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中北
师洋在高一时就开始酝酿的新打算,就是想到北京的艺术院校去学习。
他觉得,自己的学习不是最好的,而家里又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万一将来考不上名牌大学,他真不知会怎么样,觉得压力很大,与其将来失败,还不如让自己现在开始走自己想走的路,也许成功的机会会更大。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当时并没有多说什么。不久,他就在网上看到了关于中北英皇艺术学校的介绍,一看就动心了,于是他向妈妈介绍说,这是北京的中北电视艺术中心和香港英皇公司合作的艺术学校,可好了。可妈妈并不了解这些,他就像妈妈形象地讲起来:英皇可厉害了,成龙、谢霆锋、容祖儿这些大明星都是那里的!
妈妈看出了师洋对这件事的认真,心里就想:既然孩子有这方面的想法,那么做母亲的就应该支持他,而且,那个学校是在北京,过去考试的时候可以顺便带他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看一看,让他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对他的学习一定有好处。
这样一想之后,师妈妈很快就和师爸爸商量了,不久之后,她就带着师洋去了北京,参加了中北英皇学校的艺术考试。
夏季的北京,异常炎热。但这母子俩对首都的新奇之火,却远远胜过了这里的高温。
在中北的考试既轻松又紧张。说它轻松,是因为考试的气氛很融洽,考官们让师洋进行了唱歌、跳舞、表演,静静地看着他自己发挥,没有给他任何压力;要它紧张,那是因为这场考试决定着师洋未来的命运,尽管这种紧张没有写在师洋尚很稚嫩的脸上,可是他的心情妈妈最清楚。
考试结束之后,妈妈带师洋去了长城。当他们爬到长城之上,迎着微风俯瞰长城脚下的风光时,妈妈问师洋:“想不想在这里上学啊?”
他眨着天真的大眼睛,认真地回答妈妈说:“当然想!”
妈妈点了点头,说:“那我们就好好努力吧!”
不几天,考试成绩出来了。妈妈和师洋紧张地等待着结果,所有的学生都是在成绩公布当天就确定了是否可以留下来学习,只有师洋特殊,学校对是否录取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老师说:“师洋的外型和其他条件我们都很喜欢,就是感觉他什么都没有学过,没有一点表演基础,这在这群学生里是很少见啊。”
师妈妈听了,回答得很真诚:“师洋这孩子非常喜欢向这方面发展,所以我才带他来了北京,我想请老师好好看看他究竟行不行,如果行家长很欣慰,如果不行也好让他尽早死了这条心!”
听了师妈妈的话,学校的老师仔细想了想,说:“把师洋的资料先留下来吧,我们和香港方面再商量一下,看是否可以,再最后给您答复!”
就这样,师妈妈和师洋带着悬着的心返回了老家甘肃天水。
接下来的日子,对师洋来讲是最为难熬的,天天企盼着北京的消息,却总也等不到消息。一直到了有些失望的时候,天空却忽然变亮了,那就是在8月底的时候,终于接到了来自北京中北英皇艺术学校声乐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原来,香港方面看了师洋的资料后,很快给予了肯定,师洋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自己梦想的艺术殿堂。
有了通行证,却并不意味没有了困难。
事实上,对于师洋去北京学习声乐的决定,包括父亲在内的很多亲属并不支持,他们的想法也很有道理,毕竟中国艺术领域的人才济济,即使师洋进行了专业学习,也很难在中国红起来啊,到那时,生活也许都很难有保证,还不如不去北京的好。面对非议,妈妈一直支持着师洋,师洋曾经问妈妈:“妈妈,学过之后,要是我没能成功怎么办?”
妈妈却反问师洋:“那要是成功了怎么办?”
看到妈妈这样坚定地支持自己,师洋去北京学习的决心才坚定起来。
接下来的困难,就是资金的问题,因为3万8千元的学费对经济很困难的师家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看到父母为自己上学的钱四处筹集时的艰难,师洋的心又有些摇动,可又是妈妈劝慰师洋说:“既然选定了,就要去做,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后来,师妈妈给远在新疆的师洋小姑姑打了电话,讲了师洋上学的情况,就在开学前夕,很关心师洋未来的小姑姑终于把钱从新疆寄来了。临走前一天,在天水的师洋的大姑姑把钱也送来了,一家人终于凑齐了去北京的4万元钱。第二天,妈妈便带着师洋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碧水涟涟,青草依依。
车窗外天水的世界渐渐在师洋的视线中远去,在这个不足18岁孩子的心中,家人的期望已经和他对艺术的热爱交融在了一起!师洋偷偷看了一眼坐在身旁的母亲。在他眼中,妈妈还是儿时印象中那样美丽漂亮,只是在不经意间,平添了眉角的丝丝皱纹,像是述说着十几年在儿子身上付出的劳动与真心。师洋要落泪了,泪水沿着面颊慢慢滚落,热热的。他很快擦了下去,眼望着窗外的远方,是那么的明亮。那该是他的明天吧?不然,该如何回报我的母亲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