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康震评说苏东坡   》 第19节:三、大难临头(2)      康震 Kang Zhen

  苏轼说"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自己个性古怪顽固,人微名小,才学浅陋,议论不当,别人各有所长,自己毫无所长。这分明是正话反说,借此自我吹捧嘛!
  苏轼说自己在仁宗朝就在中央做过官,现在又连续担任地方长官。这分明是摆臭架子、老资格,向朝廷邀功请赏!
  苏轼说皇上"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说皇上知道我愚昧不合时宜,难以追随那些升迁迅速的官员,知道我年老不会惹事生非,也许还能照顾百姓。这分明是对维护变法的新进官员的人身攻击!还自诩"老不生事",难道朝中的人都在惹事生非?
  神宗元丰二年(1079)六月二十七日,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首先发难,他上奏神宗皇帝说: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妄自尊大,大放厥词,愚弄朝廷,中外人士无不惊叹。他指责苏轼怙恶不悛,却还泰然自若,对朝廷诽谤谩骂无所不为。但凡有水旱灾害、山林盗贼,苏轼一定会归咎于新法,甚至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样子,似乎惟恐灾害还不够深重!何正臣认为,在推行新法的关键时刻,在变法尚未完全成功之际,朝廷必须要明确赏罚,以示天下。对于像苏轼这样的大恶之人,难道可以不加以惩治吗(语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
  七月二日,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亶第二个上阵。他将苏轼在杭州出版的《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这部诗集献给神宗皇帝,认为苏轼的诗文处处都在讽刺新法、侮辱朝廷甚至宋神宗本人。这些诗文在朝廷内外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对皇上对朝廷实在是大大的不敬。皇上给贫民发贫困补助款,苏轼在诗中讽刺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上颁布新法令考核官员,他讽刺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皇上兴修水利,造福农桑,他讽刺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皇上下令盐业专卖,严禁私营,他讽刺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总而言之,只要皇上、朝廷有新举措,他就应口而言,极尽讥讽之能事。这些言论或者刻在书版上,或者刻在石碑上,广为传播,自以为能。而苏轼最近所上《湖州谢上表》,更是对变法横加指责,其言论在街头闾巷广为流传,志义之士无不愤怒。舒亶请求神宗皇帝立即将苏轼交付有关部门,严加惩处,杀一儆百(语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
  但是三十二岁的宋神宗并没有明确表态,也许他觉得时机还不成熟,还在观望犹豫。
  就在舒亶上言的同一天,御史中丞李定终于亲自出马,他上奏皇帝,明确指出苏轼犯有四大该杀之罪--
  第一,苏轼此人本来不学无术,只不过偶然考中科举,浪得虚名,在朝廷滥竽充数罢了。他三番五次诽谤朝廷,当今圣上皇恩浩荡,宽宏大量,不追究他的罪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没想到他依然怙恶不悛,其罪恶昭然天下,该杀!
  第二,古人说,对于恶人,先行教导,如果不听从,然后可以诛杀之。陛下等待苏轼悔过自新已经很久了,可是他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面对朝廷、圣上,依然口出狂言,傲慢无礼,为中外人士所知,该杀!
  第三,苏轼讥讽、诽谤、抨击圣上朝廷的诗文言论,虽然没有什么道理,却颇能蛊惑人心,混淆视听。为官之人,不遵循陛下的法令,内心冥顽不化,不服从皇帝的教化,按照先王的法令就该杀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百家讲坛
第1节:康震评说苏东坡序第2节:一、少年成名(1)第3节:一、少年成名(2)第4节:一、少年成名(3)
第5节:一、少年成名(4)第6节:一、少年成名(5)第7节:一、少年成名(6)第8节:二、步入仕途(1)
第9节:二、步入仕途(2)第10节:二、步入仕途(3)第11节:二、步入仕途(4)第12节:二、步入仕途(5)
第13节:二、步入仕途(6)第14节:二、步入仕途(7)第15节:二、步入仕途(8)第16节:二、步入仕途(9)
第17节:二、步入仕途(10)第18节:三、大难临头(1)第19节:三、大难临头(2)第20节:三、大难临头(3)
第21节:三、大难临头(4)第22节:三、大难临头(5)第23节:三、大难临头(6)第24节:三、大难临头(7)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