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北京地理之民间绝艺   》 等不到“迟来的爱”      Yi Ming

  只怕花丝手艺等不到“迟来的爱”
  采访之前,我不知道那些金银首饰上缠绕的细丝图案用的就是一种叫花丝镶嵌的手艺,更不知道它已有上千年历史。而且遗憾的是,直到采访结束,我也没能真正看到花丝镶嵌,确切地说是花丝制作的过程。因为一周以来,无论是在“百工坊”还是在所剩无几的花丝镶嵌行业大师的工作室,都找不到花丝工艺制作现场。不是大师不会做,而是根本没有东西让大师做。说白了就是没有订单。
  大师都说想趁眼睛还好使,趁手还没太生疏,做出一两件精品来,哪怕是有料为我们表演一下也行。但以金银为原料的传统花丝手艺,不是随便拿什么都能表演的,所以北京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马佩坚毫不客气地说,再过一些年,恐怕连看都看不到了。身怀绝技的大师尚且境况如此,现在年轻人为何无心学手艺,也就无需多问了。
  采访中,一位大师将传统花丝的命运归结为“被淘汰”,令在场的人皆感悲哀。传统花丝工艺以金银等贵重金属为载体,因此技艺越精湛、细致,便越能体现作品拥有者所要的富贵与吉祥,这也是花丝在属于它的年代里曾一度辉煌的原因。但当它独立于现代社会,而又得不到特定的文化土壤时,一切就显得格格不入了。因为在没有皇室而无需手工编结金丝皇冠的年代,一方面花丝的载体金银本身已风光大减,另一方面,龙凤、花卉等传统花丝的表现形式也因不符现代审美情趣而备受冷落。如此一来,单纯的花丝制品似乎既没有玉器那样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无法与钻石、翡翠的珠光宝气相比,甚至不如假古董可附庸风雅一番。
  会这门手艺的人也难幸免。满腹牢骚之余,生活还得继续。于是或改行或改造老手艺,从大师到技术工人,纷纷寻找工艺以外的生存之道。可是等他们发现只有改变才能带来更好的经济利益,也更能适应市场的时候,古老而单纯的花丝工艺也只能走向没落了。手艺被手艺人抛弃的事实成为花丝工艺千百年历史中最悲惨的一幕。
  这一切却不是一部《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和一个“百工坊”就能改变的,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先生的感言,“对北京老手工艺而言,这是一份迟来的爱。”
  ● 民间记忆
  过去连皇上都管手艺人叫“爷”
  ●南雅亭(90岁,老艺人,擅长刻花)
  虽然民间手艺人在很长时间内不受重视,甚至受歧视被称为下等人,但我年轻时听老师傅说过,在宫里特别是清代宫廷,手艺人十分受尊重,就算皇上到造办处看到手艺人也会给予尊称,一般在姓的后面直接加“爷”。解放后手艺人被请进合作社、工厂,并被尊为老艺人、大师、艺术家,地位彻底改变了。

    新京报 Translate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当代中国出版社
“四大名旦”光彩夺目一出生就为达官贵人服务流落民间照样富有创造力从陷入低迷到再创辉煌
市场看似兴盛的背后卖得好的还是大师作品讲究人性与个性从“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玉器制作重在“琢磨”靠手艺吃饭(1)靠手艺吃饭(2)
玉器行的工匠被称为“先生”周末去动物园上写生课千年老手艺足够人琢磨一辈子的老手艺
在哈德门外很是热闹过一阵繁荣过后寻找新的活法等不到“迟来的爱”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艺人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1)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2)编织宫廷艺术的锦绣“格律诗”昔日布局稳重为皇家专用
No.   I   [II]   Page

Comments (0)