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南明史   》 第五节 弘光朝廷的腐败      Gu Cheng

  古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对弘光朝廷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弘光君臣既然一厢情愿地“借虏平寇”,自身毫无振作之意,一味满足于偏安江左。他们只想利用江南富庶的物质条件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其腐朽程度较之崇祯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多史籍都记载,朱由崧酗酒好色,追欢逐乐,不以国事为念。他说:“天下事,有老马在”②,把军国重事委托给马士英,自己则同一班佞倖干着昏天黑地的勾当。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朱由崧的荒淫在历史上可以同许多亡国之君媲美。他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就以“大婚”为名派出内官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挑寻淑女”。太监屈尚忠之流乘机作威作福,“都城内凡有女之家,不问年纪若何,竟封其门,受金然后释放,又顾别室。邻里哭号,唯利是图”①。八月,兵科给事中陈子龙上疏说:“昨忽闻有收选宫人之举,中使四出,搜门索苍,凡有女之家不问愿否,黄纸帖额即舁之而去,以致闾井骚然,人情惶骇,甚非细故也。……今未见明旨,未经有司,而中使私自搜采,不论名家下户,有夫无夫,界以微价,挟持登舆,宜小民之汹汹也。”②弘光帝以大婚为名,搜索民间绝色闺女,几乎成了他关心的头等大事。在南京遍索不能如意,又派出内监前往苏州、浙江等地选拔。祁彪佳日记中载,1645年二月十二日,“因奉旨选婚,越中嫁娶如狂,昼夜不绝”。三月二十四日又记,“得道瞻侄书,知两女俱中后妃之驯③。这时距离弘光朝廷的覆亡还不到两个月。野史所载更是穷极形象。谈迁写道:弘光“登极初,日召对辅臣,或昼再接。浃月以来,时免朝。八月,选民女入宫,征教坊妓六十四人。”又云:“甲申秋,南教坊不足充下陈,私征之远境。阮大铖、杨文骢、冯可宗辈各购进。大内尝演《麒麟阁》传奇剧,未终,妓人首戴金凤者三。盖宫例承幸戴金凤以自别也。上体魁硕,一日毙童女二人,厚载门月裹骸出。……上初立,都人忻忻,谓中兴可待。不数月,大失望,有苏台麋鹿之惧。”④朱由崧派内官捕捉蟾蜍,配制春药;内官们公然打着“奉旨捕蟾”的旗号督促百姓捕捉,被民间称之为“虾蟆天子”①。甲申除夕,朱由崧“悄然不乐,亟传各官入见。诸臣皆以兵败地蹙俱叩头谢罪。良久,曰:‘朕未暇虑此,所忧者梨园子弟无一佳者,意欲广选良家,以充掖庭,惟诸卿早行之耳。’或对曰:‘臣以陛下忧敌未宽,或思先帝。岂意思及于此?’遂散出”②。
  朱由崧的好酒贪杯,沉湎于醉乡之中,见诸许多记载。“相传弘光初,刘先生(指刘宗周)入见,以饮酒谏。上曰:‘为卿故不饮。’然有难色。先生徐曰:‘若饮止一杯亦无害。’上曰:‘因卿言,止饮一杯。’后进饮,内侍以大金爵至,不却;饮至半,不举爵。内侍已知其意,斟满焉。复饮至半爵,又斟。如是不已,名虽一杯,实无算爵也”。③张履祥在记载了这一传说后说“兹事有无未可知”,但大学士王铎在奏疏中进谏道:“若夫饮酒,……卜夜烧炬,且梨园弟子鼓声咚咚,大非所以恸北都先帝之灵而存哀悼之心也。”④可见朱由崧的失德败度确有其事,并非野史作者的轻信流言蜚语。
  掌握朝廷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也是醉生梦死,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宫室服用,百役并作,皆援全盛之例,费无纪极。于是开事例,贱其值以招纳来者。士英辈因而乾没。民间有‘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之谣”①。姚廷遴记:“弘光即位南京,无一善政。用马士英为相,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民间传诵京中有《西江月》词一阙云:‘弓箭不如私荐,人材怎比钱财?吏兵两部挂招牌,文武官员出卖。四镇按兵不举,东奴西寇齐来。虚传阁部过江淮,天子烧刀醉坏。”②应廷吉也记载:“尔时弊政难以枚举。南都人士复书《西江月》一词于演武场,云:‘有福自然轮着,无钱不用安排,满街都督没人抬,偏地职方无赖。本事何如世事?多才不若多财。门前悬挂虎头牌,大小官儿出卖。’”③文人辛升鉴于弘光政权的腐败,作《世变十更》诗,其中《官方》一首云:“世局于今又一更,天教害气满朝廷。科场久作招商店,选部尤开闹市门。甫戴进贤忘布素,一行作吏满金银。弥天塞地皆黄白,何处秋壶一片冰。”④阮大铖公然以行贿作为理财妙方:“大铖自受事以来,凡察处降补各员,贿足则用。尝语礼科沈胤培曰:‘国家何患无财,即如抚按纠荐一事,非贿免,即贿求,但令纳银若干,于官应纠者免纠,欲荐者予荐,推而广之,公帑充矣。’”⑤弘光朝廷的政以贿成,腐败已极,由此可见一斑。
  即便是那些自命与马、阮党见不同的官绅在生活上也大抵是追欢逐乐,寻花问柳,过着燕巢幕上的日子。甲申九月二十八日,余煌在一封信里不胜愤慨地描述了江南官绅的昏淫:“尤可异者,国难初闻,宴衎不彻;哭临未毕,声伎杂陈。而俨然乡衮与愚顽同其欢谑,略无改容。近且架凌云之台,演彻夜之剧,怪诞淫亵,错出争奇,妇女若狂,通都填咽。而一二领袖之家,皆巨室也,争夺梨园,彼此相斗,家僮至于破额,长吏为之解纷。如此景象,岂复成世界乎?君亲荼毒,宗社邱墟,宫阙惨于离黍,山陵同于藁葬,此乾坤何等时也,而般乐怠敖,倍于承平。夫独非臣子乎?夫何至于此极也!弟与忧者,不在奴,不在贼,不在兵饷;窃以为神州陆沉,必自此病狂丧心始。披发野祭,百年为戒,此辛有所见而深悲也。”①河南郾城人李发愚甲申年间到达南京以后大失所望,作诗云:“怪底新朝无个事,大家仍做太平官。”②
  弘光朝廷建立于风雨如磐之时,却置军国重事于脑后,不仅文恬武嬉,还热衷于不急之务,粉饰太平。比如盈廷而议,给二百多年前被明太祖朱元璋处死的开国功臣傅友德、冯胜等人、被明成祖朱棣杀害的建文朝忠臣追加谥号、恢复名誉。工科给事中李清在弘光朝廷中是比较正派的人物,也乐此不疲,多次上疏倡导“盛典”,弥补历朝之阙。温睿临在《南疆逸史》李清传中评论道:“时庙堂无报仇讨贼之志,但修文法,饰太平。而清于其间亦请追谥开国名臣及武、熹两朝忠谏诸臣,加成祖朝奸谀大臣胡广、陈瑛等恶谥;又请追封冯胜、傅友德为王,赐之谥,皆得议行。然人讥其所言非急务也。”早在甲申五月下旬御史郭维经就上言:“圣明御极将两旬矣,一切雪耻除凶、收拾人心之事,丝毫未见实着。且伪官纵横于凤、泗,悍卒抢掠于瓜、仪,焚杀劫掠之惨,渐过江南;丰镐一片地,不知将来成何光景。而庙廊之上,不闻动色相戒,惟以漫不切要之务,盈庭而议,以致乘便门而为钻窥之隙穴,斗疾足而作富贵之阶梯。举朝人心,如狂如醉。”①同年七月兵科给事中陈子龙也上言道:“自入国门将再旬矣,惟遣此使得一聆天语,不识密勿之臣英谋宏议日进几何?但见官署寂寥,人情泄沓,交鞍击毂,宛然泰阶之风;好爵高班,无异升平之日。从无有叹神州之陆沉,念中原之榛莽者,岂金陵佳丽之区,六朝风流之地,可供清谈坐啸耶?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下。臣诚不知所终矣。”②弘光朝廷的苟且偷安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一旦清兵南下立刻土崩瓦解,就是毫不奇怪的事了。
  ②《圣安本纪》卷四。
  ①武英殿大学士王铎“谨揭为选择淑女速当严禁,不可太滥事”,见《拟山园选集》卷十二,揭一。
  ②陈子龙《兵垣奏议》《论选官人疏》。
  ③《祁忠敏公日记》《乙酉日历》。
  ④谈迁《枣林杂俎》仁集《从龙内臣》、《女伎》二条。
  ①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一。
  ②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卷八《弘光失德》条。
  ③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四《见闻录四》。《甲申朝事小纪》云,弘光于内庭悬一对联云:“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傍注东阁大学士王铎奉敕书”。
  ④王铎《为用刑当慎、饮酒当节,圣心最宜敬谨事疏》,见《拟山园选集》卷十二。
  ①《鹿樵纪闻》卷上。夏完淳《续幸存录·南都杂志》作:“都督多如狗,职方满街走。相公止爱钱,皇帝但吃酒。”
  ②姚廷遴《历年纪》,见《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排印本,第五十二页。
  ③应廷吉《青遴屑》卷上。
  ④辛升《寒香馆遗稿》卷三。
  ⑤李清《南渡录》卷三。
  ①余煌《余忠节公遗文》《与祁世培书》,见《越中文献辑成书》。
  ②乾隆十八年《郾城县志》卷十五,人物,《李发愚传》。
  ①李清《南渡录》卷一。
  ②陈子龙《兵垣奏议》《恢复有机疏》。按,疏尾有崇祯十七年七月二十日奉旨,可知上疏在这以前;谈迁《国榷》卷一百二载于八月十八日,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内容简介序论
凡例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第二节 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第三节 吴三桂叛变与山海关之战
第四节 清军占领北京和大顺军西撤第五节 畿南、山东、晋北地方官绅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第二节 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第三节 四镇的形成和跋扈自雄第四节 弘光朝廷内部党争的激化
第五节 清廷接管畿南、山东等地和第六节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势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第二节清廷对南明弘光政权态度的变化
第三节 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第四节 弘光朝廷的军政和财政
第五节 弘光朝廷的腐败第六节 清廷对大顺和南明用兵策略的变化
第四章 大顺政权的覆亡第二节 陕北战役和大顺军放弃西北
第三节 李自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第五章 弘光政权的瓦解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