秦,大率十裏一亭。亭,留也。今語有亭留、亭待,蓋行旅宿食之所館也。亭亦平也,民有訟諍,吏留辦處,勿失其正也。
  《漢書·項羽傳》曰:烏江亭長艤舡待羽。
  又曰:武帝元封元年,幸緱氏,登太室,上聞萬歲聲者三,故立萬歲亭。
  又《韓信傳》曰:信從下鄉南昌亭長食,(張晏曰:下鄉屬淮陰。)亭長妻苦之,乃晨炊蓐食。
  又曰:李廣嘗夜從一騎至霸陵,亭,霸陵尉呵止廣宿亭下。
  高允《塞上公亭詩序》曰:延和三年,餘赴京師,發石門北行,失道,夜寓宿代之快馬亭,其俗雲古塞上公所貴之邑也。曰公有良馬,因以命之,此其所貴也。負長城而面南山,臯澤帶其側,涌波灌其前;停騑策以流目,抱遺風以依然,仰德音於在昔,遂揮毫以寄言。代人云:塞上公姓李,代之李氏並其後也。(此段及後段根據《四庫全書》所收抄本,當係倒錯,故從本捲前部"館驛"移入。)
  潘嶽《傷弱子》曰:惟元康二年三月壬寅,弱子生。夏五月,餘之長安,壬寅於新安之千秋亭,甲辰而弱子失。越翌旦乙巳,瘞於亭。《續漢書》曰:靈帝到夏門亭,使竇武持節以玉青蓋迎入殿中。
  又曰:蔡邕避難在吳,告人曰:"吾昔至會稽高遷亭,見竹椽從東間數,第十六可以為籥。"取用,果有異聲。
  《東觀漢記》曰: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晨夜至饒陽蕪蔞亭,時天寒,衆皆饑,馮異上豆粥。
  又曰:趙孝父為田禾將軍。孝嘗從長安來,欲止亭。亭長難之,言有貴客過,掃灑,不欲穢汙地。良久,乃聽止,吏因問曰:"田將軍子從長安來,何時發?幾日至?"孝曰:"尋到矣。"
  張璠《漢記》曰:楚曄為天水太守,之官,與故太守喪會於隴亭堂。吏移喪避曄,曄讓喪於正堂,關西稱之。
  謝承《後漢書》曰:蒼梧廣信女子蘇娥,行宿鵲巢亭,為亭長龔壽所殺,及婢致富,取財物埋置樓下。交阯刺史周敞行部宿亭,覺壽姦罪,奏之,殺壽。(《列異傳》曰:鵠奔亭。)
  《漢書典職》曰:洛陽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門,門一亭。
  《魏略》曰:從長安至大秦,人民連屬,十裏一亭。
  《魏書》曰:元皇后以漢延嘉三年二月生齊郡白亭,有黃氣滿室,移日不散。
  《吳志》曰:孫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庱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即斃。
  又曰:大史慈與劉繇住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孫策躬自攻討,遂見囚執。策即解縛,捉其手曰:"寧識神亭戰時耶?若卿爾時得我雲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
  王隱《晉書》曰:徐苗,字叔胄,高密淳於人也。曾祖華至行感靈,夜有神人告亭欲崩,苗出,亭崩,得免。
  又曰:王羲之初度江,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與孫綽、謝詢、謝尚、支遁等宴集於山陰之蘭亭。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慕容垂請入鄴城拜廟,苻不許。乃潛服而入亭,吏禁之,垂怒斬吏,燒亭而去。
  瀋約《宋書》曰:孔寧子與王華並有富貴之願,自徐羨之等秉權,日夜構之於太祖。寧子嘗東歸至金昌亭,左右欲泊船,寧子命去之,曰:"此弒君亭,不可泊也。"
  又曰:徐湛之為廣陵郡守,善為政,威惠並行。廣陵城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更起風亭、月觀、吹臺、琴室,果竹繁茂,花藥成行。
  《帝王世紀》曰:桀敗於鳴條之野,案《孟子》舜卒鳴條,乃在東夷之地。或言:陳留平丘今有鳴條亭,在安邑之西。
  《世說》曰:過江諸人每至暇日,輒相要出新亭,藉卉飲宴。周侯在坐,而嘆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視流淚。惟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耶!"
  《夢書》曰:亭為積功,民所成也。夢築亭者,功積成也。夢亭壞敗,恩澤傷也。
  韋耀《雲陽賦》曰:八鄉九市,亭侯三六,列樹表塗,路有廬宿。
  《丹陽記》曰:京師三亭。新亭,吳舊亭也,故基淪毀,隆安中,有丹陽尹司馬恢移創今地。謝石創徵虜亭,三吳縉紳創治亭,並太元中。
  《尋陽記》曰:稽亭北瞰大江,南望高嶽;淹留遠客,因以為名焉。
  劉楨《京口記》曰:劫亭臨湖,亭通阿湖陵郡治丹徒縣,八縣,八縣來往經過此,湖中多劫,於邊立亭,因以為名。
  裴淵明《廣州記》曰:尉佗築臺,以朔望升拜,號為朝拜臺。傍江構起華館,以送陸賈,因稱朝亭。
  《永嘉記》曰:樂城縣三京亭,此亭是祖送行人之所。
  王韶之《始興記》曰:淘水源有堯山,長嶺衡亙,遠望如陣。雲山下有平陵,陵上有古大堂基十餘處,雖已夷漫而猶可識,謂曰堯故亭。父老相傳:堯南巡登此山,故亭即其行宮。
  《三齊略記》曰:麯城齊城東有萬歲水,水北有萬歲亭,漢武帝所造。
  伏琛《齊地記》曰:平壽城西北有平望亭,亦古縣也。或云秦始皇因為望海臺。
  《莊子》曰:仁義者,先生之蘧廬也。註:傳捨也。
  華延雋《洛陽記》曰:城內都亭、華林、奉常、廣世、昌益、廣莫、定陽、遮要、暴室、廣陽、西明、萬歲、文陽、東明、視中、東因、建奉、止姦、得宮、東陽、千秋、安衆、孝敬、清明二十四亭。河陰界東出,戶鄉亭、南泉亭、街郵亭。
  孔蹕《會稽記》雲:江夏太守宋輔於重山南白樓亭立學教授。
  又《郡國志》雲:沛國桓儼避地至會稽,聞陳業賢而往候之,不見。臨去入交州,留書係白樓亭柱而別。
  《鄱陽記》曰:白雲亭,在縣西南,旁對幹越亭而峙焉,跨石城之危,瞰長江之深。隨州刺史劉長卿題詩曰:"孤城上與白雲齊",因以白雲為名。
  《豫章記》曰:徐孺子墓在郡南十四裏,曰白社亭。吳嘉禾中,太守長沙徐熙於墓種鬆,太守南陽謝景於墓側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於碑邊立思賢亭。鬆、碑、亭今並在,鬆大合抱,亭世世修治至今,謂之謝君亭。
  《越絶書》曰:女陽亭者,勾踐入宦於吳,夫人從,道産女於亭,養於槜李,謂之語兒鄉。
  《郡國志》皇甫謐雲:鳴條之野,立鳴條亭。
  又曰:涼州候馬亭,貳師伐大宛,得天馬,感西風,頓羈而逸,至敦煌北塞下,鳴而去。貳師候於此,遂名之。
  又曰:韶州潼溪裏有三楓亭。
  又曰:濟州周首亭,即埋長狄喬如首於山西是也。
  又曰:冀州華陽亭,即嵇叔夜學琴於此。
  又曰:幽州督亢亭,即荊軻以地圖獻秦處。
  又曰:柳州武丁岡有欒亭,即太守欒巴所建也。
  又曰:柯亭,一名千秋亭,又名高遷亭。《會稽記》雲:漢議郎蔡邕避難宿於此亭,仰觀椽竹,知有奇響,因取為笛,果有異聲。
  又曰:潤州覆舟山有閬風亭。
  《襄江記》:峴山亭在襄陽縣東一十裏,今基跡尚存。
  《兩京新記》曰:西京苑內有望雲亭、鞠場亭、柳園亭、真興亭、神臯亭、園桃亭、臨渭亭、永泰亭。南昌園園北,昌國亭、流杯亭、青門亭,邵平種瓜之所也。
  又曰:東京上陽宮有曜掌亭、九州亭。
  又曰:東都苑內有金𠔌亭、凝碧池。
  《建安記》曰:止馬亭在飛蝯嶺口,馬之登降於此止息,故名之。
  《太平御覽》 宋·李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一捲二 ◎天部二捲三 ◎天部三
捲四 ◎天部四捲五 ◎天部五捲六 ◎天部六
捲七 ◎天部七捲八 ◎天部八捲九 ◎天部九
捲十 ◎天部十捲十一 ◎天部十一捲十二 ◎天部十二
捲十三 ◎天部十三捲十四 ◎天部十四捲十五 ◎天部十五
捲十六 ◎時序部一捲十七 ◎時序部二捲十八 ◎時序部三
捲十九 ◎時序部四捲二十 ◎時序部五捲二十一 ◎時序部六
捲二十二 ◎時序部七捲二十三 ◎時序部八捲二十四 ◎時序部九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