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生活 》 如臨大敵(第一季) 》
第19節:第二章(6)
劉猛 Liu Meng
嚴林點點頭:"坐下吧。我今天開始讓你們學習狙擊手的歷史。有什麽意義呢?--是為了培養你們作為狙擊手的信念感和自豪感。成為一個真正的狙擊手,不光是槍打的好,還要具備狙擊手的文化,有着堅強的信念感和自豪感--為什麽?因為你們要面對的是無止境的孤獨、寂寞、疲勞、恐懼、寒冷、炎熱,要面對的是內心深處殺人後的巨大折磨,因為我們雖然是國傢機器,但是我們也是活人,活人是有思想的--你們見到槍决爆頭以後,是什麽感覺呢?而你們未來作為特種部隊的狙擊手,其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去爆人頭,或者射擊心髒等要害部位。你們靠什麽去戰勝這些?--靠信念,靠信仰,靠狙擊手自身的榮譽感和自豪感。這就是狙擊手的文化,而我將中國特種部隊狙擊手的文化概括為--'刺客'。"
隊員們靜靜聽着。
"什麽是'刺客'?司馬遷的《史記》當中專門寫了一章《刺客列傳》--'刺客'的精神實質是什麽?'俠之大者,謂之刺客'!為了一句承諾,可以赴湯蹈火,付出性命亦在所不惜!僅僅一句承諾,就要披荊斬棘,一往無前!--忠誠、勇敢、頑強!並且具有俠義之心,决不濫殺無辜!有着堅不可摧的信念感和使命感,這樣的精神實質足以戰勝一切睏難,去完成自己的承諾!"
嚴林的聲音變得高昂:
"所以,衹有最好的狙擊手--才能稱之為'刺客'!"
韓光的目光炯炯。
大傢的目光都閃耀着光芒。
"刺客--這就是這次狙擊手集訓隊的代號,也會是歷年狙擊手集訓隊的代號。"嚴林說,"我們已經報請上級批準,從這次集訓開始,我軍特種部隊的狙擊手分為三個等級--'刺客'、'響箭'和'鳴鏑'。至於評選的標準,你們以後會逐漸接觸到。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們,比例非常小--在你們32個人當中,能夠贏得'刺客'資格的,衹會有一個人!"
蔡曉春躍躍欲試。
嚴林把槍丟給田小牛,"今天上午--進行狙擊戰術小組基礎訓練,先給他們普及一下。你來組織。"
"是!"田小牛跑步到集訓隊員跟前,"我先簡單給大傢介紹一下。所謂的狙擊手小組,一般由2到3人組成,分為第一狙擊手、觀察手也就是第二狙擊手,特別情況下還會有火力支援手也就是第三狙擊手。狙擊手的任務,可以簡單概括為--指定獵殺,隨隊偵察,火力支援,巡航遊獵,定點清除,非硬性目標控製和破壞……"
嚴林在一邊坐在傘兵突擊車上,看着這些年輕的集訓隊員們開始編組。
未來的狙擊手們開始進行專業基礎訓練,等待他們的會是嚴峻的考驗,但是他們已經不在乎,因為本來就是硬漢。更何況還有一個夢想,在召喚他們。
那就是--"刺客"。
4
凌晨兩點,穿着吉利服戴着單兵夜視儀的孫守江如同一個緑色的毛毛熊一樣從樹林裏面鑽出來,在齊腰深的草叢當中小心前行。他的手裏不是狙擊步槍,是偽裝過的81-1自動步槍,這次他的職責是觀察手。當他感覺周圍安全的時候,半蹲揮揮手,於是後面又鑽出來一隻緑色毛毛熊。
這是手持85狙擊步槍的韓光,他的槍身上裹着專用狙擊手偽裝槍衣。
他們兩人采取的是一種在常規部隊從未見過的低姿前進方式,在狙擊手訓練當中,這叫做"猴子躍進"前行法。
狙擊手的術語當中,將雙手分為"強手"和"弱手"。所謂"強手",就是用來扣扳機的手,一般情況下是右手;另外一隻手自然就是弱手了。中國武器設計思路跟西方國傢相比欠缺人性化思維,大多數西方國傢的現代輕武器都可以左右開弓,衹需要轉換拋殼導嚮板就可以滿足右手和左手的射擊需要;但是中國武器不行,拋殼窗是固定的,無法進行方向轉換,所以無法滿足左撇子的需要。(筆者註:其實至今中國國産輕武器都沒解决這個問題,95步槍和88狙擊步槍也不能提供左撇子使用,可見在武器設計思路上落後了不是一年兩年的。)
"猴子躍進"前行法,是狙擊手隱蔽移動的方法之一,也是嚴林教授給他們的,主要是用來通過這種齊腰深的灌木叢。用"強手"握持步槍,以比較低的高度平行於地面,另一隻手觸碰地面配合兩腳移動。完成動作特點是:配合移動的手不能離開地面--這關鍵是為了限製狙擊手運動姿態的高度,衹要手不離開地面,那就能保證狙擊兵不會在不經意間擡起上半身來。這個姿態是用在植被比較高的地方,如灌木叢和長草地等地形上。移動速度比較快,視野全面,靈活。用"強手"持槍,一方面避免手受傷,另一方面發現情況出槍也快,便於快速反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大衆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第一章(1) | 第2節:第一章(2) | 第3節:第一章(3) | 第4節:第一章(4) | 第5節:第一章(5) | 第6節:第一章(6) | 第7節:第一章(7) | 第8節:第一章(8) | 第9節:第一章(9) | 第10節:第一章(10) | 第11節:第一章(11) | 第12節:第一章(12) | 第13節:第一章(13) | 第14節:第二章(1) | 第15節:第二章(2) | 第16節:第二章(3) | 第17節:第二章(4) | 第18節:第二章(5) | 第19節:第二章(6) | 第20節:第二章(7) | 第21節:第二章(8) | 第22節:第二章(9) | 第23節:第二章(10) | 第24節:第二章(1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